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书学习漫谈(四)

2017-03-23范遵荣

江苏教育 2017年77期
关键词:行书书写书法

范遵荣

行书学习漫谈(四)

范遵荣

出帖就是去掉拐杖自己走路的时候,是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面貎。出帖可借助的方法:改换工具材料;改变字体的团块形状;借用学过的其他碑帖。创作应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处理;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修养;不要写错别字,在繁简的互换中不能出现错误。

行书;笔墨纸砚

七、出帖与创作

“入帖容易,出帖难”。这是去掉拐杖自己走路的时候,也是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面貎的时候,应该说意临与出帖是紧密相连的。如我们在上述意临的基础上改换工具材料也是变化出帖的一种手段,除了各种笔形的变换,还可以尝试变换各种生、熟纸,或改变字体的团块形状,长变方,方变长,长更长,扁更扁,或改变用墨的浓淡枯湿,或一笔下去续写许多字等。还可以借用学过的其他碑帖(包括篆隶)的良好基础,融入王字的一些特点。

另外,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是成正比例的。工具、材料、备用资料、字典等都要准备好,尤其是要安排好幽静无干扰的整块时间。

创作时,当然要放开手脚写,能变则变,不能变时,就要写正。注意上下左右关系的调整。同时要注意情绪的培养,行书表达性情非常直观,要以使转为性情,以点画为形质,则作品神采飞扬。章法和字法影响着作品的气势,笔法和墨法则影响着作品的气韵。

整体与局部的处理非常重要。整体永远是主题,点画是局部,是为整体服务的,不要过分强调每个字的变化或欹侧,也不要过分讲究墨韵变化。所谓“远看章法,近看结字,细察点画”是也。多做一些创作设计与练习,刚写好的作品有时感觉很满意,过几天再看是否还能看得过去?这是一种审美检验过程,也是笔者的经验之谈,不可小觑。同时注意处理好笔、纸、墨的关系,如硬笔对软纸、软笔对硬纸,浓墨对硬纸,淡墨对软纸等。

注意对其他艺术的修养也是书者的必备。广涉诸艺,深究传统,关注时代,可以超越技术。把在生活中获得的一种灵感,一种震撼,一种认识,一种感觉,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和审美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另外在创造中有一些问题要注意,必须讲一下。

现代书法,更多地由实用性被艺术性所取代。因此,行书创作中千万不要写错别字,因为在繁简的互换中电脑有时也会出错。如“裏”与“里”,前者是里面的里,后者是里程的里;“後”与“后”,前者是前后的后,后者是皇后的后;“舊制”不可作“舊製”;“岳陽樓”不可作“嶽”,“山嶽”不可作“岳”等。

不要机械地仿制前人的作品,作为练习,无可非议,但不是目的。更不要盲目学今人的作品,今人的东西都是学古人的。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才是正道。

宁愿大笔写小字,不要小笔写大字。牵丝不要太多,太多则俗。要注意笔画的内在呼应,提按要沉着痛快,不要浮滑。清初傅山有“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著名书论,可供参考。

过去书法强调实用性,必须规范、统一,或者说纯洁、单一。现代书法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功能改变了,所以多样、变化、奇特等形式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提出,当代书法“尚式”,不无道理。但我还是认为作品不可过分地搞一些“拼贴”“做旧”或设计构成等制作。墨法变化也不要太过起伏,毕竟书法是以写为主,更不能玩哗众取宠的手法,如把“马”字硬凑成马形,把“龙”字凑成龙形。至于用拖把、头发写字那是杂耍,与书法无关。

古代善书者众,大家辈出,但他们均不是以书法为业的专家。大抵而言,书法是历代文人士大夫赖以修身养性的余事,至于当今高校每年培养出许多以书法为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到底有无负面效果,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但我还是认为学书者要多读书,务求品位,重“道”轻“技”。一个人的书法作品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喜欢,不完全是靠技法,而是你的学术、修养、高尚品质的综合体现。正如苏东坡所言:“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书法是高尚的,高雅的,书写者的精神、气象、格调、风采、境界,包括其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修养,将在他们作品中显现出来,是人格化的观照。当今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和尚的书法作品受到人们的喜欢,就是个很好的范例。

八、结束语

清刘熙载《艺概》说:“学书者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康德《判断力批判》第四五节说:“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时才显其美。”这是中外先贤对艺术作品衡量的最高标准。怎样才能达到“由工求不工”“面貌似自然,才显其美”呢?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时,投入真挚的感情和情绪,这才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唐孙过庭《书谱》说:“王右军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里讲到了书写内容与形式表达的关系,这犹如词与曲的关系,即歌词必须与谱曲统一在一种风格里。

唐朝的陆希声曾讲过一句很鼓舞人的话:“古人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沈尹默《书法论从》)唐朝的另一位大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谈到行草书时则说:“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尤其是徐悲鸿大师在《〈积玉桥字〉题跋》开篇就说:“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久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也……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之所谓‘法’,不矩于法仍为至法。”我认为先贤们的话,虽然有些过激,但放到书法创作中去理解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瞬间产生一种感觉,一种有意识到无意识,条件反射性的书写状态时,创作者根本无时间去理性地思考具体的笔法,正是进入了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创作状态,才产生了《兰亭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作品。最后,希望大家放松思想,破除迷信,相信只要坚持,学习方法正确,人人都可以学好书法。大家都知道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类先有语言,后有语法。先有诗歌,后有格律。先有文章,后有文法,书法当然也一样。

但愿先贤们的提示能对当代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家们产生一种积极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书创作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

J292.1

B

1005-6009(2017)77-0025-02

范遵荣,南京博物院(南京,210000)书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全国艺术类考级中国画考官。

猜你喜欢

行书书写书法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书法欣赏
书法
用什么书写呢?
脚踏实地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