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传统文化点亮孩子的未来

2017-03-23刘清荣

教育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传统

文 | 刘清荣

用传统文化点亮孩子的未来

文 | 刘清荣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活动是学生品德培养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年来,西安市未央区方新小学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潜心校本研修,注重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特色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如今,传统文化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文明儒雅的校风已逐步形成,伴随着鲜花和荣誉,一所名校正崛起成长在秦川大地上。

交相辉映:寓传统文化于现代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以“博爱·赏识”为校园文化精神,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营造优美、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入手,引导师生在无声的语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011至2013年间在未央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相继投入200多万元,建设学校环境文化。现在,往返于方小校园,办公楼大厅,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文化标牌赫然醒目,时刻匡正着师生的行为;校园内一幅幅古代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引领着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操场围墙上的二十四节气歌,丰厚着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学楼走廊里以爱自然、爱人们、爱世界、爱科学、爱未来的主题展板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展示着学生的风采;校史馆里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无不激发师生爱校、奋发学习的热情;宣传橱窗里一张张极富童趣的书画作品洋溢着学生的聪慧和灵气;教室里富有个性的中队称号和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黑板报以及校园电视台开设“校园直通车”“行为扫描”“彩虹剧场”等栏目激发着学生奋发向上……这一切,构成了方新小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单位,2013年荣获西安市教育局校园文化评比一等奖。

内外兼修:寓传统文化研修于教师成长中

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是基础,是根本。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须先行。为了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厚实其文化底蕴,学校先后多批次派老师外出参加省内外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传统文化培训活动,并要求培训归来的教师要在校内上移植课,进行二次培训,将所学、所悟及时传递给校内的教师。同时充分发挥校内优质资源,选拔爱好传统文化的教师进行培训。

如影随形:寓传统文化教育于常态管理

认识国学,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一提起传统文化,绝大多数同学的认识是“之乎者也”,拗口难懂,枯燥乏味。要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国学,就必须让学生重新认识国学,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向学生介绍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他文化体系不可比拟的。我们有唐诗宋词,古典诗文,琴棋书画,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世情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真是数不胜数。同学们在一次次的熏陶中,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精心选编国学校本教材 早在2010年,学校就将国学教育引入课堂,为了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学校聘请专家并抽调大量的人力,研发了一套六册国学校本教材——《古诗文鉴赏》。由于其内容浅显易懂,画面生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学校配合使用了西安市校本教材《中华颂》,丰富了国学教学内容。

2013年6月,学校正式成为了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国学实验基地学校,开始使用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研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2册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使学校国学教育更加系列化、规范化。

固定课时,扎实推进 为了保证国学教育在学校扎实稳步地开展,学校从地方课时中拿出一课时专门作为国学教育时间,确保每班每周一节。同时,学校规定,每天早读必须拿出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采用年级轮流的方式,集体诵读,让学生在美妙的诗文韵律中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

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检查制度,教导处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教师日常授课、晨诵等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直接与教师绩效挂钩。

常态课中无声渗透国学教育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直接涉及到国学知识,课外阅读教材、思品、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国学知识也占有了足够多的教学篇幅。为此,学校对教师提出了国学教育“四有”原则。一是要“有感”,即要对国学有感情,有自己的认识,要把对国学的理解贯穿到日常教学当中去,如带领学生读古诗,首先要掌握好平仄和诗的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有感情地诵读。二是要“有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搜索相关的国学知识,将要讲的课备熟备透,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三是要“有恒”,国学教育贵在持之以恒,不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利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这一黄金时期,用国学的经典教导天性善良的儿童,即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四是要“有变”,在推广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国学的内容是时代性的,要取其精华,舍之糟粕,通过多种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

独辟蹊径,打造特色 一提传统文化,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而吟诵,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了传承这一璀璨的文化,学校将吟诵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学校外派教师聆听陕西省吟诵专家魏俊梅以及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徐建顺教授的吟诵讲座,学习吟诵的方法和技巧,组建了学生吟诵社团,今年五月,学生参加西安市区举行的诵读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一些资料显示,吟诵正面临失传的困境,我们希望能以此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微薄的力量。

定期开展读书节,丰富学生读书活动 学校每学期坚持开展读书节,通过“好书交换”、制作精美书签、古诗文诵读、读书小报制作、古诗文征文、亲子阅读、读书小明星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完善人格:寓传统文化教育于德育实践活动

为促进师生美好人格的形成,我们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方新小学“八好少年”、星级学生,文明教研组、年级组等活动。从活动的策划、评选、表彰到总结,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同时,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国庆节,向同学们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九九重阳节”开展“最美孝星”评选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校园内“敬老、爱老”的事迹;清明节,开展“革命火炬代代传”祭扫英烈活动,举行入队仪式,举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礼仪教育;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活动,表达对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深深的敬意。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深深的文化积淀让这座古城更显厚重。今天,让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进一步得到发扬与传承,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西安教育人,作为西安的学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国学校园文化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