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如意算盘落空
2017-03-24姜恩柱
据说,早在撒切尔夫人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之前,保守党领导层曾经议论过,1997年将香港交还中国之前,要打破过去由职业外交官担任港督的惯例,改派一位政治人物去担任最后一任香港总督。英国保守党领导层认为,鉴于香港交还中国前形势复杂,职业外交官任港督对华态度“太软”,难以驾驭复杂的局势,必须派一位强势的政治人物去坐镇。而彭定康当时正无其他合适的安排,于是他们就想到要派彭定康去香港。彭定康于1979年起当选为下院议员,开始从政,1990年11月梅杰出任首相后,任命彭定康为保守党主席,这个职位相当于一个内阁大臣的级别。英大选第二天,时任副督导长的顾立德同梅杰首相商议,并由顾立德出面就派其出任港督一事征求彭定康本人的意见,彭定康欣然接受。
包藏祸心的政改方案
1992年7月9日,彭定康飞抵香港走马上任。
彭定康上任伊始,雄心勃勃,走街串巷,四处视察。他采用“彭定康”的中文名字,寓有“稳定、安康”之意,以争取港人的好感。可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显身手,改变同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合作转而推行对抗的方针所做的铺垫。此后他在香港任职的5年,给香港带去的却是动荡和不安。
彭定康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策划,就于10月7日提出长达3万多字洋洋洒洒的施政报告,抛出了香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要对当时香港的政治体制做出重大变动。
在彭定康政改方案发表后,中方立即做出反应,表示强烈反对。我们把这个方案概括为“三违反”,即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违反与基本法相衔接的原则,违反双方过去已达成的协议和谅解。我们严肃地指出,这个方案从内容到提出的方式,都是“三违反”。
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英两国政府要加强合作,共同审议为1997年顺利过渡所要采取的措施。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涉及1997年顺利过渡的问题,它没有同中方磋商就单方面提出,所以它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的有关规定。
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违反了中英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和谅解,特别是违反了钱其琛外长和赫德外交大臣于1990年初通过互换七封信件,就香港立法局直选议席数目和选举委员会组成达成的协议。双方曾同意1997年前香港立法局60名议席中直选议席为20席。
彭定康提出的政改方案,不仅要推翻两国外长于1990年达成的协议和谅解,而且对1995年整个立法局选举完全做了另一番设计。彭定康打算在1995年对香港立法局全体议员都实行全面的变相的直选。英方的意图是要通过这一举措,扩大立法局的权力,提高立法局的地位,将香港以行政为主导的政治体制,逐步蜕变成立法主导,把它强加于中方,企图以此来制约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特区的行政当局,造成一个英方可继续施加影响而我国中央政府不易驾驭的局面。这是一个包含着险恶用心的计划。中方当然决不能同意和接受。
如意算盘落空
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两周后,于1992年10月21日至22日访问北京。他的如意算盘是以提出政改方案的既成事实来迫使中方接受,要中方以他的方案为基础,提出反建议。
他到北京后先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鲁平会谈,接着同我会谈,最后由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外长会见。22日上午,我同彭定康会谈时,阐述了我们对香港政治体制发展的立场。彭定康为他的政改方案进行了辩解。双方会谈气氛紧张,谈得很僵。
会谈后我設午宴招待他,席间双方又继续进行激烈的争论。他说,他不能接受中方关于他的方案是“三违反”的说法,他对中方这种说法“感到厌烦”。他这样说是很不礼貌的。我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他说,近几年来,我们对英方在执行中英联合声明过程中一再节外生枝的做法也确实“感到厌烦”。这顿午餐最后不欢而散。
当天下午,钱其琛外长会见彭定康,我陪见。彭定康说,这两天会谈中方的同事已坚定而有礼貌地表示反对他的建议。钱外长表示,鲁平主任和姜恩柱副外长所谈的都是中国政府的立场。彭定康又说,他乐意继续同中方讨论,唯一的时间限制是明年春天要进行立法方面的工作。在这里,他就同中方讨论的时间提出了限期。钱外长会见外宾时经常面带微笑,这一次态度很严肃,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港英当局提出的一些计划对中英合作提出了挑战,阁下说,明春是个限期,到时候就要执行了,这样就没有什么合作可言了。钱外长直截了当地警告他,双方是继续进行合作,还是分道扬镳,这是应该严肃考虑的问题。
钱外长这番话明确拒绝了彭定康企图安排的议程和限期。钱外长还进一步指出,港英政府如果坚持这样做,中方就只好另起炉灶,这是中方的底线。钱外长这里所说的另起炉灶,是指中方拒绝接受英方搞的立法局选举,香港回归祖国时将把它推倒重来,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来组建香港特区第一届立法会。
这里我还要提及一个细节。彭定康上任前连必需的功课都未做好,这是令人吃惊的。彭定康在他的回忆录里承认,他提出政改方案之前,并不了解中英两国外长已于1990年初就香港1997年政治体制发展衔接问题互换书面信件,直到他北京之行前夕才得知此事。他责怪英国外交部和他身边官员事先没有向他介绍。他说,这一疏忽使他失了分,但又诡辩称,这七封信件并不表示中英双方就有关问题达成了协议和谅解。
彭定康在北京碰了壁,他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第二天,英国报纸评论说,彭定康在北京受到了冷遇。彭定康此次北京之行失败,英中在香港问题上陷入了外交僵局。
(摘自《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