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刍议
2017-03-23郑莉莉
郑莉莉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利用生活经验,品味生活经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等方面阐述地理课堂如何从生活化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欢心接受,学以致用。同时,也提出地理生活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 课堂 刍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44-02
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規律,在其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而进行的开放性地理教学。这一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理解其所形成的地理背景,然后尝试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品位。这强调了地理教师要找准定位,从学生身边的地理入手,将生活化素材运用于地理教学中。
一、利用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典型寒潮过境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图片选择要具有震撼性,背景有人文景观,有自然景观,让学生既感受了寒潮来临时的天气现象,有能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对暑假杭州的天气第一感受是什么?”,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热死了,温度都超过40摄氏度了”。这时,课件展示“高温橙色预警:苏皖湘浙等局地气温达40℃”图片,“但是台风来了,我们可以凉快很多”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高温天气是怎么形成的?台风来的时候有哪些地理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就是要选择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触特别深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让课堂生活化,“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其中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不利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有益的,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份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合作攻关哪些研究课题,从事哪些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自主创新的能力等等。
二、品味生活经历,获取地理知识
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教学“海陆热力差异”的基本原理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夏天游泳时,脚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觉有何不同,学生得出水凉陆热,而冬天则相反,由此让学生讨论得出: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夏季,陆地增热快,海洋增热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这一原理。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将抽象的地理问题“焊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或现象上,不仅能激发学生从记忆中提取必要的知识储备,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还能将抽象化的地理问题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提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冷锋教学的时候,正值秋季,在教授本节课前,留意天气变化,根据天气预报,冷锋过境前,会告诉学生即将要降温,希望大家添加衣物,同时让大家感受当下的天气。冷锋过境时,让同学说说天气现象,过境以后,请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天气感受,这样在正式讲授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成因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地理就在我的生活中,而且对自己的生活作息都非常的相关。只有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且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喜欢地理。
三、运用地理原理,阐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生活中展现,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符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的新课标理念。
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的过程中,有学生问“杭州为什么雷阵雨多发生在午后至傍晚?”这是一个用原理解释现象的好机会,教师通过热力环流的应用,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杭州的夏天在空气中有很多水汽,当地面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温度升高以后,水汽被强大的上升空气推送到高空,形成了大块的积雨云。积雨云里蕴藏着大量水分,其中除水汽以外,还有小水滴和冰晶。它们在云中随着云体的发展而增大,当上升气流无法托住它们时,就降落到地面上,融化成雨滴。由于产生积雨云的强烈的热力对流,造成了积雨云扰动很厉害,所以会产生闪电现象。由于积雨云是一块接一块地移过来,所以,雨量变化很大,形成雷阵雨。夏天正午以后,大陆上的空气温度最高,这时上升运动也最强,所以,雷阵雨多发生在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
这样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定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改善学生评价机制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作业生活化、具体化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能够从根本上发现学习地理的价值存在。例如,学习“农业区位选择”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随着临平作为杭州副城的地位的不断提升,临平副城周边的农民在农业种植结构方面应做那些调整?在学习“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后,请学生对临平“沃尔玛”购物中心和“大红鹰”超市及“小芳”超市等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形成与交通运输关系的调查。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一种学习成就感,进而促进其主动学习地理。
学生的评价是贯穿地理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在学生评价机制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的方式可采用自評、师评、互评等,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考成绩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和成绩,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会被淡化。在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下,教师队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提升,从而改善整个评价系统。
五、地理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地理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我们始终按照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景、引领生活探究、激活创新思维以及回归生活实践的基本流程进行操作,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体验为情境,通过探究,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得到有机的融汇,虽然学生在探究、应用等能力方面得到质的提升,但每节40分钟的课堂时间,很难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地理课时实际进度落后于教学计划要求的进度。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开放、协作、创新原则是地理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的基本原则。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根据地理新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创造,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充分准备学生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非预设生成的相关问题。在探究教学中,我们要使课堂形成活而不乱、收放自如的课堂秩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专业文化素养。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行地理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适应并改造社会的生存技能,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核心,结合教学实际,仍然有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总之,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新概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学习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