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史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研究

2017-03-2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建筑史手绘古建筑

郑 凯

(1.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2.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0011)

建筑史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研究

郑 凯1,2

(1.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2.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0011)

建筑史不能单纯的归纳到理论课的范畴,而是对设计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课程.学生对建筑史产生兴趣,一般都是从最开始的感性认识中开始的.授课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对繁琐的理论进行简化.建筑理论知识要贯穿到项目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建筑史;理论;实践;教学改革

1 前言

《中外建筑史》这门课在建筑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必修课.中外两个建筑史学下来,学生的文化层次就能一下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么说,小到室内设计中的装饰设计,大到遗址公园的景区规划、古城的街道规划等,都是依托于建筑史的知识层面.所以说,建筑史不能单纯的归纳到理论课的范畴,而是对设计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课程.

2 存在问题与背景分析

虽然建筑史有这么大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这些建筑理论知识的讲解很难开展,具体的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意识不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建筑史这门课能否开展好,关键因素还是在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在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今天,学生更关心的是在学校期间能够学到多少就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比如说软件绘图技术、施工技术等等.相比较而言,学生对理论课程比较忽视,甚至认为它是虚的东西,所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一点,不仅仅是《中外建筑史》这门课有这样的情况,所有理论课都是如此.但是当学生毕业以后,尤其是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设计理念匮乏的时候,才明白上学期间理论课程没有学好,又反过来补习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建筑理论知识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2.2 教师过多讲解深奥的理论

关于学生意识不到理论知识重要性这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讲课方法有问题.很多院校,教师讲授建筑史课程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最多配合点图片幻灯,布置作业或考核方式也是写学术论文等形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很不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的限制,还没有能力深层次的看理论东西,他们更多的喜欢看建筑图片、视频、模型等直观的东西.教师若布置论文类型的作业,学生也多半是为了考试,东拼西凑,根本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理论写作能力,等课程结束后,学生更是把所学的知识忘的差不多.所以说论文这种考核方式其实意义不大.

2.3 学生对古建筑结构缺乏直观的认识

古罗马的拱券结构、穹顶,还有中国的斗拱等建筑构件,这些知识难点如果不借助三维空间演示的话,仅仅靠书本上的配图,学生很难理解里面的结构,只会死记硬背那些专业化的名词,当然效果不明显.

3 改革思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对《中外建筑史》这门课进行实践化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该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授课的技巧,深入浅出的讲解那些繁琐的理论,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把理论课程实践化,把建筑理论知识贯穿到项目实践中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也符合当前高校以实践教学为主流的办学理念.具体的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找准定位

在本科院校,尤其是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外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是两门课程,有的专业院校还会拆分的更加细致,比如说《外国建筑史》会拆分成《外国古代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代建筑史》,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学时保证基础之上的.但是在专科院校,或者说非建筑大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里面也有相关的建筑史方面的课程,只不过这些专业的课时分配都集中在实践类课程上,能分配给理论课程的课时并不多.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要尽可能的压缩和重组,所以经常把两个建筑史合二为一,统称为《中外建筑史》.

当然,如果需要把两个篇章并为《中外建筑史》一门课,那就要考虑很多细节的问题,比说说,外国建筑史是以年代为主线讲解的,而中国建筑史是以结构和类型为框架讲解的,如何使这两个完全大相径庭的建筑知识合理的融合在一门课上,任课教师或教研室负责人在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时就要好好考虑考虑.因为之前几章的内容是讲外国什么时期的建筑,后面几章又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从章节框架上衔接似乎很生硬.综合这些年出版的《中外建筑史》教材,都避免不了这样的问题.

不过最近几年也有些优秀的教师或作者,写《中外建筑史》教材时候,巧妙的解决了这方面问题,既不以年代划分章节,也不以结构划分章节,而是以一种十分诗意化的命名方式,来概括每章的标题.比如说,写到古希腊建筑时候,章节标题就用“自由、人性”等字眼作为章节名称;讲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时候,就用“恢弘、帝王”等字眼作为章节名称.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全新的章节命名方式能够让学生接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激情,为后面的内容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开头作用.

3.2 理论讲解化繁为简

要想让学生对建筑史的理论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要对繁琐的理论进行简化.其实建筑史是一门在认识上需要不断深化的课程.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理论、甚至是很高深的哲学思想,很多人即使是读到了相当高的层次,但每当他再学一偏建筑史时候都会有很多新的体会.所以,不要指望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一下子把所有的理论全部学透彻.

然而市面上很多建筑史方面的教材,大多写得比较专业化,那些看起来很深奥的设计思想,总是用繁琐的大段文字来介绍,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不利的.之前提到,学生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的限制,还没那么深层次看理论东西,也不一定有这个耐心去研究.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深入浅出的讲解,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概括化.等到学生今后有一定的年龄和社会阅历的时候,再回过头读建筑史,肯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所以学生在校期间,教师的讲解应该是给学生起个源头的作用,而不是满堂灌输所有的理论知识.比如说,讲到第一代现在主义建筑大师的思想革命的章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时候,只要把握住核心的几句话:简洁造型、注重功能的新型建筑代替传统的繁琐的古典装饰,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说,讲到后现在主义建筑大师思想革命的章节,教师也是只要把握住核心的几句话:适用大众化、回归装饰的地位、传统建筑符号的再现等等.这样,学生就能明白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矛盾的根源在什么地方.还有,教师务必要有这能力把各个建筑大师的思想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来概括出来,比如说讲到赖特,概括起来就是有机建筑,或者说是建筑与环境相融合;讲到格罗皮乌斯,就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讲到密斯,就是简单、少就是多;讲到科布西耶,就是“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理念;讲到贝垏铭,就是大量的几何造型;讲到黑川纪章,就是新陈代谢思想等等.虽然这些概括词语不一定能体现他们的全部设计理念,但至少能让学生以最快的效率了解每个建筑大师最核心的思想,然后学生再去看那些大段文字描述时候就不会迷失方向.

3.3 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对建筑史产生兴趣,一般都是从最开始的感性认识中开始的,由浅入深,逐渐深化.所以教师在幻灯的制作过程中,尽量少用复杂的大段文字及枯燥的数字,更多的是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甚至模型展示为主,配合精炼的语言准确的概括其特征.学生一看图片,就能从直观的比例中感受到建筑的体量感.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配合那些直观的图片甚至视频,想尽一切办法使那些内容变得栩栩如生.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多年,仍然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的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对建筑史的认识,甚至会把对建筑史的研究当成了一种兴趣爱好,而且在出门旅行中,尤其是看到古建筑遗址类的景点时候,以前学过的建筑史知识就会潜移默化的起了作用,至少会比其他人能看出更多的专业门道.所以说,建筑史这门课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3.4 理论课程实践化

如何让《中外建筑史》课程进行实践教化学改革?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建筑绘画来增强感性认识.当然,这样一来,建筑史课程就需要和其他相关课程配合,包括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等等.具体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手绘技能类课程结合

比较突出的做法是《中外建筑史》和《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结合,让学生用《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学到的技能来绘制中外著名建.这就要求教师以全新方式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案,强调每章都有相应的项目实践作业,加强实践能力考核,使理论课程实践化.比如说,讲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建筑的章节时候,教师可以布置手绘雅典卫城、罗马斗技场之类的作品,既能锻炼手绘技能,又能在实践中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样式.(图1、图2)

图1 手绘雅典卫城

图2 手绘罗马斗技场

还有一种做法更加具有创造性思维,教师每教一个章节,让学生以本教室(或指定某个场所)空间为原场地,以本章学到的知识点来设计某一风格的空间.比如说,讲到中世纪时期建筑,教师布置课题是让学生以教室为场地,运用所学到的尖顶、玻璃彩窗等各种元素设计一个哥特式风格的餐厅;又或者讲到中国汉代建筑时候,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运用汉代斗拱、砖瓦做墙面装饰,设计一个汉代风格的餐厅或展厅.总之,这种做法比之前的古建筑手绘表现更加进一步,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与外出实践活动相结合

建筑或艺术设计类专业一般都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校期间一到两次的外出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可能会在《美术》、《速写》、《摄影》等实践类课程中安排,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下学期,多为春季5月份,时间差不多在一周左右,也就是说,这一周,学生的其他课程都得停课.所以教研室教师尽量把《中外建筑史》课程安排在有需要外出的《速写》或《摄影》课程所在的学期,这样就可以考虑把《中外建筑史》课程内容的任务也顺便带到外出实践中.如果按照《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进度,5月份,教师差不多也该讲到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的环节了,教研室可以考虑安排去有古建筑场景的地方,比如说皖南的西递、宏村等地(每个省市不一样,但肯定都有各自的古建筑文化),能同时锻炼学生的摄影技术(或速写能力)和古建筑认识能力.《中外建筑史》的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古建筑构件和文化的实地讲解,《速写》的任课教师负责手绘建筑表现技能的教学.总之,一次外出活动能解决两门课的实践要求,让资源更加有效的利用起来.

3、与绘图软件课程相结合

《中外建筑史》和实践类课程相互协作,主要体现在和《3DSMAX》等计算机表现类课程的联系.最近些年,以央视纪录片《大明宫》为代表的大型历史建筑记录片引发一个全新的课题——利用三维软件来复原遗失古建筑.作为教师,可以考虑在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方面的课题选项中,安排一些复古建筑之类的课题,相信不乏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外建筑史》是对实践教学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课程,不能把建筑史单纯的归纳到理论课的范畴.本文提到《中外建筑史》实践化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够对各类兄弟院校起到借鉴的作用.

〔1〕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3〕段然.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6):83-85.

〔4〕陈颖.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8):69-71.

〔5〕严萌.建筑史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6):124-126.

G642.0

A

1673-260X(2017)02-0209-03

2016-11-17

猜你喜欢

建筑史手绘古建筑
手绘风景照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手绘
手绘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