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预设与生成,建构“放牧式”语文课堂
2017-03-23
平衡预设与生成,建构“放牧式”语文课堂
江苏省高邮市天山小学 江 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然而这种“放牧式”的语文课堂绝非放任学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引导和启发。文章从弹性预设,创设生成条件;调控生成,升华预设效果;学会反思,发展教学智慧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平衡预设与生成,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预设与生成 平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相互平衡的课堂。正如学者叶澜提出的那样,在教学中要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哟在教案中预先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想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就必须精心设计预设教案,用有弹性的预设给教学留下一定空间,并在课堂生成时进行适当调控,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一、弹性预设,创设生成条件
教师在进行预设的时候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置有弹性的预设,这样的预设才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条件。
(一)板块移动化,以学定教
部分小学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的时候较为死板,总是设定字词认读、文章解读、扩展提升等若干环节,然而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各个教学环节未必会按照教师的设定来完成。教师可以设置可以移动的教学板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授的文本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板块进行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在学习《长江之歌》的时候,预设中先安排介绍长江的相关信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后安排学生进行诗歌诵读,并组织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某些诗句,体会诗歌中渗透的情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之中,学生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纠正,然而如果将过多的时间放在朗读指导方面,则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在这种时候可以灵活安排各个学习板块,将诗歌诵读和诗歌解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品味诗歌内涵。如:“大家思考一下在诵读‘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要将其中的哪些词加重语气?从这句诗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吗?诗歌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表现了作者对长江的情感?”这样的提问不仅指导了学生诵读,更将品味诗歌内容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安排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板块,这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二)问题开放化,留足空间
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不妨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自主发挥,这充分利用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解决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所提升,他们也能从中学到更多的学习技巧。
围绕《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文章中的少年和吴王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从他的故事里总结出怎样的哲理?”这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它需要学生在整体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作答。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让他们层层递进地分析问题,并尝试解答。例如有学生提出:“少年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而吴王是一个固执的人。”这个回答不够完善,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吴王虽然很固执,但是最后还是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你认为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表示:“这说明吴王虽然固执,但是也有知错能改的一面。”对于第二个问题,有学生回答:“螳螂、蝉和黄雀都自以为聪明,没有估计到身后的隐患。”教师启发:“能否说说螳螂、蝉和黄雀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有所感悟:“这个故事不只是针对黄雀等,而是告诫所有的人,不要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忘记了身后的隐患。”
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往往会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判断型问题,学生只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是”或“否”就可以,殊不知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不利影响。教师要提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用这些既复杂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材料多样化,课外拓展
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涉及课外扩展内容,心理学家提出多变的刺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些多样化的扩展材料也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他们一定的感官刺激。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安塞腰鼓》中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体会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现教学材料,并促使学生在课外扩展中多读多看。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黄土高坡》《信天游》等歌曲,让学生先体会一下西北地区彪悍豪放的民风。随后再展示幻灯片,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豪壮,感受它给自己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通过展示音频、视频资料的方式不仅使得材料展现的形式多样化,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课外扩展,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精彩的民间传统文艺形式,其中有很多还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尝试在网络、书报中收集一下,找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
教师在展示这些扩展材料的时候,也要注意展示方式的多样化,除了展示文字材料以外,还可以安排图片材料,或利用电脑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注意的精心预设能让课堂生成的效果更好。
二、调控生成,升华预设效果
要提高教学效率,不光要注重预设,也要关心对课堂生成的调控,只有灵活地驾驭整个教学环节,才能提高预设的效果。
(一)学会倾听,丰富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给学生更多表达机会,同时仔细倾听学生的表达,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变成有用的学习资源。
学习《牛郎织女》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交流,了解一下牛郎、织女等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则从旁倾听,并将学生的对话转化成有用的学习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如有学生提出:“牛郎的特点就是心地善良,就算只是一头牛,他也与之很亲密,这侧面烘托了牛郎的性格。”此时有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牛郎是很善良,但是哥哥嫂嫂如此对待他,他却毫无怨言,这是不是有点傻呢?”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争论转变为有用的学习资源,提出:“牛郎对待哥哥嫂嫂的态度真的是傻吗?如果是这样的话,织女又为何会喜欢一个傻子呢?”这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讨论后提出:“这并非真的傻,而是老实、质朴,说明牛郎不愿意和哥哥嫂嫂计较,正因为如此,织女才会看上牛郎,她不嫌弃牛郎的身份低微,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织女的善良。”
教师要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挖掘闪光点,并针对这些内容调整预设,让教学资料更加丰富。
(二)顺学而导,激发学习活力
时间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顺势而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当学生留有困惑的时候,可以适当等待,给学生探究的瞬间;当学生想要交流的时候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发表见解。
在学习《三打白骨精》这一课的时候,原本的教学预设是让学生先观看和文本故事有关的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自己知道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个时候教师顺学而导,转而让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知道的“三打白骨精”故事,看看谁说得最为详细。然后再顺势导入课堂的教学之中:“大家说得都很好,是否想要看看课本中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呢?刚刚有同学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过于简单,只是说孙悟空打了三次才将白骨精打死,但是具体过程呢?故事里的人物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等都具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大家就来阅读一下课文,并说说课文是如何分别讲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这三次都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个问题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且能激发学生的对比和探索激情,促使他们积极投入阅读之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这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将错就错,引导深度探究
小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有限,他们的思考能力也有限,所以在阅读文本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引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诵读《金蝉脱壳》的时候,学生将题目中的两个字都读错,将翘舌音的“蝉”念成了“蚕”,将读音为“qiao”的“壳”念成了“ke”。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纠正一下了事,而是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进行词义辨析。教师首先让学生将“蝉”和“蚕”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形貌等方面的不同,并总结“脱壳的是蝉,结茧的是蚕”。另外还扩展阅读,给学生介绍了和“蝉”“蚕”有关的古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是清高的代表;“春蚕到死丝方尽”,“蚕”是至死不渝的代表。在学习“壳”的时候让学生尝试总结“壳”有多少种不同的读音,并分别组词。在查询词典后学生了解“壳”的意思是坚硬的外皮,在口语中使用的时候一般读“ke”,但是在“地壳”“金蝉脱壳”等书面词中则要读“qiao”。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非能够预料到所有的课堂细节,而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变动。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错误也是教学财富,利用这些错误能改善教学。
三、学会反思,发展教学智慧
在平衡预设和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反思,分析课堂生成的种种情况,找到改进的方法,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以《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为例子,在安排预设的时候设置了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先介绍和郑和有关的背景资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郑和的经历有一定了解,所以在预设中安排的多媒体视频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在经过教学反思之后,教师对预设环节进行了修改,给学生播放视频资料,简单介绍了西方殖民时代的航海,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掠夺性,而后引发学生思考:“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但是他远航的目的却和刚刚视频中看到的西方殖民者完全不一样,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想不想了解他的信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经过修改后的教学环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情况,教师要找到其中有规律的地方,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相应修改,只有才能更好地处理复杂多样的教学问题,达到预设和生成相互平衡的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然而这种“放牧式”的语文课堂绝非放任学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引导和启发。要不断完善教学预设,关注课堂生成的每一个瞬间,追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和谐平衡。
【1】陈阅平.新课程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鲁东大学,2016
【2】高惠珍.有效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语文教学对话预设与生成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J】.学周刊,2016(03)
【3】李欢.预设与生成共融:语文课堂追问教学的有效策略——例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2)
【4】徐秋菊.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