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生命力永远在课堂
2017-03-23严必友
严必友
教师的生命力永远在课堂
严必友
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期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学生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这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课堂已经精彩得大大超过了教室外面的风景,甚至超过了学校之外的一切诱惑的时候,还有担心学生厌学的必要吗?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小启发、挖掘、开拓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教师要打破教学的封闭性和模式化,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以学生参与为途径,以探索、发现规律为重点,不断点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精心安排、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思维的启迪、探究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从而 生发出对课堂的留恋与向往。
教师应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站在研究者的层面上来反思、改进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要聚焦课堂,认认真真地研究一些教学中的“真问题”,并带着问题到课堂中去分析、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和解决的方法。教学反思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教师有一种自我扬弃的心态,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做一点思考、推敲和改进。
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真爱和真情。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意义的人,课堂必须传递生命的气息,从生命的高度关注学生心性的陶冶、灵魂的塑造、人格精神的提升、生命情感的化育。唯其如此,才会使课堂不断丰富拓展,让师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展翅翱翔。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对学生有一种精神上的辐射,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课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舞台,教师必须与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汲取营养,在课堂中提升能力,在课堂中增长智慧。教师只有专注于课堂,植根于课堂,沉迷于课堂,才能焕发出蓬勃的激情、生动的灵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沃土,离开了课堂,我们的思维就会迟滞,我们的灵感就会枯竭,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委顿。课堂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的不竭源泉,滋润着我们的教育情怀,触发着我们的教育灵感。在这方舞台上,教师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演绎出精彩的教育人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教育都将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和人生幸福的向往。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一种责任与信仰永远都不会改变,那就是:在课堂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让教育的百花园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