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瞄准“二流”办教育或许更接地气更靠谱

2017-03-23王寿斌

江苏教育 2017年76期
关键词:一流职业院校校长

王寿斌

瞄准“二流”办教育或许更接地气更靠谱

王寿斌

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双一流;优质校建设

眼下,研究型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方高校“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7年度立项名单已经公布,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优质特色职业学校的评比接近尾声,面向中职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由点到面地推进。这些由国家层面发起的面向质量提升、聚焦持续改进的系列“争创”活动,对于整体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更好地引导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比学赶超”的创建氛围也较好地带动了学校群体向着品高质优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促变、以创提质的正面引导态势。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此番争创大潮中,也有许多学校因盲目跟风而迷失了正确的办学方向。比较典型的是,几乎所有学校都将办学目标定位于“争创一流”。笔者曾受邀参加几个市(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研讨,讨论过程中,某与会专家对该市“第三职业学校”自定的“争创全市一流、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提出善意的质疑,竟然出乎意料地引起该校校长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该校教师共同讨论确定的奋斗目标,否定这一目标就是否定民意;而且,同行的“许多学校都是这么写的”,不让这么写,就是看不起我们基层学校,就是排斥学校主动进步、不肯支持学校发展(主要指经费划拨)。几顶“大帽子”一扣,在场的人顿时无语。惊骇之余,我立即翻开参会的其他几所学校的材料,令人惊讶的是,各校关于办学目标的表述几乎相同。换位思考,专家们默认了其他学校“创一流”的目标,唯独质疑“第三职业学校”冲“一流”,情理上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本来,能不能办成“一流”是一回事,让不让提“一流”则是另一回事,我们不应该存在先入为主的成见,更不能对学校进行“标签化”定位。

显然,这位“第三职业学校”校长的意见和态度在当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7年6月13日,浙江省举办全省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第二期培训会,笔者应邀为全省103所中职学校校长作题为“职业院校推进‘诊改’工作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众所周知,职业院校“教学诊改”的目的,从通俗意义上讲就好比个人体检,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过度依赖“升学体检”、“找工作体检”、总由别人逼着去体检的习惯,从而自觉主动去体检,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从管理层面讲,教学“诊改”更在于督促职业学校养成主动自觉、定期“体检”的习惯,注重“平时保健”和“综合保养”,以真正保证办学的长期健康发展。为此,在讲座之余,我跟与会的校长们交流,他们都很赞成“诊改”的必要性,但有许多校长认为,“诊改”的前提首先要“整明白”自己的办学定位,而这个非常现实的关键问题大家却很少静心去思考。

于是,在绝大多数学校的“十三五”规划里便都有了“争创一流”的雷同目标,便都有了将学校办成“牛校”的雄心壮志。毋庸讳言,提出这种写在规划里、贴在墙面上的“一流”目标,大多是形式主义。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许多学校明知不可为而非要“自加压力”、自贴标签,都要扎堆瞄准“一流”办学校?以下四种心态或许能够揭示其中的秘密。

一是从未认真研究过,真的不知道。现实中,为数不少的校长并不知道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不是自己拍脑袋,就是过度依赖上级领导指示和政策文件,完全是“蒙着头过日子”,“摸着石头过河”,“撞钟”意识明显。有些从普教调整到职教任职的领导,甚至于还将普教的办学经验生搬硬套到职业学校,致使学校偏离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有些长期固守职校的校长,家长制作风严重,重经验轻学习,阻碍学校与时俱进地发展。

二是为了争“面子”,不输起跑线。俗话说,天下职教是一家。这本指职业院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但现实中,往往会衍变为“同行相轻”,互不买账。尤其是那些位于同一行政区域内的职业学校,很容易在上级领导面前“争宠”“争面子”,都要树雄心立壮志,把“创一流”作为起跑线,因而明明知道不可能做到,也没想过真的去做,但却不想“妄自菲薄”,让领导看不起,让教职工没信心。

三是故意找借口,意在要经费。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到位,“面子”已是很能说得过去,因而许多政府财政有意无意地削减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但是,信息化校园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库建设、平台建设、专业设置调整等又迫切需要“烧钱”,这让职校校长们很是“抓狂”。于是,在政府对学校实行“项目管理”改革的地区,校长们便想方设法到处找项目,因为只有有了“一流目标”才会有经费支持,不创“一流”就等于自断财路。

四是领导“任期短视”,急于出成绩。许多新任校长的通病在于“静不下心”“沉不住气”,不能潜心办教育,只想在自己的任期内调动一切资源,甚至采取一切手段让学校通过评估“升格”,体现自己的办学业绩,这与“百年树人”的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在这些校长的认识中,如果学校不能“更上一层楼”,就无法体现自己的功劳和绩效,也就不可能有自己政治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流”问题上的重“争”轻“创”也就成为各地通病。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去行政化”和推行“教育家办学”是治本之道。

显而易见,如此盲目“争一流”“创一流”,不仅不可能让学校得到科学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区域教育的整体布局,影响到区域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重要职责和本质属性,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引领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基础条件和目标要求,所以大可不必都要到“一流”的羊肠小道上去争挤,重要的是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使命。不难想象,一所只培养“飞鸽牌”毕业生的职业学校,对于本地企业来说,只能是无效的职业教育供给,不仅政府不会满意,企业更不可能去支持,这是当前许多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难以融合开展的重要症结。如果任由这样的畸形办学长期延续,不仅“一流”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将职教办学引入“死胡同”,带进“死循环”。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加强服务工作的同时,更要在区域教育的整体布局上多下功夫,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地引导辖区内的学校找准各自目标定位,办出自身特色,体现办学功能和职能。在区域教育“一盘棋”的理念下,帮助学校分析形势、认清自己、明确任务,说服不同的学校确立不同的办学目标,既要树立标杆、打造典型,支持和督促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向着“一流”目标迈进,从“高原”变成“高峰”;同时又要引导为数众多的学校安于“普通”、甘于“平庸”,举办大众化的“二流”教育,甚至要说服部分学校举办为政府解忧、为社会“托底”的“三流”教育。不难理解,有人群的地方必有好中差,同样,学校群集的区域也必要高中低,不可能大家都去蜂拥办“一流”,总有学校需要满足“大众消费”。事实上,对于许多基层学校来说,瞄准“二流”的目标办学或许会更接地气更靠谱,发展的路子会走得更稳,步子会走得更快,而真正实现了“二流”的小目标,则其离“一流”的终极目标也会更接近。这一观点适用于包括小学、普通中学、职业院校,直至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

认真梳理本校的办学目标和功能定位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职业院校推进教学“诊改”工作的首要任务。

G717

C

1005-6009(2017)76-0031-02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一流职业院校校长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