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其昌“转左侧右说”解读

2017-12-14王春乐

江苏教育 2017年69期
关键词:书论太极图结字

王春乐

【编者按】

了解书法史,研究书体、书风的演进,借鉴古人的学书经历,以及深入解读名家书论,都是我们立足传统学习书法的重要抓手。书法学习漫漫苦旅,如何传承古法精粹、如何解读经典碑帖、如何诠释书论精义,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学书之境界高下离不开悟道之深浅。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学书悟道”专栏,以期读者在与我们共同追本溯源、集古探微、博观约取过程中,有所沉潜,有所收获。惟愿山阴道上,携手同行耳。

董其昌“转左侧右说”解读

王春乐

晚明大书法家董其昌(1555-1636)在《画禅室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意思是说,我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但不能实际做到的一点,是结字的自然起立又自然倒卧,自然收敛又自然裹束。在这个问题上,王羲之父子也不能解决。王羲之的字势是左边翻转右边垂侧,由此造成看似不平正而能获得平衡的效果,这样做世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从这段话的口气来看,董其昌很苦恼,辛苦三十年悟得的东西说给别人,结果别人理解不了。那么他在这里究竟说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他在这里说的有三点,第一点,从传统美学上来讲,他其实就是强调字里面要有“曲折尽致”的审美趣味;第二点,他是说作为审美典范的王字结字体势上有“似奇反正”的感觉;第三点,他是在说王字在书写的时候是“转左侧右”的,并且这三点是三位一体的,彼此之间互相牵连。在这三点中“似奇反正”是问题的起点,“转左侧右”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指向是“曲折尽致”。

从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字确实是“似奇反正”的,有平中寓奇之趣,而造成其字“似奇反正”的原因在董其昌看来,就是王羲之写字的时候“转左侧右”,也就是说王羲之写字的时候,会改变字左边的体势来造险,这样一来字的右边也就随着左边的险而相应的发生变化,其体势会向右边侧一点,以达到整体平衡。这个道理很简单,不论是说给谁也都能明白,不至于世人都理解不了,所以我以为董其昌所说的“转左侧右”并不是单单在说字势,他还在说笔势。

《画禅室随笔》卷一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意思是说,结字最忌讳位置平等匀称,每一个字都要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我以为这个“精神相挽处”才是“转左侧右”的核心。董其昌说“有精神相挽处”,是在说收放相挽的地方,给人感觉有相挽的地方,实际上是无迹可寻的,是势相挽。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黄宾虹的太极图说,在太极图说中黄宾虹对势有一个十分独到的解说,他说笔法的核心全在太极图中,笔法之妙,妙就妙在一勒一勾之间(其中向右拉为勒,向左拽为勾)。一勒一勾是用笔时最基本的动作,是形成笔势的唯一两个动作,如此回环往复地勾勒需要有收有放,在一收一放之中便要有一个动态平衡,要达到动态平衡的关键就是要“有精神相挽处”,“有精神相挽处”最后的结果就是,造就了王羲之“转左侧右”的书写习惯。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看到,所谓“似奇反正”,其实就是在王羲之“转左侧右”书写习惯下所作的字的结字特点。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书论太极图结字
早春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隶书“接笔”论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隋唐五代书论
元朝书论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
八卦图
宋朝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