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拿精批细改向学生作文痛下杀手

2017-03-23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7期
关键词:叶圣陶文章作文

莫拿精批细改向学生作文痛下杀手

河南省项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付海云

“精批细改”是教育教学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学生作文到底需不需要“精批细改”?得到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为:“精批细改”是语文教师份内的工作,是天职,关乎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敬业精神。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则有不同的认识,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则把“精批细改”视为是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的形式,是耗时费力,徒劳无益的无效劳动,是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双方之间各执一词。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且拿“细改”来说吧。教师常有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太不尊重教师的劳动了。我们改得辛辛苦苦,他们却只看个分数或等级就算完事,什么改错、提示、批语等,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把本子塞进书包了。”看来教师的“细改”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其劳动收效极其甚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难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否则,就会影响你的评优、评选、晋升,甚至是饭碗问题。文章细改了,结果怎么样呢?于是教师痛下“杀手”——不明白的地方就“删”,不具体的地方就“添”,不妥当的地方就“改”,不正确的地方就“圈”。一篇篇充盈着稚嫩童心、童趣、童真的原生态“童话”被改的“遍体鳞伤”“面目全非”。这样的改换取的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样的细改起码有两种结果:对教师来说是得不偿失。“得”,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认可。“失”,教师整天泡在学生的作文本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总是看不到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无谓地消耗生命,挤不出时间自修、思考、娱乐、休息,以致自己身心疲惫。对学生来讲,可以说带给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伤害。教师理直气壮地在成人的语言体制下,对幼功、稚气,甚至和正常语言不合拍的童话挥笔动刀、大加削砍,用“精批细改”维持所谓“文从字顺” 的“语言秩序”,把一篇篇文章改的体无完肤。对儿童来说,却是对其本真言语和自信的摧残!以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修改作文是不是一定要教师在“细”字上做文章呢?我们不妨看看叶圣陶先生怎样说:“我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都有教师修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的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部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设想,如今在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实在难以实现的。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算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理解你的用意,岂不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是不是照旧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又说:“学校领导迷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打破精批细改不容易……于是老师只好永远做这劳而少功甚至是劳而无功的事了。老师辛苦了,学生吃亏了。”叶老的话明确地告诉我们:“细改”是一种不足以提倡的、挤占教师大量时间的,教师辛苦,学生吃亏的做法。

然而,好文章离不开修改。人们常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又说“三分文章七分改”。看来,文章的修改是我们习作教学中不容回避的话题。那么文章到底应该由谁改?怎样改?这是我们教学工作中至少要弄清这两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在谈文章修改的问题时曾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意思是提醒我们: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应该把作文的修改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改”中学会修改,真正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小学生初习作文,语言经验贫乏,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对自己的文章做大刀阔斧的修改,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匡扶。就像学步一样,开始总是要借着成人的搀扶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而后逐步学会独立行走。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案例引导—示范修改

学生即便明确了修改的范围、方法,但是遇到具体文章时仍会有“生猛子捉螃蟹”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修改的过程中,要拿具体的文章做“样子”,条清缕析地示范,把修改的技巧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心中有了可仿可模的例子,他们自然就会“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去描,并逐步掌握、领悟文章的修改技能。

2.修错补漏——自修自改

学生头脑中有了怎样修改文章的印象,就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修改。《大纲》明确指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他们初稿的文章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存在毛病的地方,怎样去发现呢?做完文章念一遍是个好办法。(叶圣陶语)它不但可以发现通篇是否上口和一些疏忽的地方,也可以发现不通、不连贯的句子,发现别、错、多、漏的字等。写完后要多念几遍,要念出声,发现有错误或不满意的地方就改,直到“文从字顺”,具体明白为止。就像作家老舍修改文章那样,口里总是念念有词,发现拗口的地方就改,就连吗、呢、啊、呀等语气词也不放过。直到顺口了,才满意。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修改训练,天长日久,修改文章的本领自然纯熟。

3.相互交流——小组互改

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局限于自己的语言经验,总是不易发现有些隐藏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换修改,很好地弥补了自修自改中的不足。《语文新课程课标》在“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魏书生老师早年曾指出:“我不赞成教师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主张让学生在读议小组里自己相互批改。学生们相互批改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相互学习、探讨的过程。教师在他们相互批改的过程中轮换抽查,并结合学生的文章进行语法教学,有时则面谈指导。”由此看来,互评互改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相机因势利导的过程。

4.因材施教——个别面批

一个班级内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问题。个别面批能使教师对不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从而使全体同学的习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细改”是学生自己的事,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不要再掺和其中凑热闹,把自己从“细改”的炼狱中解放出来,就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十年没有备过一节课,没改过一篇作文。挤出时间,“博览群书,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

猜你喜欢

叶圣陶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