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心”才能“求放心”
2017-03-23冯卫东
冯卫东
·评析·
“不放心”才能“求放心”
冯卫东
“放心”是一种教育艺术或者教育境界,“不放心”是一种工作态度或者事业精神。在该放心时,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和依赖学生;在不该放心时,班主任要做好翔实、详尽的工作预案,努力使有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朝着可掌控、能调节、会圆满的方向发展。
教育艺术;工作态度;收放自如
李庾南老师做了60年班主任,创下上海大世界“新中国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班主任”的基尼斯纪录。而李老师之所以享誉国内,成为全国名师,主要因为她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并持之以恒地进行了近40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一教学法中,“自学”是基础与核心,它的目的是让“别人的教育”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教学必须逐步对学生放心、放手、“放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飞起来,并且像汪峰歌中所唱的“飞得更高”,“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求得“我要的那种幸福”。是的,一个永远不敢也不善于对学生放心、放手和“放飞”的老师,也许她真的对学生“爱得深沉”,但这种爱有类于母鸡看(看守)雏,无异于老牛护犊,在他们那里,终究“放飞”不了翱翔天宇的雄鹰、纵横驰骋的骏马。可以说,李老师能成为一个崇高的师者,不只是因为她爱学生,更是因为她爱而得法,爱而“立人”——让每一个学生都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自立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大写的人”。
但在这则故事里,李老师一点都“不放心”:发、收准考证,她对学生的动态了如指掌;有个学生迟迟不到,她心急如焚;政治开卷考试,她并非该科教师,却多带几套备用资料,以防不测;学生考得不好,情绪失落,她反复劝导,直至对方破涕为笑,她才稍微安下心来……真的,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似乎不是一个充满睿智、自信满满的老教育工作者,而是一个“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长者,甚至就是一尊舐犊情深、护犊情切的老黄牛雕像。这与班队活动中她“退居二线”,让学生唱主角,校运会上她请学生中的“助理班主任”组织一切赛事活动等形象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人们或许生疑,一贯把学生推到前台的数学教师,一向在班级工作中当机立断、为学生留下勇于担当之印象的班主任,李老师今天怎么变得那么思前虑后,那么心细如发,那么不从容淡定,“放不下心”?这是不是属于一个人的两个性格侧面,又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的“人格矛盾体”?
是的。在该放心时,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和依赖学生,尽可能让他们实现“自组织”,独当一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便做得不够好、不完美也不要紧;在不该放心时,班主任要举轻若重,全力以赴,想到每一样因素,虑及每一个细节,揣测每一种可能,做好翔实、详尽的工作预案,努力使有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朝着可掌控、能调节、会圆满的方向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过去如此,今天这样,即便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与社会里也概莫能外。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也是教育的“活规律”,还足以彰显班主任工作多元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性,它更是育人者所不可不知晓、不内化和不践行的道理。
这里不能不说到,李老师为什么“不放心”。
第一,因为这是“输不起”的中考。其实不必讳言,对很多孩子及其家庭来说,“考亦如天,考比天大”,中考情况怎样,决定着学生能读怎样的高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今后上怎样的大学,从事怎样的工作,有着怎样的前途和人生。人们一方面不必持“一考定终身”的僵化心态,一方面也确实不能儿戏视之,轻忽与怠慢它,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在这样的“人生大考”面前,过于放心、放松的姿态是绝对不可以存在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初中阶段“最后一公里”就在中考这几天里,学生摔倒在终点线内、功亏一篑的事是有的,无论如何,这都将是学生长久的乃至永久的遗憾。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带得走”,如此之憾却不在其列。
第二,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他还不是成人。一味稚化(初中)学生,不把他当“人”看,固然不对;而有意无意拔高他,以为教师若干年内给他的较好教育能够使他“早慧”,进而把他还不能完全胜任的工作、不能很好担起的担子放在他肩上,这同样不妥。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下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复杂性,在平日生活、寻常情境中,多给他们锻炼乃至必要受挫的机会;而在关键时刻,却要做到外松内紧,做好学生逾越人生之“坎”的保护神,生命加速的“安全带”。张弛互济,文武之道,在学生三年勤读之后一旦用兵之际,班主任有必要绷紧自己的神经,只有这样,学生在过于紧张的考试节奏中才能拥有一个必要的“减压阀”。此时,“减压”比“加油”更重要,或者说,“减压”就是最好的“加油”。
其三,李老师自觉地担负起学生在校期间“替代父母”的角色。“替代父母”是当代现象学派代表人物、加拿大著名教育学者范梅南提出的新型教育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时的监护人,理应是他们的“替代父母”,班主任更当如此。李老师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替代”有时即为“替补”,家长想不到的一些事情教师却必须考虑到,如此才不至于留下不利于学生和谐成长、健康发展的教育“真空”,也才能发挥学校与教师对家庭、社会教育必要的匡补功能。物理考试迟到的那位同学,其父母的行为有较大的失当之处,最起码,他们没能处理好自己工作和孩子学习的关系,以及多种事务轻重缓急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刻,李老师为这个家庭承担得太多,孩子的父母无形中“转嫁”了自己的职责;这也从一个侧面“烘托”了作为“替代父母”的李老师更大的师表意义和更高的师德价值。
“放心”是一种教育艺术或者教育境界,“不放心”是一种工作态度或者事业精神。它们看似是矛盾的,其实却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不以“放心”为追求的“不放心”,既是教师本身的劳碌状态和超荷心态,也将自然地转移到学生身心,成为他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没有“不放心”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放心”,则要么是人浮于事,敷衍塞责,要么是过于自负,师心自用。很显然,由于它建基于一堆虚幻的沙砾之上,因此必然会坍塌、崩溃,最终导致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方方面面极大的“不放心”。李老师是“放心”的,所以才有“自学”为先的教学改革;她又是“不放心”的,所以才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殚精竭虑,也才有让家长“放心”、令社会称心的班级管理、班务工作。其令人“放心”的工作表现与业绩,正是在自我“不放心”的不懈追求中造就出来的:一言以蔽,“不放心”才能求得“放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先哲所谓“放心”是指人失落在外面的心,“求放心”就是把它找回来。他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放心”“求放心”等不同。不过,借用他的这番话来思考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或关系,似乎亦可通,无不适,或许还能品出别样的意味……
G451.6
A
1005-6009(2017)47-0070-02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