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7-03-23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评价

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中心小学 金 晶

本文以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题,将应试教学观念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浅析作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价值和意义。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及新课改的不断发展,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成为小学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及创新能力培养五个方面、小学美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艺术赏析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传统教学观念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浅析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导致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就其教学现状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教学观念的陈旧化和机械化——美术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绘画技能及要领的实质性讲授,在日常教学中仍然沿用陈旧而单一的的“灌输式”教学套路,相对忽视学生切实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忽视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开发与创设;忽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其二,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单纯着眼于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体育、美术、音乐及劳动课不够重视,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匮乏,无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对多媒体等创新形式的教学技术缺乏科学而全面地理解和认知;其三,忽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术教师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注重教学质量和效率,但对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却相对忽视,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教师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形式及手段的改进与完善。

二、探究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有效培养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美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水平、教学技能水平与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及效率息息相关。教师合理化转换和定位自身的心理角色,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及人格魅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幽默诙谐、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欢快的课堂学习氛围,美好的教学感受对学生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有着正向迁移的作用。

鉴于此,美术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坚持终身学习原则,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在课余时间尽多地阅览美学、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范畴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升华精神境界;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应“走下讲台”与学生成为谈心的朋友,了解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将美学意识巧妙地渗透于日常的对话与交谈中,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教学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悉心观察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谛。

(二)渗透直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魅力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小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判断相对感性和主观,对直观的新鲜事物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特征,积极实践直观教学模式,通过表象实物的呈现,促使学生形成抽象的创作意象,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巧妙过渡;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掌握事物外观特征的能力,以鲜明的视觉感为信息源,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

例如,在学习《小挂件》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套路,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精美的挂件、饰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发给学生;学生认真观察形态各异的挂件,对美术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尤其在艺术审美方面,有着独特的审美视角、差异化的审美感受,美术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观点及情感的表达,鼓励学生将“心中所想”大胆、新颖地以美术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许多领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捷。美术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为学生营造声、形、色集于一体的多维度教学环境。学生处于情景交融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中,可以更高效地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与沟通,以景促情,形成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美术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动物朋友》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有关“动物世界”的微课视频,学生津津乐道地赏析视频,捕捉狮子、老虎、大象、斑马、袋鼠、鲨鱼等动物的体态特征,将这些活灵活现的动物初步构建为艺术创作的意象;视频中鲜活明艳的色彩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教师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海底世界”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随后,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沟通和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彼此分享学习心得,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点拨学生的思路,将美学的理论知识恰到好处地渗透其中,促使学生将形象美、抽象美与理论层面的美学概念有机契合,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极富感染力和灵动性的美术作品。

(四)发挥教学评价作用,围绕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着激励、导向和调节的重要作用,是教学体制完善与革新的关键所在。围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关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的综合性。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应着眼于学生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技能、要领地掌握,还应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美术教学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确保反馈信息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客观性;第二,评价的主体性。美术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但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将切实的学习感受、心理感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情况有效反馈给教师,增强教师美术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便于教师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与改进;第三,评价的多元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评价与考核,应在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功能、评价形式方面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从而确保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切实提高。

众所周知,美术教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知识和信息。美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美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促使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表象事物——抽象意象——思想情感”审美素养的逐步提高,美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1】刘仁银.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6(02)

【2】周红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考试与评价,2016(02)

【3】张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

【4】杨丽媛.浅谈信息技术与特校美术教学的相互促进【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7(02)

猜你喜欢

中学生美术评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