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情境的优化

2017-03-23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1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情境的优化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 朱玲玲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哪种文本的教学,语文课始终是姓“语”的。文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借这个例子,创设各种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朗读情境,通过朗读,学生去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鲜明可感的朗读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朗读 情境 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要以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去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书声琅琅是司空见惯的,可是,有一些朗读训练并非有实际效果,我们称这种朗读为“假性朗读”。以下举几个例子,加以剖析反思。

一、场景A:

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第二课时,小猪、小牛、小猴拿到麦子时各自表现一段。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三个小动物的话。

生:读得没什么感情。

师:哪个同学能读得比他好一些?

生:朗读,比较有感情。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有感情。

师:我们可以重读“开心”“看了又看”这些词语。

师:好,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样的“书声琅琅”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很常见,看似一片热闹,学生读得小脸通红,声音响亮。教师看似也是训练了朗读的,先后三次读,似乎有了明显的进步。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个朗读环节有效吗?

1.朗读只流于表面形式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没有评价。为了读而读,这个朗读训练,成了一个干巴巴的过渡环节。

2.朗读只关注少数学生

一个文本,一节语文课,我们要做的是关注全体,而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只安排了两个学生读,接着就齐读。试问,在齐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学生呢?教师就不得而知了。

3.朗读只重视技巧指导

语文课常常要做的就是“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朗读训练便成了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关键点。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关注小动物的高兴,或者说读出高兴的心情,直接点出要重读“开心”“看了又看”,学生读得面红耳赤,到底为什么要重读,怎么重读,却并没有理解,这样的朗读有效吗?

如何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呢?我们看下一个教学片断。

二、场景B:

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第二课时,小猪、小牛、小猴拿到麦子时各自表现一段。

师:我们四人小组来试试分角色读这段话。

生:一个小组展示读。

师:你们觉得他们扮演的小猪、小牛、小猴怎么样?

生:小猪最像,他胖胖的。其他两个动物不太像。

师:不仅要长得像哦,要读得传神,谁有读得传神的妙招?

生:我觉得除了声音,还要加上表情动作。

生:我觉得小猪“开心地喊道”这一句,声音要大一点,要喊出来。

生:读小猪的句子。

师:你真有一双火眼金睛,抓住了朗读就要扣住的关键词。学到这个办法,我们再找找,再读读。

生:我发现了:“太棒了!”这个词,也是要重点读的,小猪的开心就读出来了。

师:小组里负责读小猪句子的同学一起读吧。

师:同学们真厉害,现在我们再在小组里读一读。

生:自由表演朗读。

同样的朗读训练环节,两个老师却采取了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第二个片段虽然时间花得多,但是却取得了实效。在这个朗读训练环节,教师创设了多种朗读情境,优化了阅读。

1.朗读与感悟结合

这个片段的教学,老师关注学生对三个小动物动作表情的关注,采取先读再悟,边读边悟的形式,比如“喊道”“太棒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便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并不需要老师直接点拨。这样的自主朗读情境不是很好吗?既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2.朗读与指导结合

在学生说出一系列关键词语时,老师相机概括出这是“扣住关键词”的方法,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老师这样一说,学生能举一反三,找出其他句子中的关键词,而后再练习朗读,情感自然流露,这样的插入方法指导的朗读情境不是很好吗?既没有泛泛而谈概念,又让学生掌握了方法。

3.朗读要面向全体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全班同学都有了朗读的机会,无论是初读尝试,还是感悟后再读,始终是“大部队”在读,这样的朗读有要求,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指导,而且是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高,有评价,老师的一句“火眼金睛”无疑是对学生自主朗读的肯定,这样的面向全体的朗读情境不是很好吗?既没有流于形式的装腔作势,又让全体学生有了张嘴读的机会。

朗读是优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优化朗读情境,还语文课堂真正的“书声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