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字的方法

2017-03-23沈尹默

江苏教育 2017年69期
关键词:沈尹默习字笔头

沈尹默

【编者按】

沈尹默(1883—1971),初名沈实、君默。后更名沈尹默,号秋明、匏瓜、君墨等,斋名“秋明室”“匏瓜庵”。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陕西。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早年两度游学日本,归国后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先后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以书法闻名,书作清圆秀润,劲健遒逸,纯熟秀美,风格别具,自成一家,尤为世重。书法理论文章著作有《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二王法书管窥》和《沈尹默论书丛稿》。诗词集有《秋明集》《沈尹默诗词集》等。

习字的方法

沈尹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老话,是极其有道理的。写字时,必须先把笔安排好,紫毫、狼毫、羊毫,或者是兼毫都可以用,随着各人的方便和喜爱。不过紫毫太不经用,而且太贵。不管是哪种笔,也不管是写大字或者是写小字的,都得先用清水把它洗通,使全个笔头通开,洗通了,即刻用软纸把毫内含水顺毫挤擦干净,使笔头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然后入墨使用。用毕,仍须用清水将墨汁洗净,擦干。这样做,不但下次用时方便,而且笔毫不伤,经久耐用。我们若是不会这样使用毛笔,不但辜负了宋朝初年宣城笔工诸葛氏改进作法(散卓的做法)的苦心,也便不能发挥笔毫的长处。现在大家用的笔,就是散卓。推原改作散卓的用意,是嫌古式有心或无心的枣核笔,都是含墨量太小,使用起来,灵活性不大。这样说来,使用散卓笔的人们,若果只发开半截笔头,那么,笔头上半截最能蓄墨水的部分,不是等于虚设了吗?又有人把长锋羊毫笔头上半截用线扎住,那也失掉了长锋的用意,不如改用短锋好了。他们的意见是:不扎住,笔腹入墨便会扩张开不好用;或者说通开了怕笔腰无力,不听使唤。固然,粗制滥造的笔,是会有这样的毛病,但我以为不可专埋怨笔,还得虚心考察一下,是否有别种缘故:或者是自己的指腕没有好好练习过,缺少工夫,因而控制不住它;或者因为自己不会安排,往往用水把笔头泡洗以后,不立刻用软纸擦干,就由它放在那里,自然干去,到下次入墨时,笔毫腰腹就会发生膨胀的现象。我是有这样的实际经验的。

我们常常听见说“笔酣墨饱”,若果笔不通开,恐怕要实现这一句话是十分困难的。墨饱了笔才能酣,酣就是调达通畅,一致和合;笔毫没有一根不是相互联系着而又根根离开着的,因而它是活的。当我们用合法的指腕来运用这样的工具,将笔锋稳而且准地时刻放在纸上每一点画中间去,同时,副毫自然而然地平铺着,墨水就不会溢出毫外,墨便是聚积起来的,便没有涨墨底毛病了。不但如此,因为手腕不断地提按转换,墨色一定不会是一抹平的,是会有微妙到目力所不能明辨的不同程度的浅深强弱光彩油然呈现出来,纸上字的笔画便觉得显著地圆而有四面,相互映带着构成一幅立体的画面。这就是前人所说的有笔有墨。写字的墨,应该浓淡适宜,我以为与其过浓,毋宁淡一些的好,因为过浓了,笔毫便欠灵活,不好使用。字写得太肥了,被人叫作墨猪,这种毛病是怎样发生的?这是因为不懂得笔法,不会运用中锋,笔的锋和副毫往往互相纠缠着,不能做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成了无笔之墨,一个一个的黑团团,比作多肉少骨的肥猪是再恰当不过的啊!

东坡书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不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取也。”这话很正确。习字必先从正楷学起,为的便于练习好一点一画的用笔。点画用笔要先从横平竖直做起,譬如起房屋,必须先将横梁直柱,搭得端正,然后墙壁窗门才好次第安排得齐齐整整,不然,就不能造成一座合用的房屋。横画落笔须直下,直画落笔须横下,这就是“直来横受,横来直受”的一定的规矩。因为不是这样,就不易得势。你看鸟雀将要起飞,必定把两翅先收合一下,然后张开飞起;打拳的人,预备出拳伸臂时,必先将拳向后引至胁旁,然后向前伸去,不然,就用不出力量来。欲左先右,欲下先上,一切点画行笔,皆须如此。横画与捺画,直画与撇画,是最相接近的,两笔上端落笔方法,捺与横,撇与直,大致相类,中段以下则各有所不同。捺画一落笔便须上行,经过全捺五分之一或二,又须折而下行平过,到了将近全捺末尾一段时,将笔轻按,用肘平掣,趯笔出锋,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一波三折”。撇画一落笔即须向左微曲,笔心平压,一直往左掠过,迅疾出锋,意欲劲而婉,所以行笔既要畅,又要涩,最忌迟滞拖沓和轻虚飘浮。其他点画,皆须按照侧,趯,策,啄等字底字义,体会着去行使笔毫。还得要多找寻些前代书家墨迹作榜样细看,不断地努力学习,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得到心手相应的乐处。

习字必先从摹拟入手,这是一定不移的开始办法,但是,我不主张用薄纸或油纸蒙着字帖描写,也不主张用九宫格纸写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摹拟的办法,只不过是为得使初学写字的人,对照字帖,有所依傍,不至于无从着手,但是,切不可忘记了发展个人创造性这一件顶重要的事情。若果一味只知道依傍着写,便会有碍于自运能力的自由发展;用九宫格纸写成了习惯,也会对着一张白纸发慌,写得不成章法。最好是,先将要开始临摹的帖,仔细地从一点一画多看几遍,然后再对着它下笔临写,起初只要注意每一笔一画的起讫,每笔都有其体会,都有了几分相像了,就可注意到它们的配搭。开始时期中,必然感到有些困难,不会容易得到帖的好处,但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心摹手追”的手脑并用时期,便能渐渐地和帖相接近了,再过了几时,便会把前代书家的笔势笔意和自己的脑和手的动作不知不觉地融合起来,即使离开了帖,独立写字,也会有几分类似处,因为已经能够活用它的笔势和笔意了,必须做到这样,才算是有些成绩。

(本文摘选自《学书有法》)

猜你喜欢

沈尹默习字笔头
王献之依缸习字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怎样用黄金格临摹楷体字
儿童习字应为国策
笔头和笔帽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
“练”而不“习”,事倍功半
虚心受“骂”的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