借力数学实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17-03-24朱玉珍
朱玉珍
[摘 要]数学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过程,也是活跃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聚焦可行性,提升实验操作的设计力;聚焦科学性,提升实验操作的洞察力;聚焦拓展性,提升实验操作的探究力,将枯燥的课堂生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更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升课堂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实验;设计力;洞察力;探究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69-01
数学实验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數学模型进行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真正形成对数学的感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机会将数学实验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历练数学思维。
一、聚焦可行性,提升实验操作的设计力
行之有效的数学实验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必要性。在教学中,如果一味迎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这样的数学实验只能停留于形式的表层,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真正的数学实验要依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予学生自己理解、设计实验活动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明确最佳的操作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操作。
如教学“测量物体的体积”时,教师出示了一个萝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个萝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先将萝卜搅碎,再放入量杯量出体积;有的学生提出先称出整个萝卜的重量,然后将萝卜切出一块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称出小块的重量,对比重量间的倍数关系后,就能算出整个萝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将萝卜放入量杯,再倒入适量的水,将萝卜全部浸没并记录水的位置,然后取出萝卜,再次记录水的位置,利用两次记录的数值差就可以求出萝卜的体积。在随后的讨论中,第一种方法很快被否决了,因为萝卜和萝卜泥的密度不同,所以这样的测量结果不科学,最终确定后两种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
整个数学实验的执行,有明确的指向性,由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到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方案可行性的确认,最后进行实验,记录实验中的数据和问题。这样的实验过程,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积累了操作经验,真正将数学实验落到实处。
二、聚焦科学性,提升实验操作的洞察力
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正视遇到的问题,快速找出解决的方法。同时,不能止步于完成实验、得出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和数据的客观分析和评价,学生只有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和分析,对实验环节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反思,才能真正把控实验,并既得实验成效。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认识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用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展开实验。实验中,学生发现在利用圆锥往圆柱中倒入3次水后,圆柱并没有满。针对这一发现,教师及时组织讨论交流,学生总结出“圆锥装水时 没有装满”“圆锥虽然装满水,但是在倒的时候很容易溅出来”“水倒入圆柱时容器壁上有残留,没有完全倒进去”等原因,教师乘胜追击:“如果再进行一次实验,你会怎么做?”有学生提出可以先往圆柱里装满水,再倒入圆锥,看能倒满几次。这样就减少了来回装、倒的环节,接下来的两次实验,学生的实验结果明显比第一次精确了很多。
在实验中,如果教师没有对出现的问题深度挖掘,学生对数学实验的态度就不会严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不会透彻,从而影响学生良好实验意识的形成。
三、聚焦拓展性,提升实验操作的探究力
实验过程中动手又动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利用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感受数学的有趣性、适用性,为构建丰富的数学体系网络奠定基础。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探究,先用纸片裁剪成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探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纷纷拿出量角器进行测量,很快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教师并没有就此“鸣金收兵”,而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再次进行论证。有的学生将不同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折,发现形成了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接在一起,也形成了一个平角,生动直观地论证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通过实验的论证,学生不仅发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深刻内涵,而且还丰富了学生探究的智慧,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兴趣。
实践证明,数学实验可以引领学生揭开数学知识的本质,开发思维创新意识,提升应用能力,也激活了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领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