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场“拜门”的学问

2017-03-24

领导文萃 2017年5期
关键词:门生苏洵权势

“拜门”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陋习之一,其实质是一种编织官系网的手段,由此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那些拜门者,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把保护伞,一个护身符。

所谓“拜门”,其实只是建立一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学生并不计较被拜老师的辈分、年龄、人品、学识,计较的只是老师一定要有权有势。“拜门”,最开始的意思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拜主考官为老师。中国帝制时代的科举考试都设有主考官,唐宋时称“知贡举”,明清时又变为“主考”或“总裁”。这些人其实就是临时的考试委员会委员长。科举中试或及第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而自称“门生”。座主与门生等称谓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官场上官系网的编织成功。

到了晚清,“拜门”已经有了一套复杂的程序。“拜门”人首先需要经他人引荐,呈上“门生帖子”,上面要写清双方姓名,自愿建立师生关系等内容。其次(也是最重要)还要交纳一笔丰厚的财礼。老师收下财礼,学生才能行拜师礼。有了一个权势如虹的老师后,学生就可以倚仗了,就可以炫耀自己是某某权贵的弟子。从此,就可以凭借老师的权势在官场上飞龙在天,步步高升了。

东汉末年的名士徐干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特意谈到“拜门”的实质:“现在拜门的官员俯拾皆是,在朝中当小官的,若是没有几个有权势的老师,根本就不会走路吃饭。这些人拜的老师根本不会传授他们文化知识,当官的也不需要文化知识。他们只是奉承巴结这些老师,为的就是能在官场上先占一席之地,然后靠着老师的帮助,升官发财。”这段话可谓一针见血,戳穿了那些拜师官员的阿谀面目。

但是,真正的官场达人,从来不给人以趋炎附势的印象,这是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在别人还没有完全明白“拜门”妙处时,他们就已经一马当先,大功告成了。

苏洵、苏轼和苏辙被后人称为是做官典范,苏门一家被称为做官家族。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苏门如此显赫,全是因为苏洵的提前“拜门”。

苏洵的文章很妙,思想也符合主旋律要求,但就是考不上国家公务员。在思想辗转许久后,苏洵决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那就是构建师生圈。

当时,苏洵在东京汴梁大街上买了一本京城名臣录,上面罗列了一大群京官。这些京官中,苏洵认为最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就属欧阳修了。

苏洵决定投其所好,头悬梁、锥刺股地完成了几十篇文章,走了很多关系,终于将文章送到了欧阳修的手上。从此,苏洵就成了欧阳修家中的座上客,而欧阳修也成为苏洵的老师。二人虽然没有举行“拜门”的仪式,但出入欧阳修家的人都明白两人的关系。几年后,苏洵的儿子苏轼和苏辙相继来京考试,由于苏洵在京城早已经是某某人的学生,再加上苏轼这小子的确是才华横溢,于是顺理成章地被取为进士。

苏洵之所以成功,又能让两个儿子成功,无疑是得益于欧阳修等人的大力帮助。苏氏父子就这样迅速扬名文坛,由偏远地区进入京城的上层士人交游圈,随后进入官场,开始了仕途生活。

(摘自《官系網:古代官场人脉操纵术》)

猜你喜欢

门生苏洵权势
苏洵发愤读书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两汉名碑注译
——鲁峻碑碑阴
骄傲与谦卑
“弟子”与“门生”有区别
苏老泉大器晚成
狐假虎威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
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