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2017-03-23杨思基孙婷婷
杨思基,孙婷婷
(1.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坚持用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杨思基1,孙婷婷2
(1.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资本逻辑”;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民能否正确认识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世界上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历史观问题。针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一些具有蛊惑性的反动思潮,要及时从理论上予以批驳和反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坚决反对一切试图分裂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指明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立场和科学性分析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物史观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历史研究囿于单纯的“个人意志”和“历史意识”之局限,以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状况为基础,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影响,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对立统一”[1]。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2]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状况,首先应当研究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因为人只有首先满足了吃、喝、住、穿等需要,才能进而满足下一步的发展需求,而正是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即人类历史才得以谱写。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整个人类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结论,人类历史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此外,唯物史观并不是一些片面的历史学家所说的“机械决定论”,在强调客观物质生产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因素的同时,也强调历史活动中人的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即人的主观意志、情感、思想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某些关键性的历史人物甚至在某些时刻能够决定历史事件结局。但不管历史人物的影响力有多大,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并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被无产阶级所接受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摒弃唯心主义宣扬的英雄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群众的立场出发来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以往的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总是试图抹煞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代之以为其服务的英雄史观。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唯物史观立足于社会整体来探究历史创造者的问题,拒绝简单堆砌个人个体的历史作用,而是将具体历史进程视为许多人们按不同愿望和方向进行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之结果,并以此来证明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唯物史观坚持使用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既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对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同时也在阶级社会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一般来自其阶级的局限性,借助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能够将特定的历史人物同其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从阶级整体的高度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战胜一切剥削阶级狭隘的历史观而为广大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所掌握和拥护,就在于其自身的科学性以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客观真理性认识,而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结果,是应当被继承和发扬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唯物史观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指出,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物质形态”[2]。历史归根到底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而决定人民群众活动的最终决定因素不是他们受某些权威影响的思想动机和所谓“历史意识”,而是他们的物质生存基础、生存发展需要及利益需要,也就是他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历史地形成、发展演变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存在。唯物史观坚持从社会生产状况出发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打破了以往唯心史观只考察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的局限;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总结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凸显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创造者作用。
第二,唯物史观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唯物史观排斥形而上学那种孤立、静止、片面、脱离客观实际与感性经验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由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而建构的历史,要立足具体历史的实践,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唯物史观是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通过研究现实社会的总的历史运动和历史过程来取得我们关于历史的一般性、规律性认识,而且这种历史认识或历史观本身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唯物史观在分析历史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外,它还坚持辩证地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既看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关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动的反作用,通过全面认识总结历史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认识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才得出它关于历史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并确立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
第三,唯物史观是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而非少数人主观意志的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了不同阶级的划分,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都是受其阶级属性影响的利益表达。根据这一观点,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分支的历史学科同样不能避免其研究者阶级性的影响,要做到尽可能的客观、公正,就必须保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表达真正体现和反映人民利益与需要的心声和思想。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和探索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终目的就是指引人民群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认识,以群众的实践和需要为基础和导向,始终秉持最符合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意志和态度,坚持一切认识和理论从群众实践中来又回到群众实践中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思想,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来武装群众,使反映和体现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的思想理论变成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唯物史观的根本思想宗旨和最为根本的历史研究方法。
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唯物史观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或历史认识方法。只有真正掌握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为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奠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才能在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侵袭中坚定自己的立场,使历史学科的发展始终保持在科学的前进轨道上,为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服务。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表现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平坦直线式发展的。我们国家在进入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外来与内生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纷繁迭起,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同时也呈现思想多元纷争、杂乱无章、繁多芜杂的思想混乱局面。这些社会思潮有些确实体现了对自由平等文明进步社会的不懈追求,代表了人类思想文化前进的趋势,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但其中也确有一些思潮借着自由探讨的名义,拒绝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切合实际、系统科学的研究认证,毫无顾忌地宣扬一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的世界在经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历史低潮之后,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反华势力用于“和平演变”的强有力手段。尤其是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巨大变革时期,我们更要谨防历史虚无主义趁改革发展之际扭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使中国脱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转向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意图。因此,本文特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如下解析和批判。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根本目标
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而大肆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近年来颇具影响的一种极端错误的社会思潮。我们仔细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者所持的阶级立场就会发现,历史虚无主义者尽管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但他们明显地是以极端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和现实。他们以抽象人性论、抽象人道主义和唯心史观这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思想指导,以颠覆、否定革命历史及其成果——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根本政治目标,矛头始终是指向四项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结论;他们以“天不变,道也不变”“丛林法则”“天赋观念”和“天赋人权”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论证与鼓吹一成不变的抽象人性论和抽象人道主义,否定因客观历史条件变化所导致的社会变革,否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及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否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宣扬“人性自私天经地义”“人间正道私有制,私有制市场经济神圣万能”“利益驱动、资本创新、自由主义精神和自由市场机制将保证资本主义历史永恒”这类适合资产阶级利益需要的意识形态,并且把它们当作所谓“普世价值观”来推行,这完全就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主观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地进行历史的虚无和肯定选择,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唯心主义历史叙述方式。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否定
根据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中华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烙上落后腐朽的标签,是注定要走向没落、只有投靠西方世界才能获得拯救的“黄色文明”。历史虚无主义者选择性地忽视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令人惊叹的文明成果,只抓住其中落后的部分大肆宣扬,使人民丧失文化自信。此外,历史虚无主义刻意淡化民族意识,消解中华文明中代代相传的家国观念,其目的就是为了从意识形态层面瓦解中华民族存在的合理性,使人民放弃自己应有的文化归属,再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名义使中国完全进入西式西化的语境中去,以达到配合西方反华势力从文化上消解中国历史的目的。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过程的否定
近代以来,整个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状态,中国人民不仅遭受多重残酷剥削压榨,而且面临国家民族灭亡的巨大危险,这样才迫使中国人民奋起进行社会革命变革,而在进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无疑也付出了世所罕见的巨大代价,这样才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完全站在与人民为敌的立场一开始就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性,以“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告别革命”为口号,控诉革命的血腥和破坏性,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所有现代化都只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还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应当进行保守改良而不是革命,应当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和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竭力美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政党、领袖和革命的群众运动边缘化,甚至加以丑化,而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则加以颂扬,把他们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3]。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虚无主义则认为是完全搞错了方向,阻碍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完全无视三大改造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只将其视为选错了道路的后果。对于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又试图用前后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别来进行相互否定与颠覆,干扰人们对社会主义中国历史的整体理解思路,将它们割裂分割为互相对立的部分加以批驳,其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否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和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的甚至把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污蔑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不人道的一幕。
(四)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污蔑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是思想专制,是以被西方抛弃的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空想来控制人们头脑,否定人们的思想自由,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则是以这种极权专制的思想来推行党的一党专制独裁。由此,历史虚无主义者仅从个人的主观判断来解释历史,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举措解释成沿着错误的道路做出的错误决定,他们刻意歪曲党史,丑化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袖人物的形象,将历史上发生的失误一概归结为党和党的领导人的失误,完全忽视历史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解读大多带有极大偏见,不仅不能算作历史研究的新发现,而且会形成大众对历史的误解,归根到底,他们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共产党领导下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道路,而主张在中国全面推行、实践西方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显然是以其非科学的研究范式肆意颠倒与歪曲历史,不仅违背了其所声称的“理性思考”初衷,还扰乱了我们以人民群众实践为基础的实事求是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正常的学术研究秩序,破坏了良好的学术争鸣环境,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不良影响,它以学术开放之名行混乱学界之实,实际是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革命变革背道而驰拉历史倒车,试图把中国重新拉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那里去,以实现和维持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利益需要和统治。
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理论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经展开了诸多批判,尤其是对被历史虚无主义刻意抹黑的中国近代历史进行了澄清和纠正。然而,历史虚无主义除了对革命史实的刻意歪曲和抹黑,更严重的是其所宣扬的非科学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研究方法会影响和扭曲人们分析评价历史的标准,干扰与误导人们学习借鉴历史经验的方法,动摇和颠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立场、彻底的唯物主义进步历史观、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目标。因此,必须从学理上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理论根源和弊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更加深入彻底的批判,以澄清理论是非,端正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第一,要注意历史虚无主义带有的严重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时,应当从事件发生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客观历史条件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厘清事件之间的联系,辩证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更多从个人主观意志或所谓抽象理性和“历史意识”出发,忽视事物发生的客观基础与历史条件,根据个人的意见重新解构与建构历史,得出所谓的新发现。其实,意识作为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并不能孤立存在,它“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2]。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的原则,在遵循客观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历史虚无主义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只以个人意愿或人的“先入之见”为评价标准和出发点,选择性地忽视客观物质条件和历史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唯心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历史研究领域发挥作用的表现。马克思曾评价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2]。如果说一切从“绝对观念”“人的自我意识”出发的黑格尔主义和一切从抽象的感性直观的人出发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其产生前必然经过的阶段的话,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并不断赋予其科学内涵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摒弃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宣传唯心史观的思想,这就是开历史倒车,是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
20世纪9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受这股思潮的影响,在历史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对历史进行自由“解构”“重构”,于是历史虚无主义趁着这股思潮的兴起,重新给自己披上学术研究的外衣,鼓吹在历史研究领域树立绝对“客观”“中立”的“无立场”态度,要求人们理性思考历史。从表面上看,历史虚无主义理念貌似客观公允,然而根据其实际做法来看,它恰恰是违背了其所宣扬的口号,是体现剥削阶级利益诉求、价值诉求的思想观念和所谓“公理”与“理性”,在抽象掉其阶级性和历史性条件与基础的前提下而把它们绝对神圣化,把它们当作千古不变的绝对真理与永恒普遍的铁律,当作不证自明的理论前提和“天理公义”,从而作为“先入之见的自我意识”和“历史意识”,作为人们解构与重构历史的所谓“普遍的主观意愿、意志和历史意识”,这样来解构重构历史,势必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恶性历史循环历史观,进而在此基础上否定一切社会革命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和进步性。
鉴于我们所处的社会仍然存在阶级差别,阶级分化在“市场经济改革”后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问题,而这种阶级分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那就是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阶级分化和多元分化,任何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它们都不可能脱离其阶级性做到所谓绝对的“客观”“中立”,而必然要反映其一定的阶级性和价值性,要反映各特定阶级的阶级立场和利益诉求与价值诉求。历史研究要做到客观、公正,首先必须保证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群众史观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广泛搜集史料,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事实一再证明,历史研究愈是切合历史实际、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它就愈是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有利于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和推进。但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恰不是用“绝对客观”和“绝对中立”的态度进行历史研究,而是站在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打倒推翻的剥削阶级资产阶级立场肆意歪曲和攻击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革命历史,歪曲和污蔑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丑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民英雄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崇高形象,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以及人民革命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然必要性,处处以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及其历史观念为标准来衡量历史事件和过程,凡是适合他们利益需要口味的就无原则地加以肯定与美化,而凡是不适合他们利益需要与口味的就大加讨伐和否定,这就足以证明他们是以主观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来对待历史的。
历史虚无主义推崇的以人的“理性”来重新反思历史的理念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整理直接经验并进行升华而得出的结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因此,理性并不能脱离直接经验或实践而成为认识的唯一来源,它所反映的不过是人类认识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的成果。理性若是脱离了实践就不能称之为理性,因为这会使人的认识变成单纯思维的活动与单纯抽象思维的所谓“绝对理性”,这就又回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圈子中去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绝口不提“理性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不提实践对理性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对历史上已经伴随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有局限性的不同理性及其演变不做具体分析,一味放大人类理性的作用,他们这样做只是想让解释历史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自己的那一套理论奠定所谓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恰恰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性应当是人类认识能力进步的代名词,而不是单方面夸大自己意见的幌子,历史虚无主义以理性为名颠覆历史是需要我们坚决抵制的。
历史虚无主义所表现出来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倾向表明其实质上是与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唯心史观。形而上学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主要体现在:它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人的“自我意识”或精神发展的历史,这便在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且也从“个人自我意识”与“永恒理性”“天道天理”出发,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切实际地片面夸大某一历史因素的作用,否认历史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与不断进步的革命过程,从而得出“天不变道也不变”“人性天理不变、人类社会制度与历史也只有循环往复不变”的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历史逻辑。另外,历史虚无主义除了基本保留形而上学唯心史观的这些缺陷之外,它还表现出明显地为少数剥削阶级、统治阶级服务,恶意贬损人民群众作用的鲜明特征,它的流行和泛滥必然是对正常健康历史研究、学术研究秩序的严重干扰和破坏。
第二,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资本逻辑”。历史虚无主义除了在哲学上表现出其突出的形而上学唯心史观特征,还突出表现出它是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这一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和特征。从其经济根源和存在基础来分析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显然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资本逻辑[4]。因为只有在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或资本逻辑这一经济规律历史规律存在与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下,占有资本并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才是人们竞相追逐尤其是资本家追逐的对象,而其他一切都不过是手段和过程,这样才会有怀疑与否定其他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与流行的客观历史条件。
所谓“资本逻辑”,其实就是将追逐利润的资本视为社会的主宰力量和一切社会活动追逐对象,并使之成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这种反映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历史规律而成立的一种意识形态和逻辑,它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绝对规律或历史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及其意识形态逻辑之反映。在“资本逻辑”的指引下,资本主宰了人世间的一切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再没有其他任何关系。“资本逻辑”将资本家不择手段追求利益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坚决反对一切试图打破这种局面的反抗力量,谁反对“资本逻辑”谁就会被整个资产阶级强烈报复,为此资产阶级甚至还发明出一系列理论说教来迷惑人们,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一种。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推崇改良。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正名,还提出了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两种研究范式,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以此来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斗争。其实,革命和现代化并不是一对相互冲突的范畴,“革命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3]。现代化作为一个现代工业化、自动化“集大成”的过程,它体现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在工业化和自动化基础上发生整体提升转变的现象和历史过程。它的出现必须是在工业化、自动化的技术革命和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上才有可能,而且要有一系列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和重构,这样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提升或大幅度变革才有可能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和世界历史过程的开端,就是从欧洲主要国家在技术革命条件下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的工业化以及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社会革命变革开始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现代化与革命化变革历史过程完全割裂对立的历史进程。但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开启了世界历史进程,把多数发展落后国家作为新开辟市场和殖民地来抢占和掳掠的时候,这些落后国家就难以再完全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来实现自己国家的现代化了。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封建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束缚使它难以形成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劳动者被长期束缚于封建地主或自家的土地,又受到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剥削的禁锢与剥削阶级强大思想文化束缚,缺乏社会财富高速积累并进行大规模经济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机会和条件。而在中国进入近代之后,更是连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迫,社会发展希望渺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问题,又何来现代化发展之说呢?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早已说明,只有通过革命打破原有封建僵化的制度,建立属于人民的新政权,破除人民群众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才能解放劳动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独立和富强。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强有力的人民政府,现代化在中国根本难以发生与实现。
历史虚无主义所推崇的“现代化史观”其实就是资本逻辑在历史研究领域发挥作用的结果,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历史学家蒋廷黻所作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蒋廷黻这样写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失败,毫无例外”[5]。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许多学者深受西方观念影响并将向西方学习作为救亡图存的唯一选择,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却忽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社会历史,并不是靠照搬西方经验求得发展的。而所谓的西方经验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矛盾时常让社会陷入危机之中,这些弊端也许之前的学者们还未深刻感受到,但经过之后的历史实践,人们已经得出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结论。历史虚无主义者用现代化来否定民主革命道路,说到底还是在为被人民否定了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道路寻找复辟的机会,是资本逻辑试图重回人们视野的表现。丑化革命史,夸大革命的破坏性,忽视革命带来的历史新局面都是为了体现“现代化史观”的说服力。其实,所谓的“革命史观”也只是历史虚无主义强加给我们的历史观,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人民大众心目中,革命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属于唯物史观,它们并不是唯物史观之外的什么历史观,只有唯物史观才是人民唯一认同的科学历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虽然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2],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2],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视社会的改良和改革,而是认为只有人民大众的社会革命才能促发和引领社会的改良和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而发生和发展,并且认为社会革命必须是在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下才会爆发,而不是由少数人的意志所能决定的。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旧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尝试过无数救亡图存的方法,封建士大夫和资产阶级也发起推动过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但它们由于脱离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领导和人民大众的参与都未成功,这样迫使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且正是革命才使中国真正独立自强起来。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个人主义膨胀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专注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但它评价人物的方法并不是阶级分析法,而是试图“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以所谓客观主义的姿态掩盖其资产阶级的立场”[2]。比如,仅通过查阅经过加工编造的“蒋介石日记”就盲目要求推翻之前的历史结论,重新定义其身份,而在看到一些野史中充满“人性化”意味的描写后,李鸿章、袁世凯、汪精卫等人也可以摇身一变示人以“悲天悯人”的形象,在研究历史时又只将视角放在个人得失问题上,将政党和利益集团历史的成败完全归结为领导人个人因素,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这说明历史虚无主义只重视抽象的个人人格和人性、忽视现实的社会影响因素,它完全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渐膨胀的结果。这是由于对外开放后不少人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成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俘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观。个人主义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就体现在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一些思潮脱离整体社会背景、摒弃民族国家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来分析历史,将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利益得失放大化,将历史描述成少数人的历史,于是这便大大地弱化了正视客观历史真实面貌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
马克思曾这样描述人的本质: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个人只有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与整个社会产生联系才能使其价值得到发挥,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的人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也不能成就其人的本质。因此,放大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忽视其他相互关系作用的做法并不科学。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放大个人的价值,鼓吹追求单个人的自由和民主理念,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去国家化”和“去集体化”的思想,是有意识在消解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意识,从而在意识形态上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除此之外,历史虚无主义所宣扬的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个人的历史,个人的发展并不代表历史的发展,只有全人类共同进步才能将历史推向前进。资本主义由于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过度强调私有化而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悬殊。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者们由于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将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同时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共同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目标,这才打破了私有制阶级社会个人主义的狭隘眼界及其阶级局限,从而为正确反映并客观如实地认识和描述人类社会历史奠定了基础和主观认识条件。
四、结语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有着一系列极恶劣的破坏作用,如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从意识形态领域消解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历史前提,毁弃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基础和合法性,颠覆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和重大任务。我们不仅要以客观历史事实来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还要从哲学世界观与历史观理论的层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理论武器来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从而使我们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改革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周晓东,卫静春.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实事求是,2013(4):5-1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吴照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87-90.
[5]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Adherencetohistoricalmaterialismtocriticizehistoricalnihilism
YANG Si-ji1, SUN Ting-ting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Jiangsu,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issue of historical view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that influences peopl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olog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basic viewpoint and methodology that guides the proletariat to recognize history and explore the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only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At present, we attempt to shake the scientific posi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name of academic research for historical nihilism. The attempts of subversion and rewriting of people creating history must be thoroughly exposed. Only by us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criticize historical nihilism, can we thoroughly expose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its hypocrisy, misleading and strong political appeal,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though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norm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al history. Historical nihilism negat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ame of “reconsidering history” and “reinterpreting history”, negates the history of all the revolutions since modern times, especially Chines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negates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oughts 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have the serious tendencies of subjectivism, idealism and metaphysics. It preaches that capitalism dominates everything——everything should serve and obey the “capital logic” produced by the capitalist surplus value. Historical nihilism, negating revolution, highly praising reform and advocating abstract human nature and extreme individualism, is a genuine ide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opposes China’s socialist road.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ide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historical nihilism; “capital logic”; socialist road
2017-04-23
杨思基(1958-),男,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B03
A
1671-6248(2017)04-0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