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2017-03-23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1期
关键词:主问题切入点课文

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河北省孟村回民中学 曹冬叶

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主问题”的设计,并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如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设计主问题,从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计主问题等。只有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才能把“主问题”设计得精巧,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教学 主问题设计 切入点 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采用以“问”促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有效阅读,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阅读教学课上教师过多、无效的“问”和学生过浅、无效的“答”使阅读课显得平淡无味,本来师与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对话”,却变成了师生低效的问答课,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被“问”支离破碎,违背了阅读欣赏的初衷。为此,笔者呼吁应重视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并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一、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打开文章内容的窗户。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编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精品之作,其文章的标题都是作者别具匠心精心设计用来点明主题,交待写作对象,揭示论点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文章的“题眼”来设计,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的捕捉到文章的主题。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从题目就可以一眼看出来文章的主要事件,因此,教学时,要抓住文章的“题眼:主人公荆轲——行刺——秦王”来设计文章阅读的主问题:荆轲为什么行刺秦王?怎样行刺?结果如何?阅读前明确这三个问题,去着手思考,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就出来了。阅读后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完成了以下两个阅读目标:一是学生在主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梳理出故事梗概;二是在阅读中就轻松的感受到荆轲“深沉、刚毅、机智勇敢” 的性格。

二、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会在文章的关键处有过渡性的语句(过渡句)或是对文章进行概括的总结(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提挈全文,或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句或关键词来设计文章的主问题,会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层次,很容易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例如,学习《故都的秋》课文时,设计主问题:郁达夫是一个南方人,但他却深情地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为什么?通过阅读掌握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

三、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很多课文的结构脉络异常清晰,教学这类课文时,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来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较快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这篇文章时,抓住作者探寻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写作线索,理清作者思路,进而体会作者的感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从这句话入手讨论三个“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而后设计主问题: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笑的?他笑什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研读来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设计主问题

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或抒发爱国情怀,或高扬美好品格,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或揭示社会问题……这种深厚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文章的深层,需要老师深入挖掘主题精髓设计主问题,再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例如,作者鲁迅在短篇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中,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悲惨命运的人物刻画,揭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揭示了国人的冷漠麻木、昏沉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写作主题深刻,发人深省。教学时从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入手来设计主问题设计:作品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描写了孔乙己怎样的人物特点,这样写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寓意?请结合作品内容具体的说说。

五、从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计主问题

教材中精选的小说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复杂,叙事故事情节复杂多变,教学时从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计主问题往往更能清晰的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例如,教学《我与地坛》这篇时,根据文章内容的发展变化设计问题“为什么死亡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因为学生一般都认为死亡是灰色沉重让人痛哭的日子,怎么还会是“节日”?怎么还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在史铁生身上感悟珍爱生命,坦然面对生死和困难的境界。启发同学讨论思考,中国文学史上把死亡看得如同节日一般的人物有:“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庄子”,“刑场上的婚礼——陈铁军、周文雍”等,他们把死亡看得人生顺乎自然。也有世界文坛直面直面人生的屈原、三毛、老舍等等。从而引导讨论:你赞成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解决了这个疑问,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教材部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从自选的角度或发现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

总之,只有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才能把“主问题”设计的精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也才能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教学艺术效果。“主问题”设计的新颖创意,才能大大增强学生阅读的内动力,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奋力搅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

【1】邱志忠.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创设【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4)

【2】谢士雄.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设计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1(31)

【3】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03)

猜你喜欢

主问题切入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