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徽州宗祠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特征
——以黟县南屏村为例

2017-03-24周晓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7年4期
关键词:黟县宗祠宗族

周晓菡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122)

浅析徽州宗祠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特征
——以黟县南屏村为例

周晓菡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122)

以黟县南屏村宗祠建筑作为代表性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所处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总结徽州宗祠建筑布局与空间的一般特征,对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宗祠建筑;布局;空间;南屏村

徽州是一个古代地理概念,其范围包括的古时的徽州府,以及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六县。徽州建筑受其所处的自然、历史、人文背景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建筑布局和空间特征,呈现出突出的地域性特征。而在众多徽州建筑中,又以宗祠建筑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别,是为徽州建筑集大成者。

徽州宗祠建筑数目庞大,分布广泛,本文选取南屏村宗祠建筑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南屏村整体布局保存完整,宗祠建筑古风犹存,是为徽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一、南屏村宗祠建筑概况

安徽省南部黟县县城往西南方四公里处,是为南屏村之所在。南屏村原名“叶村”,村南有南屏山宛如庇护村落的屏障,因此得名。始建于元朝末年,当时属黟县五都管辖,因此,又名五都叶村,距今有一千一百余年历史。

1.姓氏分布

叶姓于元朝末年从祁门白马山迁到南屏村,此后村庄迅速扩展。与后来迁入的程、李两姓形成三大家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然村中仍以叶氏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村落中叶氏宗祠占据了绝佳的地理位置,在布局与空间上都更加考究。

2.宗祠留存现状

南屏村的叶氏家族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兴盛且势力不断扩大,逐渐占据了村落中心的有利位置,并于聚居地兴建宗祠。李氏和程氏则被排挤在村落西北角,占据着面积较小的一块。

村内保存完好的宗祠现存八座,其中包括叶氏和程氏两座总祠,支祠三座,家祠三座。具有代表性的有叶家总祠叙秩堂,总支祠奎光堂、尚素堂等。

二、南屏村宗祠建筑选址特征

徽州宗祠依祠堂位置有边缘型,村中型和村外型。南屏村的宗祠建筑在选址上多属于村中型。即便是建造位置整体偏于村落一隅的程氏宗祠和李氏宗祠,仍处于其氏族聚居地的中央,且无论是在建筑形制还是在建筑规模上,都要远远高于周边的民居。这种以宗祠建筑为聚居中心的选址方式体现了宗族理念在徽州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是为宗族文化重要性的一种物化表现。

而叶氏宗祠整体上在村落中心沿主街横店街依次排列,有很强的轴线感,是为宗族文化仪式感的体现,也强调了建筑在村落中的重要性。同时,因宗祠建筑需依靠层层抬升来烘托威仪与气氛,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又垂直等高线排布,体现出强烈的场地适应性。

三、南屏村宗祠建筑空间特征

1.与宗族礼制和商贾文化相适应的建筑朝向

与一般民居的坐北朝南不同。宗祠内排位的摆放因袭祖制“左昭右穆”。其中,始祖居于正中,昭位于始祖之左,朝南,穆位于始祖之右,朝北,因此宗祠建筑大多数是坐东朝西,南屏村的大部分宗祠建筑朝向亦然。

除受牌位摆放的影响,说阴阳学说中有对方位性质的定位为:“南火,北水,东木,西金”,徽州多商贾之家,重视风水与阴阳之说。在徽州文化中,将行商做生意附会为属金,因此祠堂的朝向也是取意“坐东向西,赚钱无人知”。

2.与宗族等级观念相适应的严整平面布局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虽然数量繁多,但因建造过程中宗族观念占主导,因此在平面布局上大部分遵循严整对称,秩序井然的基本特征,南屏村的宗祠建筑亦然。在平面上,一般为三进式院落,依次为门屋、享堂和寝殿,三进院落层层抬高,呈现递进的平面序列。

总祠叙秩堂占地两千多平米,建筑平面呈现严格的中轴对称(如图1)。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建筑群的整体序列感,叙秩堂在平面上还体现出单体建筑的主次序列。叙秩堂的享堂与门厅和寝殿的柱网间距使用的并不是同一套尺寸,享堂柱网自成体系。享堂的明间开间远大于次间,且相比于门厅和寝殿,享堂的明间也显然更宽阔。这种对开间的调整使得单个建筑在平面上主次空间分明,也彰显着享堂建筑在整个建筑序列中的重要性。而享堂建筑的重要性,恰恰是由其承担着主要的宗族祭祀功能所决定的。

奎光堂为叶氏支词,空间布局与叙秩堂大致相同(如图2)。中轴对称,秩序严明。门屋、享堂和寝殿的明间开间均大于次间,但与叙秩堂不同,奎光堂柱网整体规整对齐,并未对寝殿的明间进行强调。

3.与宗族文化内聚性相适应的内向型空间特征

从建筑外观上来看,南屏村的宗祠建筑两侧有围墙,与单体建筑一起形成四面围合的整体空间格局。而宗祠建筑的内部空间又进一步围绕各个院落的中央天井进行组团式布局,建筑单体之间以天井两侧的围廊相连,形成了具有层次感的内向型空间氛围。

这种内向型空间固然有“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等风水上的说辞,但是从文化本源上来说,宗祠建筑空间的内向性应当源于宗族文化的内聚性。

宗族文化的生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其目的是强化同姓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因此,宗族文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内聚性。而当这种固有的宗族理念融入到宗祠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建筑本身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宗族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四、结语

通过对南屏村宗祠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总结,可知,宗祠建筑最终表现出的种种表相特征,与其所处环境背景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对传统建筑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因素,方能对其地域性特征有更全面的认识。

[1]李秋香,陈志华. 乡土瑰宝系列:宗祠[M]. 三联书院. 2006.

[2]沈超.徽州祠堂建筑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3]姚邦藻,每文.徽州古祠堂特色初探[J]. 黄山学院学报. 2005(01).

周晓菡,女,汉族,1992年11月生,安徽合肥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黟县宗祠宗族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从宗祠到祠庙剧场——闽东罗源县陈太尉宫的空间演变及其启示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浅谈黟县蚕桑产业再发展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黟县大棚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