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学的探索
2017-03-23苏洁
苏洁
【摘要】生命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师生生命的体验性、学生生命的发展性、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是生命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生命化教学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的,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生成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16-02
生命化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的新领域,本文以生命化教学的含义为基础,对生命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什么是生命化教学?有研究者作出如下界定,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生命都得以生成,实现完整人格的过程。
在对生命化教学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对生命化教学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生命化教学是用我们生活所熟知的事物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他不拘于传统课堂的老师强制灌输,学生被动吸收,而是使课堂鲜活起来,赋予生命的活力与意义,给学生创造愉悦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书中的知识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进行批判,最终把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精神体验。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生命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师生生命的体验性、学生生命的发展性、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教学的交往互动性三个基本特征。
一、师生生命的体验性
生命对于我们十分珍贵,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人之根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价值方面的问题。而生命化教学正是关注于学生和教师本体生命的意义,教学要把生活世界还给师生,把人格的塑造回归于教学的本体,这是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生命中的职业历程有一半是在课堂中度过,其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也在此显现出来。
生命化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要以师生生命体验为目标。体验是双方生命生成的前提,体验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认知、情感、生理和人格等生命领域,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学生要亲身参与体验,调动身体各部分感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知教材,去思考和理解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学生生命的发展性
生命化教学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生命力,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不是整体发展。生命化教学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开放性的师生生命发展过程,教学也不局限于线性逻辑,要允许渐进式、跳跃式逻辑的存在。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广泛而又深刻的知识背景,也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允许批判性思维的存在,学生可以自己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在对一问题了解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实现生命的发展性。
三、教学活动的生成性
生命化教学提倡教学活动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制定预设性目标,也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标,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宏观把握,并根据教学情境随时调整。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教学内容不仅是书本上固定的知识,教师可以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三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命化教學过程中学习的状态、条件等会随时发生变化,教师要根据执行中途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在变动中引导着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四、教学的交往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生命化教学所提倡的交往互动,不是教师的强制灌输与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单向交流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由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挣脱思维的禁锢,让课堂鲜活起来,每人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或任务而批评或无视,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力,教师所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潜能,循循诱导,相信并不断鼓励他们。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如让学生珍惜生命,做思想的自由者,从多种角度看事物等,而不是仅仅为了中考和高考。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 葛莺芳.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3] 冯建军.论生命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
[4]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5] 田应海.让学生生命得到发展的教学艺术[J].人民教育,2004.
[6] 李炜.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