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田园”写作资源开发及运用*
2017-03-23冷永
冷 永
“乡土田园”写作资源开发及运用*
冷 永
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中写作与生活呈断裂状态,导致学生写出大量言之无物、读之无味的“无根作文”,为改变这一现状,农村初中的写作教学应立足乡土田园生活的现场,打通写作与生活之间的通道,多层次全景开发乡土化写作素材,立体拓展乡土写作的自然与人文空间,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感受乡土,让作文充满乡土情、田园味。
乡土田园;写作资源;全景开掘
作文对农村初中生来说是很头痛的事,相当一部分学生“谈写作而色变,提起笔而脑空”,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写作内容的缺失与偏位,写作指导的不为与不当,造成作文的虚假,学生写出大量言之无物、读之无味的“无根作文”。写作与生活呈断裂状态。其实,写作是基于生活的。对农村初中生来说,作文主题有一个极好的来源,那就是乡土田园生活现场。
“乡土田园”是一个立体概念,涵盖农村初中生正在生活和成长着的农村天地,既包括农村特有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故事传说与发展变化等,也包括在此交织形成并绵延的历史文化。它是农村初中生生命成长的孕育体和滋养体。乡土生活是农村初中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源。针对农村学生写作与生活断裂的现状,基于“乡土田园”的写作本源,从整合写作与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展开全景开发、运用乡土写作资源的研究。这里的全景意即全景镜头,原指摄像机摄取人像全身或场景全貌的一种总角度,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动作变化过程及周围环境。将这一理念投放到写作资源的开发上来,意在引导学生扎根乡土田园,置身田园画境中,全景扫描,立体呈现,整合处理,将生活多面的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写作根植田园,实现写作的生活化。
一、远景导入乡魂:乡土文明传承本源
每个村庄都有与众不同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它们植根于乡土田园中,是乡村特色的文化底蕴,是田园文明的精神积淀,是农村初中生独具乡土韵味的写作素材。如:传统节日习俗,古建筑、古物什以及背后的故事,村史、村志,地方戏曲,民间传说,主题庙会,传统工艺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素材,不仅是可炊的“原生米”,还是有文化内涵的“米”。虽然运用起来有难度,但只要取这些“米”下锅,何愁文章不真实?何愁文章没有深层的意蕴与生动的灵魂?
针对这类素材,教师宜以活动为开发载体,指导学生亲历其中,补充、丰富其情感体验,将珍稀的写作资源融入作文。以“寻找家乡不该遗失的歌声”主题写作为例,具体流程为:1.走进村落,聆听民谣——学生利用周末走进村庄,拜访会唱民谣的老人,现场聆听老人演唱民谣,学生边听边记录歌词,充分调动听觉去感受民谣的魅力。2.现场拜师,学唱民谣——学生现场拜民谣艺人为师,跟随老人学唱民谣,在唱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进入了民谣的文化意境,拉近他们与乡土民谣的距离。3.录制视频,传唱民谣——学生将听唱、学唱的现场录制成视频,在班级内播放,大家集体学唱并交流自己的听后感、观后感与唱后感。最后,将他们的所听所闻所感等体验转化成作文语言。
二、中景切近乡风:乡村生活悦纳本色
挖掘乡风类写材,要关注新旧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乡村本色生活。这类可写的素材在农村俯首可拾,如春天在田边栽种瓜果菜蔬,夏天在河里洗澡、逮鱼等。其二,乡村的变革发展。如乡村城镇化建设日见规模、家庭式手工作坊的兴起、品牌特产的推广、机械化耕作的应用等。学生写作中偶尔会运用时代感较强的素材,但很少涉及传统乡土素材。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发展是值得提倡的,乡土田园传统生活也同样应被悦纳与传扬。教师要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对接起来。
比如,可多给学生设计引导性明确的写作任务,突出素材的取向。如《乡韵》《菜园记事》《稻子熟了》等题目,明确指向乡土本色生活这一写作空间,易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还要注意本色生活与乡村发展的勾连。如《村庄变奏曲》《旧貌与新颜》等写作内容延长了农村发展的数轴,让学生既立足乡土原生态生活,也放眼时代的变迁,引导他们面对宁静的田园和日益现代化的新农村,要勤观察、深体验、多思考,将宏观生活分解成生活细节,通过对新旧生活方式的比对,传达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对多彩田园生活的态度以及自我形象的认知。
三、近景凝视乡景:乡野风物“三境本然”
农村孩子从小在田园中生活,自然是他们活动的天然场馆,也是润泽生命的生态课堂。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拉近镜头,凝视身边的风景,一花一草,皆成画卷。但学生作文写到乡村风景往往只有三言两语的平面描述,没有把乡村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痼疾,我们致力发掘乡土田园和写作本然存在的立体层阶——一境自然:乡野风光提供了无污染、无添加的绿色写材;二境自然:人的生存本身赋予了田园“人化”色彩,纯净的自然风物镶嵌人的心理、情思与智慧;三境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篇浑然天成的佳作,是学生写作的天然之师。真正的写作技巧,应拥有大自然般的本然气象,是超越经验和能力的升华。
以一次游记写作为例。写作前,我和学生游览了当地的湿地公园,游览前我明确了写作要求:不加渲染地描写湿地公园一景。在任务驱动下,游览时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发现,他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收获了“第一境”感性写材。与此同时,他们用独家的视角去赏悟,最终选定自己要写的一处风景,这处景物被他们打上喜爱的情感烙印,山水便含情,草木亦有意,情景达成了交融,突破了“二境自然”。如何检测“第三境”是否达成?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一景拍摄下来,完成作文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作者读文,其他学生观图,图文如能高度匹配,那就表明学生用文字描摹出了自然的本貌,学会了浑然天成的自然表达。
四、特写聚焦乡人:乡邻乡亲纯然本性
何永康指出:“写景的最高形态是以自然为背景通过描写来表现特定的人情世态。”学习《安塞腰鼓》时,除了被广袤的黄土高原所吸引,元气淋漓的后生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假如没有人,黄土高原定不会如此磅礴。在自然背景下给人特写镜头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教师要引领学生追踪自然环境中的乡人,以动态特写的方式展现其经历与品质。可在麦收、秋收等时间节点,以参加集体劳动的方式跟踪、体验、观察、记录一户人家的农忙日常,重点追踪一个人,集中捕捉他的劳作过程。学生亲身参与,积累了第一手感受:有的学生和农户一起连夜脱麦粒,明白了劳动的艰辛;有的学生帮农户运麦子,体会丰收的喜悦;有的学生去帮人手少的农户抢收,感受到乡邻间真挚的情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劳动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创作过程。现场活动式写作,引导学生关注乡人,聚焦乡人淳朴本性,美好德行持续发酵,对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写作就是生活。农村初中写作教学扎根乡土文化的沃土,具有鲜明田园属性。乡村是学生天然的写作场域,是触发写作灵感的源头。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全景扫描乡土,深刻感受乡土,熟悉的田园就会浮现新鲜生动的风景。对熟悉的乡俗、乡风、乡景、乡人进行摘取、分析与思考,就能充分开掘生活的多层美好。写作与生活贯通,作文扎根生活,作文会充满浓浓乡土情,深深田园味。乡土情怀亦会得到尊重与涵养。
G633.3
A
1005-6009(2017)51-0032-02
冷永,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庆安中学(江苏徐州,221200)教师,高级教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农村初中‘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编号:E-b/2016/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