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2017-03-23陈辉英
陈辉英
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陈辉英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实施主体,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改进专业行为、修正专业认识、提高专业能力。目前教研组建设现状令人担忧,教研组的行政化倾向增强、教研组自身特有的专业功能逐渐弱化等问题都影响着校本研修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教研组层面及教师自身的原因。要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就应该寻求校本研修的改进对策,创建研究型合作团队,探索教研组建设的创新路径。
教研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已然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取向。基础教育阶段,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为了学校而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其二,在学校中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其三,基于学校的现实问题需要而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阐述校本研修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讨论目前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突破方法。
一、价值判断:教研组的作用分析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载体,利用教研组这一载体,发挥自主研修与同伴互助的作用,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课多研、同课异备、异课同备;可以对教学专题进行深层的解读,分析教材编排意图,分析练习设计缘由,把握教学重难点、关键点;可以进行课题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工作,培养学习反思与合作研究的习惯。所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研组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发展共同体。
1.性质分析:教研组是教师发展共同体。
(1)教研组姓“教”。教研组是教育领域的特定组织,跟教研组有关的人、事均离不开“教”字。教研组的活动主体是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研究者。教研组的一切活动均围绕“教”字展开:对学科课程的研读是明晰“为什么教”,对课程载体教材的解读是审视“教什么”,对学生学情的剖析以及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深度研究探讨的是“怎么教”。所以说教研组是学科专业导向的实践性组织,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教”,就没有接着的“研”,更不用说学生的发展了。
(2)教研组姓“研”。教研组是教学研究性基层组织,它通过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认识和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方案并付诸实施。它研究学科课程、教材教法、学生学情,对“教”的目标、载体、策略、对象、现状等进行研究。立足课堂,关注全体,以学定教,以研促学。教学程序的拟定、教学策略的选择等都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科学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教研组姓“组”。教研组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章制度建立起来、进行集体教学研究的学校基层组织,是一个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协同发展、讲求整体绩效的教师团队。在教研组内,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科研成果。彼此之间平等沟通、有效交流、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强调成员的协作发展,通过同伴互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员个体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研组在学校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专业地位。它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是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快捷通道,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学习型学校的主要途径。在正常的组织运行中发挥着以下专业职能:一是研究功能。主要研究课程理念、教材教法、学生学情、学习方法等。二是指导功能。主要指导青年教师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在课堂上实施预案及根据生成调整预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等。三是培养功能。通过辐射指导培养老教师的专业自信,通过研究示范激发中年骨干教师的专业追求,通过学习实践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教研组滋养着每位学科教师,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四是服务功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科的特色活动,成就教师个人的同时,也成就学生、成就学校,教研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服务于学校的发展,为学校长远发展谋福利献计策。五是管理功能。教研组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承担管理本组教师、提升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2.辨辞析义: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校本研修,顾名思义,是以“校”为“本”的研究、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指出,校本研修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加,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在“研”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改进个人的专业行为,修正个体狭隘的专业认识,最终提升个人的专业修为。
(1)校本研修改进教师的专业行为。传统的教师教学行为,主要以教师个人为中心开展教学,“一个人”领着“一群人”努力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夯扎实,眼中除了本班学生的成绩再无其他风景,与其他教师的交往也是可有可无。而校本研修,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保持同事之间的“同伴互助”,并注重纵向的“专业引领”,通过与教师自我的对话、与同行的对话、与理论的对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校本研修修正教师的专业认识。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努力为教师发展寻求专业支撑,积极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营造校本研修氛围。耳濡目染与身体力行中,教师会逐步修正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再把教育教学狭隘地看作为了生存的职业生活方式,而是一种为了理想的职业生活方式,工作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而是提升自己、成长学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3)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校本研修的主要方法是校本行动研究,它首先需要对学科教学层面或班级层面、教师个人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共性的关键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行动计划和方案,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等活动,并通过总结与反思等概括经验、行为跟进。在研修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激励评价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事实判断:教研组建设的现状
从教研组的性质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来看,它是属于专业化、学术性、研究型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专业组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就笔者对某区域学校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教研组建设面临着令人担忧的发展状况。
1.教研组的行政化倾向在增强。
教研组本应是教学研究与业务指导组织,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指导与校正,是教师专业提高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然而,目前教研组的组织属性悄然发生着变异,非行政性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在增强,应有的业务研究功能正逐渐弱化。据调研,很多学校的教研组职责只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具体做着安排学科质量调研、组织校级公开课、检查教学五认真等管理工作。但在专业发展方面,没有明晰的发展目标,没有突出的研究主题,没有系列的研究内容,已慢慢异化为事务性组织,机械地完成各项条条框框的工作。事务处理多,业务研究少;管理色彩变浓,学科特质减淡。
2.教研组自身特有的专业功能逐渐弱化。
教研组是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分享教学经验和交流教科研成果的基本单位。但目前教研组自身的专业功能在逐渐弱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实际需求少;三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教学改进实践较少;四是组长和少数教师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五是短期内任务性活动较多,组内教研目标往往局限于协助同事更好地完成公开课。重视自上而下的执行,忽视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教研组整体功能弱化,很少开展团体专业性活动,教师专业研讨、经验分享成为奢望,专业成长基本失去组织支持。
3.教师的学科专业归属感在逐步减弱。
教研组组织属性的变异、自身功能的弱化,让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学科土壤的滋养,教师的学科专业归属感在逐步减弱。于是,教研组活动成了被动参与的任务,所谓的集体备课就是一个人写好教案,其他人共用;听课活动就是执教老师一个人的“倾情演出”;评课更是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遑论观点交锋和碰撞了。成员关注的是公开课是否上了、说课稿是否写了、自我诊断书是否填了、听课记录是否全了、过程性资料是否有了等问题。成员之间缺乏真正的合作,所谓的合作仅限于日常性的、指令性的工作联系,很少有出于自愿的并且有组织的合作。
三、问题之源:现实状态的归因分析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要想摆脱上述现状,必得先追其根、溯其源。导致教研组校本研修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校层面看:缺乏校本研修的理念。
校本研修的理念既包括校长的培训理念,也包括教师的培训理念。校长的培训理念是影响校本研修效果的关键因素,校长对校本研修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认识,校长对校本研修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也直接制约着校本研修的实施效果。学校领导对校本研修的理念认识不清,导致对教研组的建设重视不足,对教研组缺乏系统规划和针对性指导,缺少规范的制度保障、细化的考核要求和结果认定,尤其缺乏对教师的专业引导和团队打造。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人,学校却没有通过营造研修氛围、制定相关举措、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研修观念,激发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欲望。校本研修文化的缺失导致教师研修方向迷茫、研修行为的消极。所以说校长与教师的研修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整体效果的发挥。
2.从教研组层面看:缺乏学科领袖的引领。
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学习型的合作团队,需要学科领袖的专业引领。然而目前教研组长的队伍建设不容乐观。据笔者对某县级市的三十几所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调研情况看,有二十多所乡镇中心校没有大市级拔尖人才,学校在教研组长的选用上是“矮子里头拔将军”。对选出的教研组长也缺乏专门的指导与培训,导致教研组长专业水平不高。教研组长缺乏系统性思维,对教师专业指导的虚化和教研内容的泛化使学科教研攻关能力不断减弱,教研组专业活动处于“青菜煮萝卜”的低水平重复状态。个别大规模学校教研组长虽然本身业务能力很强,但学校在教研组管理上过分专权,教研组长缺乏专业自尊,导致整个学校没有形成骨干引领同伴互助的研究机制,教研组长更多时候扮演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工具”,工作陷于消极应付状态,教研组专业功能明显萎缩。
3.从教师层面看:缺乏专业共同发展的动力。
教师中有两类现象特别严重,一类是经验主义者“重复昨天的故事”,注重眼前的教学质量,忽视自身的内涵提升,原地踏步吃老本。对教研组及专业发展认识上存在误区、工作上疲于应付、专业上缺少对话、发展上缺乏规划,由于经验主义更愿意挤出一切时间进班教学、布置批改作业,而不愿意花时间探索客观规律,寻找提升效益的科学方法。还有一类是“围城中的孤胆英雄”,强化个人的专业奋斗,弱化团队的集体向上,貌合神离假合作。由于教学竞争很激烈,一些教师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本位主义严重。成员之间缺乏心理相融的环境,也缺乏专业共同发展的动力。
四、方法之境:教研组建设的改进对策
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指出组织活力的两大来源是合作与变革。要想改变教研组建设的现实状况,必须积极寻求校本研修的改进对策,创建研究型合作团队,走教研组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创建研究型合作团队
1.重视“团队之首”教研组长的选聘和指导。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它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是教学实践的引导者,还应是教师专业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教研组长的角色必须具备以下五种基本素质:一是具备一位优秀学科教师的素质,有独立的学科钻研能力、创新能力。二是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组织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职务的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沟通本教研组与学科教研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兄弟学校教研组的关系,协调与年级组、备课组、其他学科教研组间的工作。三是具备熟知教研组建设基本规律的素质。熟知学科教师成长的规律、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和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的规律。四是具备较强的学科研究素质。善于分析、归纳、总结教研组建设的问题、经验和规律,并以课例或课题的形式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讨论和研究。五是具备比较强的课程改革的素质。能进行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能进行课堂教学的引领,让“四基”“四能”“四维”目标真正在课堂中实现。学校要重视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指导,树立教研组长的专业权威,形成骨干引领同伴互助的研究机制。
2.唤醒教研组每位成员的专业成长意识。
唤醒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让专业成长成为一种自觉。第一,要让每位教师明确专业成长的标准,认识到个体的专业成长是职业使命使然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可以开展阅读引领、定期为教师推荐专业好文、不定期组织各类阅读活动;可以开展专业成长专题研讨活动,例如开展“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如何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等专题讨论,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激活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树立专业发展的理想。第二,要引导教师制定自主发展的专业规划,激发教师教研内驱力。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体现了一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对专业理想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它能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完成目标,为教师提供不断上升和发展的内驱力量。第三,要积极搭建教师教与研的实践平台。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适合的温度和土壤,只有给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的个性才能张扬,水平才能发挥。第四,要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个体评价和教研组捆绑式评价相结合,设立教研先进个人、先进教研组等表彰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个体在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工作中不断测量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前行的目标和节奏。
(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由教研组长带领的研究型合作团队,还要走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
1.在教研组内部制度建设上创新,求一个“细”字。
制度能够规范、约束和引导群体的行为,制度的改变本质上是人们行为规则的改变。基于教研组实际需要,教研组内部要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建设备课主讲制度、听评课制度、资源共享制度、师徒带教制度、读书交流制度、资源积累建设制度。教研组常规活动“六有”必不可少: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标明确的主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设计、有研讨过程性资料的丰富积累、有行动跟进的研讨课与教学补偿、有阶段性的书面总结与效果评估。学校要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过程性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教研组工作制度,落实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评价,重视对教研组长的培训指导,用制度的规范与落实为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2.在教研组教研路径上创新,求一个“实”字。
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推介共享、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等路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何正确、有效使用教材是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以教材研读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理当成为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2)课例研究。课例的类型有团队协作的公开课、教学改进的研讨课、凸显技能的竞赛课、立足考核的汇报课、经验分享的展示课。课例研究的过程:制订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主题;教师备课,自我研究教材、查找资料、研究学情、初定教学案;同伴互助,倾听他人意见,寻求帮助,完善方案;试教,反思,修改,再教;讨论,争辩,形成共识,书面总结。 (3)推介共享。开展以推荐介绍文章、书籍或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研活动,好处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师同专业群体的同伴相遇和对话。(4)专题研究。围绕学科教学中某个典型和普遍的问题,以专题为单位,形成整体思考,发挥集体智慧,研究讨论,力争有所突破。比如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苏教版教材探索规律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等。(5)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研组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确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研究课题,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作为教研内容,变无中心议题的“闲谈式”教研为主题明确的教研,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3.在教研组研修内容与方式上创新,求一个“适”字。
针对不同年龄教师设计不同发展层次的研修活动,分类要求、分层递进、分别发展。青年教师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巩固为主,集中精力钻研教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逐步走向成熟。中年教师以知识更新为主,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锤炼教学艺术,从事教学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老年教师以传授经验、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为主,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的技术与艺术,使青年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老带新,培养后备力量;同时,以严谨的专业精神身体力行,带动整个学校的研究氛围。作为学校层面,也要从研修方式上创新,积极寻求适合校情的研修方式。比如本区域内的一些小规模学校,与就近的同质或异质兄弟学校形成校际教研共同体,利用固定活动日或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问题共议、经验交流的研修活动,以达到较好的研修效果。
总之,教研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应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1]王晓雷.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05).
[2]徐伯钧.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09).
[3]张德超.大规模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03).
G451
A
1005-6009(2017)54-0007-05
陈辉英,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丹阳,212300)教研员,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