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学力发展”的群文多维组合教学

2017-03-23郑成建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期

郑成建

【摘要】现行文选型教材,课文之间联系性不强,语文知识零散无序,阅读策略呈现、写作训练序列等均非常模糊。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实行有效的文本重组。致力于学力培养的群文组合教学主张侧重于主题型阅读、文体型阅读、写作型阅读三个维度去进行,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网络构建,提高感悟力;习得文体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力;学习特色写作技法,提升表达力。

【关键词】学力培养 文本组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41-02

现行文选型教材,一篇篇课文之间关联性不强,知识就像满天的星星,零零碎碎地散落在学生的脑中,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简直就是庞大的工程,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繁杂的内容简直令人手足无措。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学力培养。而“用什么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教什么”,因此语文教学需要重新构建适合学生学力培养的文本组合体系,借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感悟力、阅读力和表达力。只有致力于学力培养的文本组合教学,才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扎扎实实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涵育语文素养。

一、主题型阅读:加强知识网络构建,提高感悟力。

【组合方式】

以某一个主题为基点进行文本组合,或成线状,或呈发射状,加强文本之间的内容联系,将零散的语文内容系统化。主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多篇相关联的文本学习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化零碎为整体,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在联系中多维度理解感悟,提高感悟力。

这样的组合方式,现行人教版教材已有所体现,如五上第8单元以“毛泽东”为基点,选录了四篇课文,以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毛泽东。六下第2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第3单元是以“缅怀革命先辈”为主题。但是,每组课文只有四篇,量太少,光依靠这有限的阅读量,窥一斑难以见全貌,很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况且,年级与年级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主题有的有所类同有的“各自为政”,非常需要整合重组。

笔者认为,教材的编者按主题来选编课文,希望借助这一个又一个主题让学生领略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编撰思路是符合汉语言文化的特点的,但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发挥个人智慧来重新组合,或根据某一主题重新调整课文顺序,或根据本单元内容补充拓展课外的文章,扩大教材已有的知识网络,使主题脉络更清晰,呈现内容更丰富,学生视野更开阔,让学生能够在较为宽广的知识背景中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感悟,深刻感悟。

【教学策略】

1.横向联系——多元呈现,全方位深化认识。

有些主题单元课文的点太少,需要补充更多的文章,方能在学生的知识串挂上足够数量的“果实”,以丰满主题内涵。如五上第八单元的“毛泽东”主题,除了课文中的《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教师可以再补充《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收稻谷》、《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人民服务》等课文以及《少年毛泽东的故事》、《青年毛泽东的故事》、《长征》、《毛泽东诗词选》等书籍,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多元呈现,全面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了解毛泽东的重要贡献,了解毛泽东的杰出才情以及全国人民对他的深深敬仰等等。相信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横向联系,在脑中清晰地构建起一个以“毛泽东”为基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中展开学习,毛泽东这位伟人的形象就会立体丰满,学生的感悟自然就会全面深刻。

2.纵深拓展——比较品析,多角度加深感悟。

有些知识横向联系扩充得越丰满越好,而有些知识则需要纵向拓展,理解才会深入,感悟才会深刻。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学习,如果作者在学生充分感悟“接天莲叶无穷碧”和“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后,继续补充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学生联系比较,感悟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之美——大气之美和精巧之美;然后再补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来比较,感悟诗中的明艳之美和文中的静谧之美。最后,再让学生补充阅读《爱莲说》及杨万里其他写荷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阅读的不断拓展,学生对荷花之美的感悟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深刻。

3.网状勾勒——加强联系,多维度串联知识。

现在有很多老师虽然认识到单元教学的重要性,但仍然忽视了单元之外的知识网络构建的重要性。事实上,教学虽然是以单元为载体,但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是不可能以单元为载体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知识串联,网状勾勒,才能使学生在脑中将知识横向纵向相互联系。如在教学“革命英雄”单元的时候,除了阅读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还可以将《圆明园的毁灭》、《开国大典》、《难忘的一课》、《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也组合进来阅读。这样,学生既会了解到苦难的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也了解了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又如,在教学“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后,可以适当拓展周恩来、朱德等其他领袖的相关内容,丰富领袖形象。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时候,又可以组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还有《梅花》、《墨梅》等一系列描写梅花的古诗,以“梅花”为主题串成知识链。这一个又一个知识链,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拓展,每一条链上有无数个点,点和点之间又形成新的链,在联系中扩散,又在扩散中联系,学生脑中的知识不再零散,不再孤立,而是一张互为关联的知识网,知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现。这样的学习,比之一篇篇课文的零散学习,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二、文体型阅读:习得多种阅读方法,增强阅读力。

【组合方式】

以相同文体的文本为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教会学生更快地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并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加以反复实践运用,使学到的阅读策略得以巩固落实,增强阅读力。

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看习得知识的量的多少,还要看学习的能力强不强。因此,教语文,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关键。学生阅读力的形成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与练才能有所提升,这在以人文主题为单元构建方式的现行语文教材中尤其需要注意。由于内容的关系,教师往往将教学落脚点放在知识上,而忽视了阅读策略与学习方法的传授,从而使能力成为了无根之木。

笔者认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同文体的文本来组合教学,能让学生在集中的时间内,在重复的操练中更快地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人教版教材中,说明性文章常常是组合成一个单元的,但叙事性文章和抒情性文章则因内容的不同而分散,很少根据不同写法而组合成单元。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主题阅读,也要多进行文体阅读,可适当将相同文体或类似写法的课文组合而教,系统性地教给阅读策略,增强阅读力。

【教学策略】

1.以典型特征为抓手,严谨组合。

教学中,若单元中课文文体相同,则可直接进行文体阅读,教给阅读策略,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话”系列,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系列。第七单元的“人物描写”系列。若是按人文主题选编,文体不同的,就需教师精心挖掘,发现一些典型特征进行补充组合,如五下第16课《桥》,虽属于“感人故事”单元,但全文设置悬念,直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篇特征鲜明的小小说。教师可以此文为基点,组合《剪刀的故事》、《两只鸭子》、《爱之链》、《再会》等同类小小说进行教学,最后推荐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让学生深入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特点,掌握这一类小小说的阅读策略。

2.以发现规律为途径,异中求同。

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如寓言,总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些道理。中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民间老百姓的故事,故事性很强,人物常常充满神奇色彩,具有非常人的神力,语言口语化,自然段常有重复。再如创世神话,往往都含有“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等元素。童话,往往都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也都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等等。通过组块阅读多篇同文体的文本,让学生去异中求同,寻找特征,他们就能发现文体特点,掌握规律,从而很快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力。

3.以习得方法为中心,举一反三。

(1)精读先行,教给方法。文体阅读中,最重要的是教给方法。因此精读课文的教学很重要。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确定最具文体特征的文本作为精读课文,以方法的习得为重点展开教学。如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让学生清楚三个步骤:课文主要说明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具体;如何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阅读说理性文章,要让学生学会从这些方面去思考:文章要说明什么“理”?作者选用了哪些事来说理?为什么要用这些事来说理?作者在写这些事时跟一般的叙事又有何不同?文体阅读中的精读课文可以一篇,也可以两篇,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但都要直接指向阅读方法的落实,使学生有法可循。

(2)略读实践,巩固方法。有了精读课中的方法落实,略读课就可以稍稍加快脚步,在一节课内利用两到三篇课文,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略读,巩固学习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主要检测的仍然是学生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3)多文快读,运用方法。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的大量阅读只能依赖课外的练习。教师还可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挤出时间,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多文快读,有组织有要求地让学生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去自主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效度。

三、写作型阅读:学习特色写作技法,提升表达力。

【组合方式】

以某个写作技法为基点,将合适的文本加以组合,主要致力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多篇文本的深入阅读或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此写作方法的效用,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切切实实提高写作能力。

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作文的序列安排几乎没有,关于写作技法的学习,完全靠教师自己开发,见仁见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文本的写作秘妙,充分挖掘文本的习作教学价值,从学习写作的目的出发,将相关的文本进行组合。通过这一类的文本阅读,让学生感受某项写作技法的表现力,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自我表达。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作者在课文的开始描写了杭州市的美好早晨,与下文患白血病的小钱形成对比,反衬小钱的不幸。这种环境烘托的写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非常广泛,很具典型性,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以组合《巨人的花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麻雀》等课文来教学,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文本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来感悟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组合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像上例讲到的那样,将写不同内容但都用到同样写法的文本加以组合,在多文中感受同一写法的作用。也可将同一内容但写法不同的文本加以组合,比较阅读,感受不同写法的不同表现效果,如《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文章都写鹅,都写了鹅的高傲可爱,前者以“鹅老爷”来比喻,欲扬先抑,通过叫声、步态、吃饭样子这三方面来表现鹅的特点,后者是以“海军上将”来比喻,主要通过描写鹅的走路姿势及在河滩上肆意的活动状态来表现特点。中外不同的作者描写同一事物,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殊途同归,所表现出的意趣却极为相似。如此一比较,学生对于写法的感受自然更为深刻。再如《松鼠》和《跑进家来的松鼠》两篇文章,如果进行组合教学,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描述性说明文和抒情性说明文的明显不同,对于写法的感悟自然更为深刻。这时再让学生去理一理学过的说明文,找找哪些是描述性说明文,哪些是抒情性说明文,再去尝试着用这两种不同的写法写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有了前面的铺垫与渗透,学生的表达力自然会增强。

【教学策略】

1.淡化内容,指向写法。

写作阅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写法,所以指向应该很明确。在组合文本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写法的可用之处。最好是选择学生已经学过或相当熟悉的文本。实在需要不熟悉的文本,也要选择内容浅显,在理解上毋须多花时间的。教学时淡化内容,重点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这么写有什么好处,从读学写,以读促写。说白了,此时课文无非就是例子,是学生习作的例文。

2.一文多读,反复利用。

从写作的角度来教文本,一篇文本就有了多次利用的价值。同一篇课文,也许上一次在主题阅读时侧重内容已经读过,这一次又可以侧重写作方法重读一次;本次讲环境描写用得着,下次讲段落结构时也用得上,以后讲布局谋篇时还用得着。只要写法典型,有利学生习作,教师可以反复利用,这一次组合几篇文章来教这个写法,下一次又和其他文章重组学习其他写法,一文多读,每一次学习的写作技法都不相同,真正发挥例子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学习环境烘托的时候,可以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麻雀》一起组合教学。还可以和《小英雄雨来》、《牧笛》、《灯光》等组合,教学通过几件事来写人物的方法。

3.循序渐进,关注学情。

习作教学需要梯度,群文组合中的写作阅读也需要梯度,要考虑学生的学情,遵循学生的年段特征。低年级主要是利用写作阅读学习遣词造句,中段主要学習构段方式,高年段则重点关注文本中的布局谋篇技法。不切实际的盲目挖掘文本中的习作元素是不正确的。但是,有时因教学需要,在高年级的时候,重新利用中低段学过的课文和本册课文相结合,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只要文本特征明显,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致力于学力发展的群文组合教学,主要植根于现行人教版教材,适度调整文序或补充课外文章和整本书。当然,上述这三种组合方式必须相互依存,不能割裂,在教学中都需努力指向学生感悟力、阅读力、表达力的发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限于篇幅,本文只就文本的组合方式这个层面展开表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根据每一单元的内容灵活组织,处理好精读细教和群文泛读之间的关系,落实好课内掌握方法与课外阅读实践这两个环节,并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逐步实现单篇课文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多元共存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17.

[3]魏星,杨艳.言与意:演绎语文的精彩,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报社,2004.12.

[4]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6-207.

[5]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6]徐秀春.从同课相异选择看语用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育通讯,2014(1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