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理念下的区域教师研训特色
——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

2017-03-23丁玉祥

江苏教育 2017年30期
关键词:研训全区学业

丁玉祥

“互联网+”理念下的区域教师研训特色
——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

丁玉祥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下创生的社会发展新趋势。区域教师研训工作需要坚持特色引路,方法革新。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结合“互联网+”特点,紧扣区域教师研训特色建设,梳理提炼了区域性教师研训的维度特色,即“互联网+”下的学业质量监测诊断、跟进式教学改进和反思性教师研修,为区域性教师研训提供了借鉴。

互联网+;学业质量监测;反思性研修

“互联网+”是21世纪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推动区域教师研训工作方式转变,带动教师研训模式转变,为区域教师研训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南京市秦淮区在推进教育高位均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校,立足质量监测,发挥技术优势,实施分层教研,狠抓托底推中,落实校际帮扶,实现错位发展”。作为南京市秦淮区区域教师研训管理的教师发展中心,在“互联网+”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创新研训工作的途径,聚焦教师研训特色建设,拓宽教师研训工作路径,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从实践层面看,秦淮区的教师研训工作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互联网+”下的学业质量监测诊断与跟进式教学改进

我区一直致力于质量管理方式转型,即进行区域质量监测,调配人力资源处理海量数据,将教学问题从经验的判断走向科学的诊断;基于数据深度分析,对现行的教育状况做出精准的诊断,进而提供问题的改进策略和跟进举措;分析教学问题时,要从零散数据呈现到丰富数据的便捷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能,让区域质量建设从常规数据通报迈向基于问题改进的品质化管理。

近年来,全区依托现代网络阅卷系统,借助“中国教育测评网”的质量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全面、全程和全方位对学校的学业质量、学业负担、教师能力、学生体质、学生心理、教师研训质量等方面进行监测与评估。

1.优化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顶层设计。

一是建立健全质量监测区域推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2014年8月,我区建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制定了监测中心的管理职能及任务。我区为了保证质量监测的常态实施,成立了质量监测的信息员队伍;为保障质量监测的技术咨询和工作沟通,全区建立了信息员工作QQ群。结合质量监测的工作要求,全区制定了《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办法》《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秦淮区中学学业质量监测命题保密制度》等相关制度,从而提高了学业质量监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

二是统筹规划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区域应用的工作进程。在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上,我区采取“先实验,后推广;先试点,后深化;先部分,后整体;先初中,后高中”的应用模式,坚持“区校联合,点面兼顾,分类实施,动态监测”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多元需要、内涵建设、绿色发展的角度,不断优化学业质量监测网络测评平台。平台推进主要采取“分步推进,分段要求,逐段推开”的工作步骤,保证基层学校从逐步适应到主动应用。

2.突出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常态管理。

在质量监测网络测评平台的区域性推进上,我区首先着眼区校共用,立足常态应用;其次致力网络测评平台功能深化,针对使用效果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馈平台应用的实际效果。在平台的常态管理中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规范学业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我们基于监测的任务和教学诊断需要,建立了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学业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命题流程、网络阅卷流程,以提高质量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强化研训人员监测技术的专业培训。全区采取“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领导垂范”的工作策略,让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有样可学,有路可循。我区聘请网络测评平台公司的技术人员,先后四次对研训员、校长、教务主任、信息员开展针对性的主题培训,加强网络测评技术的对话与答疑,保证网络测评平台功能人人熟悉,时时使用。与此同时,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网络测评公司要确保基层学校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当研训员、基层学校存在技术疑问时,技术保障人员应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困必解。另外,全区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区教育监测中心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保证管理人员熟悉监测平台功能,能够主动适应区域质量监测的管理需求和行政要求。

三是持续推进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管理。我区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工作策略,不断完善学校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通过“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管理办法,不断凝聚质量目标的共识,并借助质量目标来深度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进而挖掘教师工作的潜力。在区域教育质量目标管理的推进上,全区依托初小衔接项目、幼小衔接项目,不断强化区域教育质量的学区管理。2010年,全区参加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评比,测试结果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并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

四是不断突出质量监测结果的常态应用。我区善于借助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在分析学生质量监测学业缺失的基础上,跟进学科深度研训的项目。基于平台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实施定点帮扶,改进薄弱学校、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基于平台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帮助教师诊断学科教学问题,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研训员不断改进学业质量监测试题的命题品质,进而提高学业质量监测测试工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对班级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维度上的缺失进行动态监测,为困难学生的教学补偿与专业辅导提供决策依据。

五是切实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1)优化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研训员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2)规范质量监测的工作督查。在质量监测实施过程中,全区采取“定点督查和随机督查”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监测考务工作的规范性。即精选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到考点进行考务定点巡视,同时安排区教育局和区质量监测中心领导组成督查组,进行考务的随机督查。(3)实施质量监测的网络阅卷。即通过网络阅卷的适时双评,控制教师阅卷误差,及时反馈教师阅卷的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3.致力网络测评平台在教育质量监测中的深度应用。

我区始终立足于质量监测平台的常态应用,不断深化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功能。首先,尝试开发基于网络测评诊断结果的微课错题矫正系统,将质量监测中发现的典型错题与视频课程资源相对接,制作具有针对性的微视频,为学生的错题辅导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其次,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的过程性的成长记录,为将来中、高考的录取提供写实性的依据。

从区域质量建设实效性看,小学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中考均分连续五年超全市均分,全区连续5年获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学绩效综合奖”“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推进奖”。全区有关区域质量建设的经验在2013年3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推进区域初中质量均衡发展的工作经验在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与管理》以及《中小学校长》上进行了宣传。

二、实施“互联网+”的反思性教师研修

我区构建了“基于网,成于思,立于行”的反思性教师研训机制,坚持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通过校际网络研修,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质量协同提升;通过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培养。我区不断通过新技术创新应用,引领学校的教育创新发展。

1.精心搭建教师研训反思性网络平台。

2005年,全区就在南京市第一个交互性社区平台——“白下教育叙事博客平台”上,充分利用教育博客零技术门槛、交互性功能优势,采取“区校联动”的模式,组建区域教育叙事博客群组,开展“基于博客平台”博客评课、校本研修,推动区域反思性的教师研修的深入。

截至2016年,全区教育博客平台上有博客6137篇,日志82897篇,评论98662条。该平台的教师博客不仅可以独立运行,每位教师的博客还能以学校为单位,联合成为一个学校空间。借助区教育博客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校际教研信息交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学科深度研修,实现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加快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持续强化区域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我区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每年研训员主动参加南京市“菜单式”网络课程资源项目招标,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微课”同步资源,发布在“学灵网”微课平台,同时依托“秦淮区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服务,保证了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协同提升。

2014年我区研训员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微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截至2016年,基于教育资源网课程资源总数量有166963条,资源总容量为87.99G,注册用户有6190个。全市区县中唯一自主建设的微课平台“学灵网”,汇聚了全区名优教师的优秀课程、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截至2016年已有实时注册人数8731人,参与学校69所,课程总数289个,微课1087节。“学灵网”为全区学生在线学习、课后辅导、课外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服务,同时为教师课程建设的经验交流、分享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

3.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应用。

全区依托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新、老平台,整合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日常学习、教师常态教学提供资源服务。

目前全区有“独秀网”电子图书平台、市区公用的学术性教育期刊平台、理化虚拟实验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视野”资讯平台、作业123平台。同时建立“视频播客”,汇集了全区视频课程、教育新技术同步课程、学校优质校本课程等资源。全区各学校利用校内“视频录播系统”,将名优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实录,同步教育新技术到区“视频播客”平台,为全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同时,研训员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引导教师观看视频播客,采用播客评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研修形式,进行深度观课、议课与评课等教学研训活动,有效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4.着力推进校际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

2009年开始,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基于博客平台的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活动”。竞赛要求校内或校际的同学科3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围绕指定课题,基于博客平台,遵循“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自主陈述和答辩”竞赛流程,对兄弟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反思。该项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校际学科校本教研的深度探索。我区教师参加南京市和全国网络团队教研竞赛屡屡获得一等奖。

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促进了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考察了教师团队综合专业技能,对推动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项赛事也得到了基层学校的认可。

5.扎实开展教育信息新技术的教师研训。

一是创新新技术课程培训的选课方式。我区利用自助式网络选课平台,开展“一日千里”等菜单式课程培训,通过教师问卷需求确定培训菜单,让菜单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设计模块化短训课程,符合教师技能提升的实际需要;教师实名制自助报名,报满即止,无须行政干预;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确保有所收获。目前,已有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会声会影9.0等30门“菜单式”新技术培训课程。这种“重实用,接地气,显个性,自主式”的培训,“内容实,学得会,用得着”,深得广大教师的赞许。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培训。研训保障中心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常态教学中的应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点培训,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培训、中高级网管、音视频编辑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

三是创意建设新技术媒体创新体验中心。我区在南京市率先采用“3D打印”技术,建设全市第一家3D打印新技术研训中心,采取“区校联动”的方式,在区信息技术中心专门设置“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将3D打印、数码手绘、数字显微镜、定格动画、激光投影等最新的教育新技术引入到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及时培训基层骨干教师,保证技术上领先。全区采取“区校共建”模式,在马府街小学还建立“3D打印”中心,将技术培训和学校现场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全区开发“3D创客技术——思维间”系统平台,将全区名优教师用“3D打印”制作的教学设计、微视频以及学生制作的3D作品集合在平台上,供全区教师学习和交流。青奥会期间,全区“思维间——新科技教师团体”进驻青奥村,开展了3D创意实体设计的服务工作。2015年5月世界信息化大会期间,全区以“让智慧可见,让创意有形”为主题,将“3D创意实体设计”“定格动画”“数码手绘”三项成果内容,以互动、演示、交流等形式展开现场展演,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有效推进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始终将“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作为技术应用的重点,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游府西街小学、凤游寺小学积极开展电子书包实验,成为首批市实验学校。同时游府西街小学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并成功加入“C20——全国慕课联盟学校”。

五是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我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围绕“新技术的运用和技术的新应用”的思路,以及中央电教馆的“十二五”全国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组织开展了全区交互式白板深度应用(案例剖析),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该课题成果荣获中央电教馆课题成果一等奖。

另外,重视提升研训质量工作经验的区域辐射。我区重视推动区域教师素质的整体发展,同时重视发挥自身研训经验的示范辐射作用。全区积极落实南京市教育局“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全区名优校长、骨干教师承担溧水区、江宁区对口研训扶持工作,与甘肃省兰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结对帮扶,代表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行10年对口支教和研训帮扶和跟岗实践,发挥了良好的研训示范和经验辐射作用。目前已有30余篇有关全区校本研训、区域科研管理、质量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经验的文章在 《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

[1]丁玉祥.区域学业质量网络测评平台的优势及推进策略[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5(4).

[2]丁玉祥.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初中质量建设路径与方法的创新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4(3).

G451.2

B

1005-6009(2017)30-0046-04

丁玉祥,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2)副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研训全区学业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艰苦的学业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