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7-03-24邵泉成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农业生产农村

邵泉成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人口的流动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村;人口流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13-02

著名的经济学家托达罗、刘易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中研究了农村人口流动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面对这一社会现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其消极影响,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转型。

一、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原因

(一)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

总体而言,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中发现,农村人口流动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以经济较发达的山东省为例,其农村常住人口约为4 300万人,农村流动人口就达到了1 677万人,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达到了农村常住人口数量的40%左右。在流动外出人口中,80%以上的流出人口为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10%左右的农村流出人口的年龄在20岁以下。农村流动人口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约占农村流动人口的60%左右,而女性仅占40%左右。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学历的约占外出人口的85%[1]。

(二)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

1.通过外出务工提高家庭收入。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城市的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的利润较低。这也促使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提高家庭收入而进城务工,大规模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并在当地从事第二、三产业。这样可以直接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户籍政策的松动和改变。我国自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这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家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以“暂住”的方式在城市落脚,为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提供了便利。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结构,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农民工不仅可以进城务工,还有机会进城落户定居[2]。

3.传统观念的松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信息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在不断加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更高的收益,谋求更好的职业,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也使很多农民抛弃了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主动地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二、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任何事物带来的影响都是一分为二的,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通过外出务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机会外出就业,从而使农村的闲置劳动力资源直接变成了财富。农民工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的收益可以用来农业基础设施、购置现代农业集聚、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客观上增加了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农村人口流动也有利于广大农民工开辟眼界、改变传统观念、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一部分农民工在务工的过程中积极学习现代农业科技、脱贫致富、返乡创业,为当地农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项目。例如,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政府就大力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出了一系列的惠民利民政策,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等特色农业。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造成了农村一部分耕地的闲置,这也给土地集约经营带来了可能。部分农民通过有偿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使专业农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机会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例如,山东临沂市郯城县就成立了新村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收益,合作社则承担树苗、技术、管理、化肥等费用。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3]。

(二)農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土地闲置。大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的主要是病残群体、留守人群,这些人群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偏低,劳动能力有限,只能采取比较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一部分耕地闲置、农作物的产量下降,对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青壮年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和劳动能力,本应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但是这部分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在农村科技推广的过程中也发现,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留在农村的留守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学习和接受能力较低,导致增产创业项目难以继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也遇到了较大的阻碍。

三、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的具体对策

要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消极影响,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

(一)对人口流动进行引导,加强宏观调控

从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可以看出,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为初中及以上文化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这说明农村人口流动的实质是人才流动。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人口流动进行引导,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来避免人才区域性失衡。我国应该进一步打破城乡户籍之间的壁垒,各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办法,以经济基础、相对固定职业、居住时间作为主要要素,对外来人口进行统一管理[4]。

(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土地收益

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收入,这也暴露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过少。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从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入手,将一部分劳动力留在农村。政府要逐步缩小工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政府补贴或者支持价格,推动农产品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缩小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劳动报酬之间的差距。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一部分闲置土地,可以对其进行综合改造和开发,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不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对耕作条件进行改善,使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特色效益农业,推动农业的纵深发展,打造农产品产业链。这样可以使多余的劳动力进入到加工增值环节,提高农民收益打造,农产品名优品牌。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一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会回到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

(三)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一部分走出去的农民工在外来务工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财富,而且也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采取培育特色、集中发展、优化布局的方式,将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对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仍然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为例,当地的主导产业是“果、苗、畜、林”,在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意愿的前提下,郯城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要以当地农村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和经济类作物,通过看得见的收益来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原有的单一性的农业产业结构。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直接从事农业的群体的劳动能力不高,因此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劳动力强度不大的经济作物,这样可以使农村的土地效益和产出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在保障主导产业的质量和产量的基础上,也可以积极发展套种模式,例如郯城县就发展了银杏套种红薯等农业操作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从整体上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和社会进步,是社会经济繁荣的象征,人口迁移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受教育程度。人口迁移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受教育程度轻农村教育、重城市教育的教育模式,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要依托田间学校、农民夜校、乡镇农校,积极培养职业农民、技术型农民和智力型农民。新型农民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促进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普及。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新型农民群體。新型农民群体中,要有能够兴办实体、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掌握了一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具备农业生产经验的种植和养殖能手,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认真负责、能够引导群众发展新型农业的村干部[5]。这就需要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农村积极普及农产品营销、农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新型农业综合型人才。

四、结语

农村人口流动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已经成为常态,这种社会现象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该看到,农村人口流动虽然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客观上也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打破城乡壁垒提供了契机。有关部门应该正视农村人口流动这一社会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农村人口流动进行引导,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农业生产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