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课的常见教学方法
2017-03-23邓公明
邓公明
中小学心理课的常见教学方法
邓公明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探讨中小学心理课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心理课堂的课堂效率,促进学校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课;教学方法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多部文件促进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始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心理课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主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少学校心理课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发挥心理课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根据十余年从事心理课教学的经验,归纳整理出八种常用的中小学心理课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所谓讲授法,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授一些心理知识,以促进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具体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讲授法是心理课常见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中学阶段的学生,因其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相较小学阶段有较大的提高,可以接受较为抽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理论。
一方面,心理理论需要进行讲授。如,针对高中生讲解如何调节情绪的内容时,可以讲授调节情绪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要让学生明白,首先要讲清楚此方法的理论依据——情绪ABC理论。这个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来的理论认为:我们对一个事件的情绪,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引起的。顺理成章地,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只有对一个事件做出积极的理性的解释,才能获得良好的情绪。
另一方面,在心理课的心理活动的开展中,也需要进行讲授。在活动开始前,要对活动的内容、形式、规则等进行详细的讲授;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升华,便于学生将感性的体验化作理性的思考和具体的做法,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切忌整堂心理课都采取讲授法,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此外,讲授法不仅限于口头讲解,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予以呈现。
二、讨论法
所谓讨论法,指课堂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生彼此交流并分享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中获得感悟和心理上的成长。
讨论法在心理课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原因是讨论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讨论法主要分为小组讨论法和集体讨论法,这里主要介绍运用得最多的小组讨论法。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可以随机分组,也可以是匹配式分组,让学生就教师的问题发表看法。小组内的成员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相互交流形成小组的意见,小组选择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发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营造安全的讨论氛围,保证学生的观点受到其他学生的尊重,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务必确保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
小组讨论法比较适合较高年级学生,因为良好的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如,在教学青春期异性交往话题时,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面对异性同学火辣辣的情书,你会怎么办?这样的讨论活动能让学生将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弄得更明白,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结果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辩论法
所谓辩论法,指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正反两个方面不同的观点和论据,各抒己见,从而获得一种成长。辩论的顺利开展一般需要有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教师展示辩题;第二,教师确定正反两方的学生,并确定正反两方的四位辩手和辩论的主持人;第三,学生课后认真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相关的资料,整理成发言材料;第四,课堂上正式开展辩论;第五,评价辩论过程,即教师对双方表现进行评论,然后由全班举手表决,评判胜负。
辩论法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如,就中学生追星的现象可以开展辩论:中学生追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教师展示辩题后,学生积极准备、分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从辩论中找到答案:其实追星是有利有弊的,关键是要学习明星身上的优秀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辩论的过程中要强调彼此尊重,不得进行言语伤害。
四、角色扮演法
所谓角色扮演法,指教师让学生扮演或者模仿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重演部分场景,重现某件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让扮演者和观众从中获得反思、感悟和成长。
角色扮演法是心理课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可以使学生认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相互间的关系,能更加敏锐地观察他人的真实感受,是一种舒缓紧张和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其次,它可以增进学生自我观察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改善学生的自我观念,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最后,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感悟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理解对方,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角色扮演法分为集体的角色扮演和个别形式的角色扮演,这里主要介绍经常使用的集体的角色扮演。集体的角色扮演,即教师确定好剧本,然后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重现一个或者多个事件,表达出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集体的角色扮演,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学生在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如,在讲亲子关系的主题时,针对学生不懂得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话题,教师就可以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孩子、父亲、母亲,重现现实生活中学生与父母存在的沟通问题。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在心理课中,常用的角色扮演技术主要有空椅子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等。
五、心理测验法
所谓心理测验法,指教师运用一些专业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情况等。
心理测验法运用方便,科学性强,深受学生喜欢,所以教师在中小学心理课课堂中可以有选择性地运用。但是,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选择合适的量表;二是在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教师一定要谨慎,不要轻易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要告诉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百分之百的准确,它只是一种了解我们自身心理状况的工具;三是对于结果十分糟糕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后单独交流的方式,疏导其存在的困惑,必要时,可以联系班主任开展教育或者转介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常用的心理测验有学习适应性测验、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等。
六、游戏活动法
所谓游戏活动法,指教师以游戏为中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在轻松、愉快、和谐和活跃的氛围中表露自己的情绪,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游戏活动法是中小学心理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游戏活动法有几大优点:首先,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开展游戏活动法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它能锻炼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最后,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可以开展“安全岛”游戏:三个人一组,每组一张报纸,看学生的脚能使用多大面积的报纸来承受三个人的重量。期间,学生可以采取背、抱等方式,让脚和报纸的接触的面积最少。
七、艺术教育法
所谓艺术教育法,指向学生呈现优秀的电影、音乐、诗歌、书法、美术作品,让其在欣赏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艺术教育法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润物细无声,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放松心情,学会战胜挫折,学会追求理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在选择具体的艺术作品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如,当学生比较紧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海顿的组曲《水上音乐》、以及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等;当学生缺乏意志力和梦想时,可以让学生看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
八、故事熏陶法
所谓故事熏陶法,指通过教师讲述故事或者让学生讲述故事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从故事中收获积极的力量,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讲述的故事,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真实的故事;可以是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是普通人的故事,还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自己的故事;可以是积极的故事,也可以是消极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心灵上受到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言行。
故事熏陶法也是心理课常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真实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故事,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改变学生固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如,通过讲述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合理归因的重要性;通过讲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相貌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和不断努力才是成功的核心因素。
[1]吴增强,沈之菲,等.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3]高思刚.中小学校园心理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G441
A
1005-6009(2017)40-0054-03
邓公明,重庆市铜梁中学心理咨询中心(重庆,402560)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