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学习:让学生亲近数学
2017-03-24葛敏辉
葛敏辉
[摘 要]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是冰冷不可亲近的,只要教师走出“生产教学”的怪圈,改变“重教轻学”的现状,突出基于学生经验和意义理解的数学教学,就能将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使学生在主动寻求和积极构建中完成对数学赋予个人的意义,像苗木那样完成“生长式”的自我创生。在生长式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是可理解、可亲近的,学生是会思考、会创造的。
[关键词]生长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思考;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01-04
当下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排除学生想法,割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的现象,学生在“被思考”“被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主体性和创造性被遮蔽,数学对他们来说是僵硬、冰冷且不可亲近的。对此,我们探索“生长学习”,意在通过从“生产”走向“生长”的转变,更好地突出数学课堂中的“人性”,突出学生的“会思考”和数学的“可亲近”。
下面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生长学习”。
一、现状扫描:重教轻学,强化输入,因“生产”而僵化
1.学生调研:老师,我忘记了!
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三个月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全部做对的学生只有25.8%,学生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错例①:
出现以上错误的学生占到了36.4%。不难发现,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把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错记为100,对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也搞不清楚。可见,学生容易混淆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错例②:
针对这些错误,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方法是正确的,只是思考时没有准确运用进率才出现错误 ,这样的学生占到了48.5%。可见,比单纯转化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更容易出现错误。在访谈中,学生说得最多的是“老师,我忘记了!”
“学过了就忘”“記牢了不会用”的现象经常出现。原因在哪里?是因为知识本身的难度,还是因为教学方式需要改进?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2.课堂追溯:缺少主动思考和深度对话。
为了更好地弄清症结所在,我们找出了当时教师教学该班学生的教学录像,整理得到表1。
从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严谨缜密的成人思维垄断了学生的自我生长过程,课堂缺少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师给学生“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看上去教师也尊重学生——有问答、有互动,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假自主”。因为教师的问题缺乏高层思维,并不指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其实并没有充分暴露自己的疑惑与思考,没有把自己的经验进行对接,也没有把知识的核心本质与逻辑联系进行建构,只是在识记和练习中“被动地吸收”,个别学生的发言代替了整体学生的理解。这个过程像“工业生产”一样,把学生视作产品,把统一、标准的知识输入学生的大脑,意在通过强化记忆和反复操练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但结果证明这只是短暂的习得。
3.教师访谈:这节课的知识都是规定,记牢就好了!
授课教师自己是怎么想的呢?以下是我们与授课教师的简短访谈:
问:这堂课你觉得满意吗?
答:还好。
问:怎么说呢?
答:我认为上得还比较顺利,重点和难点也讲清楚了,时间也刚刚好。
问:如果这堂课教师少问、少讲、少引导,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发现、反思和创造,你觉得可以吗?
答:我觉得这节课的知识点都是一些规定,记牢就好了,没有什么好探究的。
从访谈中不难发现,教师觉得课上得好不好的标准是上得是否顺利。显然这只是站在“教”的角度考量教学效果,并没有从“学”的角度去考量——是否焕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活力、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和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这节课的知识点都是一些规定,记牢就好了!”反映了教师的潜在理念——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课堂的全部目标,可见重教轻学的传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看来,教师的教学观是问题的根源。
综上所述,因为教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关注自己预设的任务是否完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孤立地记忆知识,缺少思考和感悟,所以才出现“学了就忘”的尴尬状况。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简单地理解为接受和记忆,长期开展“记忆性学习”,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思维僵化、学习低效,成为答题的操作工,形成“数学只要记牢会做”的畸形认知。看来,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变为“思维型学习”。
二、价值探寻:以生为本,注重输出,因“生长”而精彩
如果把课堂当作标准化生产的场所,学生就会变成教师思想的俘虏,丧失思考力和学习力。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寻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学习方式。
1.核心:学习是“我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