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思求“破”,巧甄成“筏”
——浅思小说教学预设之“突破口”的选择与确定

2017-03-23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3期
关键词:突破口教者英雄

精思求“破”,巧甄成“筏”
——浅思小说教学预设之“突破口”的选择与确定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马 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深化,不再拘泥于文学与工具范围内的争端,“核心素养”成为了课堂改革的核心。这样的大背景更趋向要求新一代的人能自由、灵活地使用语言文字。因此,课堂改革愈加深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愈迫切,也就愈加要求一线教师能够精思求“破”,在课堂中渗透自身的教学理念,磨练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精思才能求“破”,巧“甄”才能成“筏”。小说的教学之预设也是如此。

寻找并确定突破口,有两个前提。它必须既能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出发,又必须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水平以内。突破口选得好,就能给予学生便于模仿且有效的方法,使得师生的认识点达成默契,继而能够在小说阅读方面,极大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它通常是要结合教者的智慧、学生的心向、文本的特点、达成的目标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一、“突破口”之惯常选择——题目

一般来说,文题就是主旨的浓缩版。以文题为“突破口”,就可以纲举目张,教学过程就会势如破竹,激发生生互动。

笔者最近教学了一篇短篇小说《英雄的舞蹈》。小说的内容是:20世纪20-30年代,一个古旧的小镇上,近乎偏执的主人公——张小赖每天“在茶馆里叫喊着古代英雄的事迹”,直到来自城市的新文化进入这个小镇,张小赖以一己之力反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入,在说书的过程中变得癫狂直至死亡。《英雄的舞蹈》这一单元的前言里说:“张小赖想拯救这个小镇,却连自己也拯救不了。”笔者查询了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风格、有关此文的所有评论资料,应该说“万事俱备”。但是,备课过程中,小说教学的“突破口”始终未能确定下来。因为这篇小说的教学板块有:“英雄”的涵义、张小赖的人物形象;张小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张小赖和新潮的世俗文化的两次冲突的意义;张小赖由正常——疯狂——死亡的背后的原因探究。庞杂的内容如何在一课时解决、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求?有经验的教者给笔者提出建议:从题目“英雄的舞蹈”入手。笔者考虑,如果以“英雄”入手,可以完成张小赖的人物形象、他死亡的原因探究和社会环境的分析;从“舞蹈”入手,完成张小赖与新潮的世俗文化的冲突的情节。由此,“英雄的舞蹈”的内涵、主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有了这样一个突破口,学生的心理在“英雄”和部分板块之间建立联系之后,就会对题目剩下的信息与未来的板块充满期待,欲望被牵引、问题望解决,因而生生讨论、师生互动成为了课堂最精彩的部分。

二、“突破口”之灵活选择——关键句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也是小说教学预设环节中屡试不爽的“突破”。

“关键句”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文眼句”,清代刘熙载在《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它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人物特征,或者明示、暗示作者的态度。虽“片言居要”却“连通体脉络”。

笔者仍然以《英雄的舞蹈》教学为例,备课时进行了第二种“突破口”的尝试:把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但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作为突破口。这句话承上一段:“‘死了’一个苍老、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句子的信息有两处:“故事”和“没有其他的意义”。再联系前文,茶馆里的那个声音是小镇上的一员。抓住了这一点,设计如下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复述情节。2.这个故事没有意义吗?“没有其他的意义”,对谁来说没有意义?对张小赖有意义吗?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首先谈及小镇的人们的特点,即社会环境的分析;接下来顺势对张小赖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在生成过程中,势必会谈及张小赖的“舞蹈”的情节,再借助学生的生成理解“舞蹈”意义、“舞蹈”结局、说书人“舞蹈”之“英雄般的悲壮感”、主题等。再比如,教《说书人》的时候,抓住“我被他迷住了,事实上我们都被迷住了”这一句。以此首先解决“他”是谁,完成人物形象分析;其次解决“为什么会被迷住”,完成说书人迷人的价值,真善美的启迪者、传统思想道德精神的传播者;学生会发现他的惨死结局和才华横溢构成的二律悖反,从而自己探究“荒凉”的态度及“荒凉”的内涵。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抓住“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小说节选主要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介绍贾府的社会环境,以这句最为集中、概括的句子作为“突破口”就能很快牵出“不同”之环境陈设、“不同”之人物、“不同”之事,学生很快形成了对贾府的环境的“不同”之印象。“突破口”确定文中哪一句,并不是固定的,这体现教者智慧,更考验教者能否想出相应的问题设计来与之匹配,让课堂成为“生成”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突破口的选择还有很多途径。比如表达方式,《祝福》中,祥林嫂三次眼睛的描写,从只是“顺着眼”到“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到最后“眼珠间或一轮”,这些细节描写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其命运的探究欲,从而完成对整篇小说教学诱导。还有一些关键词语,也可作为切入点,如《祝福》中出现的若干“然而”。与“然而”有关的内容,可以设计为“然而”与祥林嫂、“然而”与社会环境、“然而”与“我”等等。《说书人》里的“荒凉”、《英雄的舞蹈》中的“叫喊”、《最后的常春藤叶》里“喏”“呦”“唉”三个语气词,以及这三个语气词反映出来的人的个性、情绪。所有的突破口确定之后,都需要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无缝衔接教学环节。两个环节匹配合适,无论是设计、还是课堂实践,才能真正地“舍岸登筏”,形成独特的精彩。

“突破口”的寻找和设计,权衡的是教者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检验的是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的文本特点,教学流程是否适合个性的课堂教学。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要钻研教材,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融合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文本中寻找那个统领全篇的“闪光”之处,并依据学生的心理要素、知识储备等,灵活有机地组织教学,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说教学打开方式,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突破口教者英雄
英雄犬
日本人如何寻找“一带一路”突破口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