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
——以苏教版《牛郎织女》为例

2017-03-23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张菊燕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8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织女民间故事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 张菊燕

小学高段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
——以苏教版《牛郎织女》为例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 张菊燕

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耳熟能详。本文以《牛郎织女》为例,谈了小学高段的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高段 民间故事 教学策略

民间故事,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 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纵观苏教版教材,民间故事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普罗米修斯盗火》《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低、中、高三个学段均有所涉及。

这些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耳熟能详,老师们在教学时往往会心生疑惑,到底该以何为抓手,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我一直从教高年级,因而,想以《牛郎织女》为例,谈谈小学高段的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

纵观教材中的民间故事,课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要求:复述故事。确实,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小学生又天真烂漫,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生动曲折的情节趣味盎然,而想象和创编故事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领悟经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传统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民间故事时,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抓手,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同时,我们也知道,民间故事没有明确的原著,而是源于百姓的集体智慧,因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版本,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只要故事符合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在《牛郎织女》教学结尾部分,我出示了两个内容相似、但是表达不同的版本片段:内容都是老牛指点牛郎去寻找织女,可是有的版本说“你只要把她的衣服偷来,她就是你的妻子”,有的版本说“你只要藏在茶豆架下,我就能拉着你上天与她婚配”,继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只要情节符合它原来的框架,语言生动朴实,能体现自己丰富的想象。

这样一来,学生对民间故事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更有了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也算上得值得了。

可以说,民间故事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依故事框架想象设计情节,大胆续写创编,来讲述故事,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其独特的文本特点。这些故事流传了上千年,通俗易懂,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故事好听,还涉及到了一些价值观、生活观、爱情观,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读懂这些故事,甚至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都轻而易举,那如何让学生在熟悉的故事里,体会这些民间故事作为经典的魅力?我觉得还是要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阅读”上——让所学文本成为学生走进经典民间故事的一个“例子”,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读懂这类故事背后的价值,并激发他们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牛郎织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教学时,我利用了四个板块来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第一板块是“梳理人物关系,概括故事梗概,体会曲折情节”。在用两首与故事有关的古诗导入新课之后,我首先设置了一个复习环节,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此时的概括多半不能做到简洁,因而,我引导学生梳理了人物关系,并相机进行板书,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能用三言两简练地概括故事内容,既训练了概括能力,又体会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领会民间故事有着曲折的情节这一特点。

第二块板块是“走进故事情节,品析朴实语言,读懂美好追求”。首先,我是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故事语言的朴实。一段是课文中老牛对牛郎的指引,朴实简单,一段是对此“指引”的改写,语言华丽,文学味很浓。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第二段文字是不适合民间故事的,教师趁机总结:民间故事的语言都来自百姓,通俗易懂,朴实自然。此时,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已然聊熟于胸。

其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牛郎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设计了一段情景对话,让其他仙女来劝织女,通过一来一往的劝说和反驳,学生能够感受到织女对爱情的坚贞、对自由的向往。接下来,通过出示叶圣陶改写的《牛郎织女》中表达织女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喜爱的片断,引导学生体会到牛郎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是朴素简单的,这也表达了老百姓的幸福观。

课堂到此,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又一特点又有所了解了,即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板块是“进入故事高潮,读出鲜明形象,领略奇特想象”。首先我引导学生谈对“下嫁”一词的理解,由此引出,王母其实就是传统的等级观念的典型代表。继而,引导学生抓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感受王母的心狠手辣,不讲骨肉亲情,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了解民间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特点。接着,学生通过回顾故事中的想象情节,发现民间故事中处处有想象,这些想象体现了百姓的智慧,也是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

第四版块是“一文带读,探索文学奥秘,激发阅读兴趣”。课前先让学生对其余三个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做一定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些民间故事的相似之处,可以抓人物形象谈,可以抓故事表达的主题,也可以抓故事的结局谈,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又做了简单的梳理。这样,我们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即借《牛郎织女》这一课,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也算完成了。

民间故事作为教材中一种特殊体裁的存在,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文本为引子,在阅读中,挖掘出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让学生领略到民间故事的魅力,感受其丰富的内涵,激发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对学生来说,其实无非是个“例子”,教师通过教材这个媒介,通过教材中诸多文本这些“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认为:在学习文章表达特色方面,高年段重点要关注“篇章”,要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详略的处理,前后的衔接和呼应等。是呀,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单一地讲述故事已不能引起他们对民间故事的兴趣。这就意味着老师要用好这些教材中的“例子”,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民间故事的结构都是很完整的,以《牛郎织女》为例,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相爱—拆散—分离—团圆”。放眼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都有类似这样的结构模式,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样的模式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迹。

在教学《牛郎织女》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梳理人物形象,找到牛郎、织女、老牛、王母娘娘、喜鹊等这些故事当中的人物,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人物间的关系,让学生领悟运用人物及其关系来概括故事内容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课后阅读《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这类民间故事,甚至是一些其它故事类文本时,也会想到通过找故事主要人物,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出故事梗概。

第二,要引导学生找到串起文本的线索

《牛郎织女》按照一般故事的表达特点,开头用“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然后用“一天”“第二天”“从此”这样的时间线索串起故事,既展现出民间故事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又具有值得模仿的价值。

第三,要引导学生体会悬念在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牛郎织女》前半段故事中,提到老牛临终时提醒牛郎,万一以后遇到事情可以用上牛皮。而后面的故事中,果然有牛郎披上了老牛的皮,飞上天去追织女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悬念设置,使故事更加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第四,民间故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想象、对比、夸张、拟人等,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以“想象”为例,我在教学《牛郎织女》中,引导学生关注牛郎织女是借喜鹊搭桥来实现爱情的,但是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事情,是想象出来的,而不光是喜鹊的搭桥,包括前文老牛的帮助、巧遇织女等,故事中处处有离奇的想象,如此一来,学生明了想象是民间文化的基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民间故事,是我们教材中一种特殊的体裁,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织女民间故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渡鹊桥
吟织女图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