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积极的价值取向驱动学生学习
——以高一化学为例

2017-03-23滕旻彦

江苏教育 2017年51期
关键词:化学教师教学

滕旻彦

以积极的价值取向驱动学生学习
——以高一化学为例

滕旻彦

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解决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提供策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内外兼容的共生环境从而构建积极的组织机构,设计合理匹配的问题情境提升积极的主观体验,挖掘积极向上的人文素材塑造学生的个人特质。

积极心理学;共生环境;价值认同;问题设计

一、以共生的内外环境搭建积极教学生态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积极机构的特质在于能够培养和鼓励组织内的成员,并且能够成为他们自我身份和自尊的来源。[1]对于教育领域而言,积极的组织机构其实是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教学生态。在高一化学教学课堂中构建积极的教学生态,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使学生可以打破常规和限制,产生更多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增强在化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1.教师自我心态的调整。

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现状,以欣赏的眼光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期望。在设定教学计划时,要“蹲下来”从高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去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走进去”以自己的积极情绪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同时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评价中,要“抬起头”发现学生的变化与发展,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与鼓励,不断地刺激和诱导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实,学生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都可以反映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师只要善于观察,总能在众多学生中捕捉到相关信息,并及时调控学生个体或整体的情绪。教师积极的态度和动机,师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氛围,可以让学生更自信、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化学知识,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构建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

鉴于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团队成员的榜样力量,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人格的养成;团队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可以起到带动作用,让更多学生在感受团队温暖的同时自我激励。小组学习时,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在小组中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否则,小组学习可能会伤害一些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小组间的学习与评价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重要环节。另外,学习场所可以搬到实验室、化学工厂等地方,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化学,获得真实体验。因为实验室环境更能满足高一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这里学生比在教室里的学习状态更为放松,“乱说”“乱动”“乱做”或许是实验室常见的现象,但科学不就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探索、实验中得以发现和发展的吗?在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更顺畅,对知识的感受更敏锐,对探究的欲望更强。实验室里的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冲击,还有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迫切想要实验和探究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那份跌宕起伏的成与败、苦与乐的感受。实验体验是深刻的,但更是愉悦的、酣畅的。

二、以合理的问题设计推动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实验表明,获得积极主观体验的人表现出了在认知能力上的积极变化,而能力的提升又可促进积极体验的获得。可见,积极体验和能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化学课堂教学上,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持久、更深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合理的问题设计体现于目标导向和学生认知水平间的吻合度。

开放性问题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问题形式,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放性问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条件开放,即问题的条件不完备;一种是结论开放,即答案的不唯一。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问题的提出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那些实是人为故弄玄虚造出的“伪”开放命题,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且会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困扰,因此要格外注意。另外,目标导向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例如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别一种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问题的目标导向很清晰,但由于初中化学中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未做详细定义和解析,因此学生很难从本质上发现两者间的差别,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不妨将化合物具体化为“氯化钠”或“硫酸”,学生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了。

2.合理的问题设计体现于思维层次与学生能力间的匹配度。

低级思维层次的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识记、描述等活动完成;高级思维层次的问题,则需要学生通过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比较、联系,完成解释、论证、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低级思维层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较容易获得满足感,但这样的满足感不会长久。高级思维层次问题的及时推出,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潜力,如迁移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多重智力。如在“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中,教师设计了4个问题:(1)请同学回忆初中已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方案;(2)请同学们设计 “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案;(3)配制溶液,并测定学生所配溶液的电导率;(4)进一步分析,完善实验方案。在这4个问题的递进性的解决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善,还发现了化学概念、实验方案、误差分析间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识记能力、迁移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在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得以发挥与提升。

3.合理的问题设计体现于问题情境与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

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奇或惊讶是人的积极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比稍纵即逝的感觉要长一些,它可以唤起人的思想和行为。化学教学中设置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或已有经验相矛盾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情绪,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并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创新,从而获得更强烈的主观体验。如“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2个问题:(1)请同学从分类的角度分析浓硫酸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2)设计实验证明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学生由初中已有知识可以推断浓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常会从酸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酸使pH试纸变红、酸与金属反应规律这几个角度设计实验。但浓硫酸使试纸变黑,浓硫酸与金属铁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浓硫酸与金属铜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气体。这些与已有知识相冲突的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是让学生从思维深处意识到“溶液浓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三、以向上的人文素材引领积极的个人特质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科学教育——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是教育的一部分,这些知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成为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面对人生。”[2]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层次分类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的,学生由低层次的接受某些现象到对现象做出情感反应,进而将行为和感受观念化并组成结构,最终达到形成人生观的最高层次。[3]教师要善于从化学史实、化学知识、社会知识及相互间的联系中挖掘素材的人文性、价值性,引导学生发展成熟的个人兴趣,并以积极的价值取向驱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1.充分利用化学史实的示范性和思辨性。

化学史实中的“经典人物”,如拉瓦锡、居里夫人,是学生膜拜和尊重的对象;化学史实中的“经典故事”,如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实中每一次发现的“艰辛历程”,如金属钾、钠的发现过程,氯气的发现过程,能让学生折服于科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韧劲、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化学史实在课堂内的 “问题再现”,如葡萄糖结构的探究,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假设、验证,在感受探究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的同时养成积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化学史实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冲击与感染,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史实的引入,让学生从思辨的角度认识化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受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

2.充分利用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和发展性。

“温度上升”“酸雨”“雾霾”“臭氧空洞”等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毒大米”“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这些都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不免将这些归咎于化学。由于高一学生对信息的思考和判断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可能会简单地接受一些负面信息,导致高一学生眼中的化学可能更多的是 “有毒”“有害”“危险”等负面的字眼,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化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片面地强调或夸大负面信息,而应从正面、积极的一面进行引导。例如,关于酸雨问题,教师可以从问题的反面“酸雨的治理”来引导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雨产生的角度入手寻求解决方案,减少含硫燃料的使用,多使用风能、氢能、潮汐等新能源,或对含硫燃料进入脱硫处理;可以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硫气体的处理角度入手寻求解决方案,运用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和还原性寻找合适的物质进行处理;可以引导学生从变废为宝的角度,创新性地思考未来治理的新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从客观、全面、积极的视角认识化学,认同化学知识和化学技术在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认同化学对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激发致力于学习化学、研究化学、发展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教师应立足环境建构、问题设计、素材选择三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营造积极的社会系统创设必要条件,不断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动力和优秀品质,最终促使学生成为自主成长的幸福的人。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3]孟献华.情感领域下的教学目标建构[J].中学化学教学与参考,2004(C1).

G633.8

A

1005-6009(2017)51-0048-03

滕旻彦,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它是研究人类力量、美德、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提出了积极的组织机构、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的个人特质对人的未来和发展前景的促进作用。高一化学作为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节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选择未来的化学研究方向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起着重要影响。但由于初中化学在知识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中化学存在差别,使得高一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以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化学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