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翁亭记》转喻英译之比析研究

2017-03-23吴小芳

关键词:醉翁亭记范畴图式

吴小芳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

《醉翁亭记》转喻英译之比析研究

吴小芳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

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认为转喻翻译是在翻译过程中以语境为基础并受规约制约的转喻图式的例示,着力实现具有心理效果的转喻思维过程和其通向的目的意义。基于此理论,对比分析了《醉翁亭记》转喻的六个英译文,发现主要采用了五种转喻翻译策略:保留使用转喻图式-例示方式、采用不同的转喻例示方式、直接译出目标意义、转喻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同时译出和原文与译文之间形成新的转喻关系。

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醉翁亭记》;转喻英译;比析

转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其本质是概念性的,即概念转喻,具体指在同一理想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实体(即转喻喻体)为另一概念实体(即目标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根据此概念可知,概念转喻涉及到的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属于同一概念认知域,两者的关系是邻近关系,邻近原则是转喻机制运作的基础。为此,转喻还可理解为“处在邻近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为理解另一个概念提供心理可及性”。[1]此外,转喻是通过转喻喻体即源概念实体提供的参照路径即心理通道达到理解目标意义即目标概念的。目前,学界主要把转喻分为两种类型:整体与部分的转指关系和部分之间的转指关系。其中,每一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诸多小类。根据概念转喻的定义和分类,笔者考察了《醉翁亭记》及其译文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主要有“山水、佝偻提携、丝、竹、射者中、奕者胜、苍然白发、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鸣声上下”以及整个第二段。本文主要基于谭业升先生的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对杨宪益、Giles、刘师舜、潘正英、谢百魁和罗经国六个译文中的转喻英译进行比析,目的在于比析六位译者在英译《醉翁亭记》中体现转喻认知方式的语言现象的翻译策略,同时探索出翻译该散文中转喻的有效策略。

一、转喻图式-例式翻译观

根据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可知,译者充分发挥转喻图式-例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基于语境进行认知语用推理和认知识解操作,通过源概念提供的心理通道以到达目标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识解源概念和目标概念所激活的具体转喻图式-例示的邻接关系及其所激活的理想认知模式,然后考察译文语言文化中激活同一转喻图式及理想认知模式的具体转喻例示。[2]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认知主体在进行转喻图式-例示的认知识解由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出现个体性差异,也就是说不同译者会采用不同的转喻例示或例示程度有别的转喻例示来识解同一邻接关系,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差异。然而,无论例示有何种不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表达自带一定心理效果潜示的转喻认知思维过程和该过程所通向的目标意义。据此,在对转喻译文进行比析时,比析者首先要扮演译者的角色认知识解原文的转喻图式例示,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译文所采用的认知路径和对源转喻图式的例示方式,并评价译文中不同的转喻例示是否成功实现了具有一定心理效果潜示的转喻认知思维过程和激活相似或相同的目标意义,因为转喻的本质就是源概念通过邻近原则为目标概念提供心理通道从而达到目标概念的认知方式。

现以《醉翁亭记》中“非丝非竹”中的“丝”和“竹”为例对以上比析观点加以说明。比析者首先以译者的角色认知识解其在源语语境中的转喻图式-例示方式,“丝”和“竹”在中国传统语境里本指丝弦和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种植被,因其是制作弦乐器和管乐器的常用材料而被用来指代这两种乐器,因此此处的转喻图式是“构造要素-构造”。然后,比析者还需像译者那样根据“丝竹转喻管弦乐器”这一具体转喻图式-例示所出现的语境认知推理和识解其目标意义。其出现的语境是《醉翁亭记》中的“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众所周知,散文《醉翁亭记》的意图之一便是传达与民同乐的简单质朴之乐,而管弦乐器古代一般出现在帝王或官宦之家,因此,此处的转喻在识解主体的心理会产生“嘲讽”的效果,嘲讽音乐歌舞相伴的宫廷浮华之乐。在识解了源转喻的目标意义和心理效果潜示之后,比析者就要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各译文的具体例示方式以及该例示方式是否能激活相似或相同的目标意义和心理效果潜示。

以上对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指导下的具体转喻译文比析的具体操作思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段主要对《醉翁亭记》中的具体转喻的类型进行简要梳理。如引言部分所述,《醉翁亭记》中的具体转喻主要有“山水、佝偻提携、丝、竹、射者中、奕者胜、苍然白发、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鸣声上下”以及整个第二段。根据概念转喻的分类类型,笔者结合这些语言载体出现的原文语境仔细分析了其所激活的转喻图式,主要有构造-构造要素、动作、事件-分事件、范畴-属性、事物-部分等五种转喻图式类型。限于篇幅,以下将从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的角度分别对比评析《醉翁亭记》中前四类转喻在六位译者中的英译情况。

二、基于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比析《醉翁亭记》转喻英译文

(一)构造-构造要素转喻图式的译文例示的对比分析

构造-构造要素转喻图式指构造要素转喻指代构造或构造转喻指代其构造要素,比如散文“非丝非竹”中的“丝”和“竹”就属于这类转喻类型。上文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就不再加以论述,主要是比析“丝竹-管弦乐器”转喻图式在六个译文中的例示情况,如下所示:

翟译: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bllee.

杨译:There they feast and drink merrily with no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teess.

谢译:The jocundity of the feast does not find expression in mmuussiicc.

刘译:Even without wind or stringed instrruu --mmeenntt...

罗译:The joy of feast lies not in the musiiccaall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ess.

潘译:The pleasure of revelry is music neitthheerr of strriinngg,nor of bambboooo.

通过分析以上的译文例示发现,六位译者都采用了不同的例示方式和认知路径。通过上文对“丝竹”的分析可知,“丝竹”转指管弦乐器,而管弦乐器又转指音乐,这种音乐因通常出现在帝王官宦之家又可转指帝王官宦之家,而帝王官宦之家又可转指官场,官场转指作者欧阳修的不尽烦恼和麻烦。所以翟译的例示“toil or trouble”是经历了层层转喻图式-例示,即构造要素(丝竹)-构造(管弦乐器)转喻图式、部分(管弦乐器)-整体事物(音乐)转喻图式、事件(音乐演奏)-事件出现的场所(帝王官宦之家)转喻图式、部分(帝王官宦之家)-整体事物(官场)转喻图式、范畴(官场)-范畴属性(烦恼麻烦、尔虞我诈等)转喻图式。关于“丝竹”的翟译本,之前有些学者包括笔者都曾一度认为是误读了原文,但通过转喻图式-例示的层层分析才发现其译文的语境适切性。[3]杨译和罗译的例示方式和认知路径相似,都在“弦”的例示上保留了原文的转喻图式,把其例示为string,而在“竹”的例示上,两位译者都采用了范畴-范畴成员的图式例示方式,即用范畴成员flutes(长笛)转指范畴管乐器,长笛是管乐器的一种次类型。谢译则采用构造要素-构造/部分-整体事物的转喻图式-例示方式,按照丝竹-管弦乐器-音乐的认知路径,把“丝竹”译为music。刘译把“丝竹”所转指的管弦乐器直接表达出来,相对于原文而言看似放弃了转喻用法,但其在管乐器的翻译上却暗藏玄机,译文wind instruments中的wind有“呼吸、吹气”之意。众所周知,在演奏管乐器时,“吹气”是最突显的一个动作,因此,此处体现了动作(吹气)-事件(演奏管乐器)的转喻图式。潘译则保留了原文的转喻图式例示方式,把“丝竹”直接译为string和bamboo。

(二)动作转喻图式的译文例示的对比分析

根据束定芳的理论,动作转喻图式指施事与动作、受事与动作、方式与动作、工具与动作、结果与动作等的相互转指的邻接关系[4],比如“佝偻提携”就属于这类转喻。具体地说,由于老人在走路时总是佝偻着身体,而小孩出行时总是有大人牵扶提携着,所以动作“佝偻”转指其施事“老人”,“提携”则转指其受事“小孩”。管迪对“佝偻提携”的现代汉译文“还有老人搀着小孩而行”有力地支撑了此两种转喻图式-例示的合理性。[5]原文用典型动作转指动作的施事和受事的转喻认知思维方式使识解主体产生形象生动的心理效果。现且来看六位译者对这一转喻图式的例示情况,如下所示:

翟译:...old people hobbling onwards with baskets or packages in their hands.

杨译:...the old and infirm as well as infants in arm.

谢译:...the senile trudging with bowed bodies or the adults leading their children by the hand.

刘译:The travelers,with their backs bent,carry their children...

罗译:...and children led by their elders.

潘译:...and others bent with burdens going to and fro without a break.

通过分析可知,翟译放弃了转喻,把动作所转指的施事和受事直接译出,但其把动作“提携”所转指的受事识解为“baskets or packages”,而非原文所转指的“小孩”;杨译和罗译也放弃使用转喻,把两个动作所转指的施事(老人)和受事(小孩)准确地译出;谢译不仅把“佝偻”和“提携”所转指的“老人”和“孩子”在译文中译出,而且还把“老人弓着身子前行”和“大人领着孩子游玩”两个场景也直接译出;刘译则把转喻中的两个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全部译出,放弃了转喻使用;潘译把动作“佝偻”的施事老人抽象译为others,而把导致动作发生的动因“重担”也译出了,显然,潘译对动作“佝偻”的识解与其他几位译者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动作“提携”的识解上与翟译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都识解为负担如重担、篮子或行李之类的东西。

(三)事件-分事件转喻图式的译文例示的对比分析

事件-分事件转喻图式指事件与其分事件之间的相互转指的邻接关系,比如散文中的“射者中”“奕者胜”“人影散乱”“鸣声上下”等都属于此类转喻类型,即分事件转指整个事件。“射者中”激活的是“投壶游戏”事件,“奕者胜”激活的是“下棋事件”,两者都用结果分事件转指整个事件;“人影散乱”就激活的是“游人去事件”,“鸣声上下”激活的是“禽鸟乐事件”,两者都用过程分事件转指整个事件。以下主要对“射者中,奕者胜”的译文例示加以比析,六位译者的译文如下所示:

翟译: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

杨译:When someone wins a game of touhu or chess...

谢译:You can see the contests shooting their arrows into the pots for prizes,the chess player winning their games.

刘译:The revelries become intense with arrow-throwing and chess.

罗译:...but in winning the games,such as throwing arrows into the vessel,or chess playing.

潘译:The shooters hitting the marks;the chess-players scoring victory.

在以上译文中,翟译和潘译则保留了原文的转喻图式关系,都用事件结果转指整个投壶和下棋事件,而杨译则放弃了转喻用法,直接译出了目标概念“投壶游戏”和“下棋游戏”。其他三位译者则采用了不同的例示方式和认知路径,谢译采用事件过程(shooting their arrows into the pots)和事件目的(for prizes)转指整个投壶游戏事件,但在“奕者胜”上保留了原文的例示方式;刘译则采用投壶游戏事件和下棋游戏事件中的两个典型动作(arrow-throwing和chess)转指这两个事件;罗译则把源概念和目标概念games都呈现出来了。

(四)范畴-属性转喻图式的译文例示的对比分析

范畴-属性转喻图式则包括范畴转指范畴特征和显著特征转指范畴两种类型。散文《醉翁亭记》中存在大量显著特征转指范畴的转喻类型,比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夕阳在山”“苍然白发”等都属于这种转喻,即显著特征转指某一时间概念和显著特征转指有此特征的人。上述四个例子中前三个例子属于特征-时间转喻图式。具体地说,第一个例子所呈现的情景是山上早上和晚上两个时间段所出现的显著特征,因此用以转指山上的早晚时间概念;第二个例子中,“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季所特有的景象,“佳木秀而繁阴”是夏季所特有的景象,而“风霜高洁”和“水清而石出”分别是秋季和冬季所特有的景象,因此这四个特殊景象分别用来转指山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三个所呈现的太阳下山的情景则转指傍晚时间概念。现主要以“夕阳在山”和“苍然白发”为例来比析六位译者对散文中的范畴-范畴属性转喻图式的下一层级的两个具体转喻图式(即特征-时间概念和特征-人)的译文例示情况,如下所示:

翟译:when the evening sun kisses the tips of the hills;an old man with white hair.

杨译:the sun sinks towards the hills;the elderly man with white hair.

谢译:the sun is setting down the mountains ridges;the white-haired old man,stricken in years.

刘译:the sun sets over the mountains...with his wrinkled face and gray hair.

罗译:As dusk falls...the old man with wizened face and white hair.

潘译:the sun touching the mountain;a man with a sallow face and white hair.

通过比析显示,在显著特征-傍晚时间概念转喻图式的译文例示中,除了罗译之外,其他五译者都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例示方式,因为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语境中都存在相似的转喻图式-例示方式,即都有用“太阳下山”这一场景代表黄昏时间。罗译则放弃了原文的转喻图式,把“夕阳在山”转指的“黄昏时间概念”直接在译文中译了出来。在显著特征-人转喻图式的译文例示中,翟译和杨译相似,即半保留原文例示方式,把“白发”译为white hair,而把“苍然”译为old/elderly man,后者与原文又形成了新的转喻图式邻接关系,即范畴-范畴成员图式,因为“老人”(old/elderly man)是范畴“人”的一个次类型。谢译和罗译则把转喻图式中的源概念“苍然白发”和其所指代的目标概念都呈现出来,在目标概念的呈现上与上述两位译者相似,与原文形成了范畴-范畴成员转喻关系,而在“苍然”的处理上,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认知路径,谢译关注的是导致苍老的原因,即stricken in years(历年受挫),与原文形成了原因转指结果的转喻关系;而罗译关注的是苍老面容所呈现的面部特征,即wizened(干瘪消瘦),与原文形成了范畴特征转指范畴的转喻关系。刘译则保留了原文的范畴特征转指范畴的转喻图式,但与原文的例示程度不同,认知方式也有所差异,其与谢译和罗译相似,关注的是“苍老”的面部特征,即wrinkled(皱纹),与原文“苍老”又形成了新的范畴特征-范畴的转喻关系,而在“白发”的翻译上,原文突显的是白发本身,而译文gray hair则突显的是白发与黑发的混合体。潘译也把原文转喻图式的源概念(苍然白发)和目标概念(人)都呈现出来,在“苍然”的处理上与上述三位译者相似,采用了苍老面容的颜色特征(即sallow)转指“苍然”的认知路径,而在目标概念(人)的呈现上,潘译直接把其译为a man而不是old/elderly man。译文a man既符合原文转喻图式例示所激活的目标概念,又符合原文作者的实际情况。据管迪可知,作者当时才四十岁,并不是真的年老,而是因为经历坎坷使得其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的一种特殊年龄[5]。

三、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对比分析了《醉翁亭记》中转喻的六个英译文。

转喻翻译指在翻译过程中以语境为基础并受规约限制的转喻图式的例示,其目的是着力实现具有心理效果潜示的转喻认知思维过程和其所通向的目标意义。基于此观点,我们对比分析了六位译者对《醉翁亭记》转喻的翻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五种翻译策略:(1)译者会结合语境和语言文化规约在其译文中尽量实现具有心理效果潜示的转喻认知思维过程及其所通向的目标意义,有时保留原文转喻图式-例示方式,比如转喻翟译、杨译、谢译、刘译和潘译的“夕阳在山”;(2)有时会采用不同认知路径和例示方式,比如转喻杨译和罗译的“竹”、刘译的“射者中,奕者胜”;(3)有时也会放弃转喻而直接把转喻思维过程所通向的目标意义在译文中译出,比如杨译和罗译的“佝偻提携”等;(4)有时还会把转喻中的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同时在译文中译出,比如谢译、罗译、刘译的“苍然白发”和杨译的“射者中,奕者胜”以及潘译的“丝竹”;(5)有时译文和原文之间又会形成新的转喻图式-例示关系,比如谢译、刘译、罗译和潘译的“苍然”。

[1]吴小芳,肖坤学.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近义词辨析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6,33(5):46-51.

[2]谭业升.转喻的图式-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6):466-471.

[3]吴小芳,张媛.《醉翁亭记》文化意象词英译之比析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4):63-68.

[4]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管笛.醉翁亭记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1999.

H315.9

A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醉翁亭记》英译文比析研究”(KTF2015010);安徽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理想认知模式视阈下的误解成因分析”(SK2015B15);滁州学院项目“讽刺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2014qd060)

吴小芳(1982-),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范畴图式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