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零距离”的传统家访回归
2017-03-23侍江
侍 江
让“零距离”的传统家访回归
侍 江
一直以来,家访都是教师的一项传统工作。但由于新的媒体手段的出现,家长及教师认知的不足,传统的家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家访意义重大,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以及教师工作情况;有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优化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因此,传统家访理应回归。
传统家访;家庭教育;个体发展;家校沟通
家访是家庭访问的简称。关于家访的定义,国内外大量的文章和书籍中均有记载。苏联学者T.B.沃利科娃认为:“教师家访是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工作的一种个别形式。”[1]张民生认为:“班主任同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信息,谋求共同教育孩子,协调教育力量,向家长提供家教咨询的活动。”[2]俞永军认为:“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是联系老师和家长的桥梁,是联系学生在家、在校的通道。”[3]
一、家访的发展过程
美、英、澳、日等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对家访都很重视。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一名护士向当地一些家庭提供了医疗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美国利物浦一所学校受她此行为的启发,开始培训为家庭提供服务的护士。[4]20世纪70年代以后,家访被西方国家应用到教育方面。199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规定提供4000万美元,设立家访计划。日本公立小学新学年的第一学期,规定教师需要进行家访,称之为“春天计划”。
王彦力和陈志科在《背离人性的家访:应试教育的产物》一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教师每周两次上门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到70年代,家访在中小学中已经很普遍,是教师常用的工作方式,具备了制度化倾向;到80年代,教师家访与其他一些制度共同成为学校对学生施加考试规训的制度体系。”[5]此后一段时间,因多种因素影响,家访逐渐被“冷落”。90年代末,部分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倡导传统家访应该回归。2002年,上海开始将家访列入教师考核范围,2005年深圳南山区要求学校需安排教师家访。
二、传统家访被淡化的原因
淮安市洪泽区自2013年开始在全区推行“千师访万家”活动,全体教师走出学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家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传统家访被淡化的一些原因。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实施家访工作的主体,教师对家访的不认可是传统家访被淡化的主要原因。
1.缺乏责任心。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高,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受绩效工资制度影响,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下滑,失去应有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下班时间不愿家访。在全区性的“千师访万家”活动中,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家访记录糊弄了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区里召开了多次会议,以期统一教师的认识,并在绩效工资中单独立项进行考核。
2.缺少时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在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外,教师还需要备课、批改作业等等,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教师也是平凡人,工作之余,同样需照顾老小,家庭事务较多,这些原因导致教师没时间去家访。在“千师访万家”活动中,学校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是统筹调课,允许利用上班时间进行家访;二是双休日集中家访,报销教师私家车油料费,安排工作餐。
3.缺乏安全感。家访时间多为下午放学后,等家访结束了,天也黑了,这时候教师会相对缺乏安全感。在家访活动中,甚至有年轻教师哭诉被家长骚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安排非考试科目教师与考试科目教师“组团”家访,相互照应,确保教师人身安全。
(二)家长方面
家长是家访的主要对象之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另一个主体(学生)能否顺利接受教师的家访,家长的不配合是家访的主要阻力。
1.价值认知不足。我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平时寄宿在学校,周末则由爷爷奶奶带回家或投奔亲戚。老年人对家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许多家长(或代理家长)抵触教师上门家访。针对这些家长,班主任要提前电话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得到家长认可后,再上门家访。
2.工作过于繁忙。部分家长在机关单位或周边工厂上班,上班期间不能随意外出,而在一些私企,请假还对工资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家长自己创业,工作繁忙。对于这些家长,需要教师将家访尽量安排在非工作日,而且要根据家长时间来预约家访时间,从而确保家访工作顺利开展,不遗漏任何一名学生。
3.内心存在不安。有些家庭条件一般、子女学习环境不佳,家长担心教师会戴“有色”眼镜看待子女;担心老师告状,自己在邻居面前“没面子”;更担心子女成绩不佳或调皮捣蛋,受到教师训斥,内心抗拒教师家访。
(三)新媒体方面
随着现代通讯传媒发展,家校联系方式增多,如QQ、微信、校讯通、邮箱、电话等等。快捷的通讯方式,省时、省事、省力,使多数教师抛弃了传统家访而选择“电子家访”。
三、传统家访的意义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指出:“现代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感情的交流和实地的踏访。”传统家访的作用是现代通讯媒介无法代替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真实情况
家访,能让老师亲眼看见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家访,能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老师心中装着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鼓励。
1.家庭真实情况。教师在传统家访中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到学生家庭的居住环境、经济情况、父母素质和邻里关系等,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千师访万家”活动中,作为校长,我对部分“五必访”(特困、父母离异、残疾、孤儿、家庭成员有重大疾病)学生进行了家访。走进一名特困生家庭后得知该家庭有两间两层复式小楼,家庭条件非常好,回到学校后,我就要求将核实申请资助学生家庭情况列为家访内容之一,坚决剔除那些骗取资助款的家庭。
2.学生真实情况。每一张笑脸的背后,或许都有不为人知的凄苦,学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一定就是最真实的自己。一名非常阳光的男孩,家就在学校围墙外。在家访中我发现,姐弟俩和患病的奶奶一起度日,没有收入,住破旧的小瓦房,穿邻居的旧衣服。不是家访,我永远不知道一个十分需要帮助的学生就在我眼皮底下。
3.教师真实情况。家访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家长接触,需要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家访中会经常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教师委婉地与家长交流;家访能学到一些家长教育子女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需要教师虚心接受。家访能够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帮助教师进行工作反思,认识教育过程中的不足,这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促进专业化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有助于促进情感交流
情感是教育的桥梁,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情感融洽的催化剂。
1.家长、教师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带着真诚,走进学生家庭,带给家长惊喜,换来家长信任。为困难家庭送上捐款、慰问品,或是为生病学生送去关爱,传递给家长满满的正能量及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温馨的家庭氛围里,对学生在校的优异表现予以表扬,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让家长体会到教师的真诚与爱心,从而促进教师与家长情感上的交流。
2.教师、学生间的情感交流。“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家访中,教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新鲜感代替了神秘感,亲切感代替了畏惧感,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家长、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家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促进家长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家访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子女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家长蹲下身子与子女交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更多地鼓励子女、信任子女,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融合。
(三)有助于促进教育发展
1.优化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的教育理念、个人素质等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在家访过程中,教师能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对个别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弥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促进学生发展。卢梭曾经说过:“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通过家访,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掌握学生性格、习惯、兴趣等方面形成的原因,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提升学校管理。家访是宣传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情况的重要途径,能够树立学校和教师的正面形象。教师与家长“一对一”平等交谈的效果,远远高于传统的家长会或者其他纸质、电子传媒的宣传。家访促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继而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并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要求,这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零距离”的传统家访内涵很丰富,理应回归。全体教师都应参与到家访工作中,相互交流经验和感受,提高家访的技巧,适应新时期家访的各项要求,以便更好地联系社会与家庭,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T.B.沃利科娃.教师与家庭[M].刘祝三,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4.
[2]张民生.班主任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75.
[3]俞永军.家访千万别告状[J].中国教师,2009(4):56-57.
[4]陈瑶.国外学前教育阶段家访研究与实践综述[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4):4.
[5]王彦力,陈志科.背离人性的家访:应试教育的产物[J].班主任,2011(8):5-7.
链接
《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35期刊发的贾相忠《教师家访十忌》一文中提出了教师家访应该注意的10个方面:一忌“突击式家访”,应做到有准备、有计划;二忌“告状”,让学生闻之色变,让家长望而生畏;三忌“唯分数论”,应全面评价学生;四忌情绪化,避免与家长的直接冲突;五忌“推卸责任”,应寻求真诚合作;六忌“教师独唱”,应让家长、学生参与;七忌“以教谋私”,应该公私分明;八忌做“食客”,损害个人清廉形象;九忌“随意”,应该注意家访的礼仪;十忌“过江丢”,应该做好记录和总结。
G459
A
1005-6009(2017)39-0065-03
侍江,江苏省淮安市仁和小学(江苏淮安,223100)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