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中繁简字共用问题的研究
2017-03-24于延丰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518000
于延丰 (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 518000)
书法创作中繁简字共用问题的研究
于延丰 (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 518000)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其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成就了书法艺术的形成。近年来,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同用问题,一直是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定论。本文就书法艺术创作中繁简字的同用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艺术;繁体字;汉字;兼容;规范
一、汉字孳乳浸多、别体繁多
根据《辞海》对汉字的理解,“别字”总共有四种含义:第一,分析字的形体,也叫作拆字;第二,吴写或者误读的字;第三,异体字或怪体字;第四,别号。“别体”,主要指的是从以往的书法艺术中旧的字体演变而来的新的字体,随着对文字使用规范性的提高,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对文字的规范和统一,正体字的概念也逐渐突显,那么和现在的正体字对应的之前的字体,就是异体字。异体字在文学中一般是指读音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但字形结构不同的字。在汉字实现简化之前,原本的“頭”“響”“燈”等字才是正体字,现在作为正体字的“头”“响”“灯”才是异体字或别体。但随着简体字的地位逐渐取代繁体字成为正体字后,“頭”“響”“燈”就成为别体字。所以,不写错别字不仅包含不写自造的错误汉字,也包括明确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不可以将简体字和繁体字混用,否则会显得非常混乱。
二、书法艺术创作研究中繁、简能否同用问题
以汉字的简化统一角度思考,在规范使用中采取繁简共用是不具有可行性的,以文字统一为基本要求,文字都只能遵守一套使用方案,不可以同时存在两套或更多标准共用的情况。但书法艺术并不完全遵循汉字使用标准,其创作与研究,会受到不同时期对汉字规范化方案的约束,主要的原因包括:
第一,在整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汉字的使用规范所适用的时间均是比较短暂的,汉字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进化,其外形等特征也在不断改变。类似于网络词汇,很多词语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例如“大衣哥”“改革开放”“互联网”“牛仔裤”等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点都是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简化的汉字综合使用了历史上的隶、篆、行、草等多种形态在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因此虽然是结合了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各种长处和优点,但也只是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稳定性。
第二,简化的汉字和楷书的规范文字类似,不管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它们都代表了一种创作思想的造型素材,从理论上来看,简体和繁体在混用的过程中本身是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的,具有可行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官方对规范的文字表态,不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理解的角度,都需要重视文字造型原生态的美感。构成汉字有不同的点、线、结构等,它们为汉字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优良的基条件,也是对汉字进行造型变化处理的重要部件。同样的汉字在演变源流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造型的书写特征都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家所一定要掌握的灵感来源,也就是说,书法艺术家在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同时,还要对不同类型书体和字体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也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这之后,根据艺术创作需要表达的审美理想和与这种观念不同的造型进行基础性的筛选,也是必须要经过的途径,这为文字的造型美及规范性先顶了选择的范围。
第三,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简体字和繁体字采用共用的方式,其实并不违背国家对文字规范使用的要求,在这样的探索下,汉字的简体和繁体能够有效融合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简体和繁体字在现代汉语中共用的例子有很多,而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古代汉语惯用的词语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在日常用语中,积极使用简单的成语,能够很好地体现言简意赅的效果,而古代汉语的成语或俗语被应用在现代汉语中,其实也是拉近了两种汉语体系之间的距离。我国对语言系统的传承是一直延续的,因此很多古代汉语也不会让人感觉到陌生,这一点在书法中也有所体现。中小学生在学习书法时,一般是从古帖入手,在这种古帖中,并没有将汉字简化,其实很多人已经了解到,繁体字在经过历代书法家的努力之后,其造型美被充分挖掘出来,创造了大量典范。
三、文字演变过程中的灰色地带
以汉字的发展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倡导的统一规范文字会有所不同,因此现在对汉语文字的规范,并非一夜之间就形成,它具有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从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最后到如今的楷体。举例来说,从隶书到楷体的过程,形成了一些既不像隶书又不像楷体或者既像隶书又像楷体的文字,三国时期的吴国《谷朗碑》中的一些单字,不仅保留了隶书的感觉,有演进出一点楷书的感觉,例如其中的“耒”字等,它们主要还是保持这隶书的感觉,但是已经带有比较显著的楷书特点。从隶书渐进到楷书的演变期,有一些中间形态的字体也能给书法艺术家带来丰富的灵感,也就是在某种单一的书体创作过程中,融合其它的书体特点,包括其它书体的线条、整体结构等,使书法的造型和线条在使用上显得更加丰富且更加有趣。我们的前人在对汉字进行渐进演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汉字在演变期的灰色地带中找到了能够通过不同形式表达汉字造型审美意味的方法。语言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文字是一种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因此文字也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改变。在隶书向楷书演进的过程中,同样遭受了较大的挑战,收到当时很多文人的批评,但改变的趋势却并未因此而被阻止。
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非常偏爱《张迁碑》,如图所示。
在《曹全碑》这类的碑刻中,对线条及边缘的装饰成分的刻画是无以复加的,而对于造型在处理上的成熟,就和隶书中的印刷体一样类似,以书法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一碑文能够提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要素已经基本都被开发出来,没有多少挖掘价值,因此不太容易根据此找寻一条新的出路。但是《张迁碑》则不同,这类碑石书法在线条的运用上并不显华丽,装饰性成分也不细腻,造型基本偏向方形,并且自由有度,二次可塑性非常强。因此,不管是作为创作素材来说,还是作为创作造型框架来看,都能够以此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和简化字比起来,繁体字目前可以被理解为文字演进的灰色地带,但我国书法方面使用繁体字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在点、线、偏旁、部首等方面有很多要件和简体字有相似之处,因此吸取足够的对繁体字的创作研究成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并拓宽对简化字造型的研究思路。
当代的书法艺术创作应对简体字在造型上的美感作出积极的研究和探索,鼓励这样的探索活动,但也不要将其孤立起来研究。简体字的前身是繁体字,对于简体字的介入书法艺术创作,有些学者持不同态度,他们认为:一个是简体字运用了大量汉字要件,采用介入书法会削弱书法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情趣;而是部分人认为“爱无心,亲不见”的汉字简化会使汉字的传承受到割裂。因此有部分书法家极为不愿意在书法中介入简体字。
综上,我国的书法艺术就是汉字的艺术造型,它通过文字造型作为载体,借助书法家之手表达出我国的审美情怀,通过书面的语言表达方式,综合汉字在造型上的美感,充分挖掘审美理想。书法艺术的创作,对于曾经历史上使用过汉字以及此时正在使用汉字的不应该以地域或时代进行分割,只要对书法艺术美的表现有好处,就可以探究其审美理想。
[1]白武生.书法创作忌繁简字混用[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4(21). [2]蔡副全.书法创作中繁简字体的运用[J].青少年书法,2004(6)
[3]许光禄.再谈繁简字问题[J].中国钢笔书法,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