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入『意义感』

2017-03-23吴继霞

江苏教育 2017年40期
关键词:心理学家自主性心理健康

吴继霞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入『意义感』

吴继霞

赋予成长中的青少年以人生的意义感,是教育的功能之一。发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身体的变化、求学和就业等重大人生课题,心理的紧张度和心理困扰很大。与上一代人由于生活艰辛和物质匮乏引起的情感丧失的困惑和不安全感等不同的是,生活在物质丰盈年代的青少年的焦虑和困惑,是源自对人生意义的迷惘和存在价值的怀疑,其中一些青少年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在迷茫中失去未来发展的方向感。积极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心灵枯萎”,国内有学者称其为“空心病”。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讲话精神,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持续的幸福》,提出幸福的PERMA理论,包含5个幸福感的组成要素: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相关实验研究验证了这5个因素的存在以及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对PERMA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入意义感,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能帮助青少年以积极的方式看世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

人存在的意义是可以建构的,个体对世界的看法一定是受到世界观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正常人的特点就是能够发现对社会有建设性的和可以接受的活动方式,并以此反映他的存在。在罗洛·梅的观点中,健康的自我应该包含自主性、真诚、富有创造性、选择、责任心等。换句话说,一个人要获得意义感就必须与他人建立联系,与社会相互依赖,在一个能够健全人格和发现生命意义的世界中完善自我。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将其作为知识去传授,而是要建立价值判断和认识自我、现实和世界的正确方式,充分发挥青少年的自主性、创造性,建立个人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使之在联系与互动中成长。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心理学家自主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谁更难过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