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中班主任自我成长路径探究*

2017-03-23李国祥

江苏教育 2017年47期
关键词:立德道德德育

李国祥

立德树人视域中班主任自我成长路径探究*

李国祥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智育至上的现实是一场彻底纠偏。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和责任人。重视班主任自我成长路径探究,加强班主任阅读、实践、反思等自我修炼机制的探索,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奠基工程。

立德树人;班主任;德育;自我修炼

鲁洁教授在《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一文中指出,“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20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教育的框架中,德育没有它的存身之地。”[1]进入21世纪,教育功利主义依然存在,返璞归真之路障碍不断。面对这些现状,班主任要加强自我修炼,不断自我成长,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班主任的德育困境与救赎

1.班主任的德育困境。

樊浩教授在《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一书中指出,当前我国道德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伦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在学校场域内,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敬师爱生的教育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待传统的态度本质上就是一个伦理问题。[2]在一些地方发生过家长冲闯学校、殴打教师的现象,再经由不负责任的媒体一边倒地渲染,学校不再宁静,师道尊严轰然倒塌,道德说教乃至示范疲惫无力。

现在,有一些家长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品德、习惯等问题总是虚与委蛇,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切都好,甚至有部分家长不认同学校育人向善的价值追求。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家庭的私有物,而不是社会的责任主体,他们担心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会让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时吃亏。

2.“立德树人”的德育救赎。

“立德树人”植根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我们应自觉确立与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但基础教育的实际境况是教书职能独大,育人被悬置或虚化。学校教育对知识的膜拜导致德育课程处于边缘地位,德育课程的学习也变成了对道德知识的追求。[3]《说文解字》对“育”给出了权威解释:“育,养子使作善也。”“善”的伦理旨归和价值认同,莫不强调“育人”应当先行并规制“教书”的职能。为此,我们应当坚信育人的基本价值,即培养人、发展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灵魂的高雅、精神的高尚、境界的高远便是生命质量的最高标尺,也是立德树人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育人价值的回归与唤醒,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其中班主任的努力至关重要。

二、立德树人视域中的班主任素养

班主任素养是对其胜任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的内在精神要素及其外化实践诸要素的统一。班主任要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实践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就应当自觉提升自我素养,立德修业,做学生道德的模范、精神的导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班主任的仁爱之心。

没有仁爱之心的班主任心里就不会装着学生和教育事业,就容易被世俗的观念裹挟前行。相反,仁爱之人播撒真善美的阳光,团聚在他们周围的人总能够感到快乐、和美、幸福。仁爱之人不会怨天尤人,能够包容犯错的学生,善待困难的学生,关爱残疾的学生;仁爱之人对学生能够做到视如己出。他们努力工作、真情奉献,不是因为管理制度的约束,仅仅是因为他们爱学生、爱世界。

2.班主任的德性之基。

班主任凭仁爱聚集人心,借德性塑造学生灵魂。拥有高尚德性的班主任的语言更具说服力、行动更具感染力、思想更具感召力。德性欠缺的人担任班主任,不但所作所为丧失信服力,更有可能引发道德灾难,这样的反面事例常令媒体震惊、世人痛心。高尚的德性是道德和行为的完美结合。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深刻指出:“科学在思想上给予我们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秩序。”[3]这就要求班主任的行动要自觉接受道德指引,班主任的道德认知也必须在行动中彰显力量。班主任应当自觉修炼自己的德性,做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

3.班主任的人文之质。

厚实的人文素养是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应然追求。班主任应当饱读诗书,从典籍华章中汲取精神养分,萃取人性之光,让自己变得温文尔雅而又有厚度、有力度、有温度。

4.班主任的专业魅力。

班主任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和素养,即使道德再高尚、学养再深厚,也无法胜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个需要教育智慧的专业性的工作。

三、立德树人视域中班主任自我成长的路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成长,一切学识,一切发展都来自内部,教育的作用在于对这种发展进行引导和指导,使其有所成效。”[5]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也不例外,班主任素养的修炼还得依靠自我觉醒和对自我生命质态提升的欲望。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阅读、实践、反思是班主任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1.阅读经典,让经典的光芒辉映教育灵魂。

阅读经典是班主任走向优秀臻于卓越的基本途径。经典包括文化经典和专业经典。阅读文化经典可以为教师的人生打好底色,阅读专业经典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班主任应当阅读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等人文社科类的经典著作,还要阅读教育类经典著作。班主任应当在阅读中寻觅精神挚友、灵魂导师,寻觅教育的同路人,秉持向善向上的价值观、生命观、教育观。此外,流行的教育时文也要学习,但要审慎思考、理性批判,做到既不保守,也不盲从。卓越的班主任应当有着不俗的教育眼力和定力,这种眼力和定力不是天生的,它得益于经典的濡养和护持。班主任经过广泛深入的经典阅读,其教学管理的深度、广度、气度必然非同一般,深入阅读的教师的课堂一定是达成知识、发展能力、传递文化、关照生命的课堂,道德教育、情感培育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2.勤于实践,让实践的力量支撑教育生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教育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朵。教育尤其是德育不是理论的思辨和抽象的说教,而是脚踏实地、源于生活的实践。教育要引导学生过正常人的生活,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尊严和选择生活的自由。班主任创造性地实践,德育才有创造性的效果。班主任的德育实践,除了要积极落实学校的德育任务,还应当有自己的德育主张,要把关乎学生一生的品德教育好、实践好,比如善良、诚信、勤奋、敬畏、同情、助人、向上等,这些美德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健康幸福,也关乎社会群体的和谐安定。

具体说来,班主任的德育实践途径包括班会、晨会、集会、家访、谈心、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适宜全班宣讲,比如规则、制度的学习与实践,班级事务的布置安排等;而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则宜于个别交流,一般不宜公开。一是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二是为了不把问题扩大化。班主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自然会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学生也一定会做到事情处理好、情绪调控好、规则维护好、道德涵养好。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班会活动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事热点和关键成长节点来确定,遵循针对性、主体性、体验性的设计原则,尽可能优化德育效果。家访、校讯通、QQ或者微信交流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谋求教育合力的重用途径。

班主任的德育实践包括三重境界:规则权威、道德示范和精神引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仅有规矩,难免缺失了教育的温度。只有当良好的规则意识上升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的班集体才是真正优秀的团队。规则和道德立于人间,精神才能缔造天堂。

3.乐于反思,让反思的习惯提升教育境界。

朱小蔓教授说过:“有道德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能够自觉反思自己工作、保持不断自我成长的教师。”反思可以帮助班主任从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班主任的教育反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事后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在时间上教育反思滞后于教育行为;一个是事中对自身教育行为的监控,在时间上与自身的教育行为同步。就反思内容来说,可以是对行为目的、实践方式、师生活动、媒体运用、语言组织、教育效果等的反思,也可以是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思。对特定教育对象,班主任应当考虑到教化的可能性,教育是人发展中的积极因素,但教育并非万能的,对此,班主任要有清醒认识。教育要想发挥积极作用,应当尽可能顺应被教育者的天性开展,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预见力,在教育对象的可教化性和自己的教育能力之间做一个确切的考量,确立合适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确保班集体整体利益最大化。此外,真正的教育反思不仅包括对自身教育言行的反思,还应当包括对一些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件的反思,班主任要力求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而不是盲从权威、屈从权力。

四、结语

班主任应当边阅读、边实践、边思考,再阅读、再实践、再思考,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践在思考中改进,思考在实践中升华,阅读在实践中彰显力量,实践在阅读中愈加明晰。优秀的班主任善于梳理自己的教育人生,聚焦教育生涯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训,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教育反思与实践,最终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风格。

幸福是教育的乌托邦精神,把教育降格为知识的学习,是对教育的矮化;违背人性与常识,一味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是对教育的伤害;教育不能保持定力,演变成各方力量的角斗场,是教育丧失自我本性的开始。立德树人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口号,也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运动,而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想。班主任是“立德树人”大业中最可依赖的力量,加强班主任成长机制研究,特别是班主任自我修炼机制的探究,是提升班主任综合素养、推进“立德树人”实践力度、扩大“立德树人”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

[1]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1-6.

[2]樊浩,等.中国伦理道德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7.

[3]周晓静.课程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9.

[4]E.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13.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

G451.2

A

1005-6009(2017)47-0021-03

李国祥,江苏省高邮市外国语学校(江苏高邮,225603)初中部教师,高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自筹课题“优秀班主任成长机制研究”(课题立项编号:C-b/2011/02/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立德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