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回归生活之真
2017-03-23
乡村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回归生活之真
江苏省沭阳县沂涛中心小学 刘正刚
乡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观察视角引导到生活中,使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文时才会有素材,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流露的情感才会更丰富、真实。生活是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乡村小学 作文教学 回归生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去除为习作而写的无病呻吟、词不达意的混乱表达,回归最本真的作文。要达到这一目标,广大农村学校习作教学要在习作教学理念、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探索、训练量、课堂教学实践诸方面必须遵循小学生习作的规律,回归生活的原点,为学生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促进有效的读写结合,让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和文质兼美的作文。
新课标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空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些论述是对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习作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其共同价值的指向是“真实的表达”,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是回归生活作文的不二法门。
鉴于城乡校际间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习作教学导致乡村学校习作教学,教不得法,训练低效。“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纸上,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屡见不鲜。”面对命题作文只会“背诵克隆”,而不会自然表达,真情倾吐。教学不得其法,训练量不足,讲多写少,学生按教材和老师的框框写,没有真情实感,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词不达意,甚至无话可说。很多学生视作文如畏途,习作课上学生抓耳挠腮,部分学生也只会用华丽的辞藻和记忆背诵的范文来取悦老师。长期如此,习作教学必然会造成学生思路狭窄、立意粗浅、文笔呆板、内容同质。人和文严重分离,作文出现了大量的虚假表达,学生在作文中丢弃了童真,迷失了自己。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成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有效载体,传统的作文教学就倡导“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在学生习作的文本中写出童真、体现美好的人性,这应该乡村小学习作教学的追求!
教会乡村孩子感知自然。大自然是和孩子的心灵相通的,孩子用那童真的目光所感受到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青山绿树、田畴平原,农桑果园、鸡鸣炊烟……习作教学可以充分开发独特的资源,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乡村小学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观察、发现、表达生活中的真实之美,和来自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在广阔的、繁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环境里,观察体验不断变化的生活,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对于小学低中段学生而言,观察、体验是习作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可见,生活化的观察、体验是小学生习作的主要来源,语文教师要带着孩子们走向生活,去品尝生活的原味。
做生活的有心人,写生活中的“真情”。叶圣陶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将作文教学活动习作主体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体验、思考、表达生活。回归生活之真,让习作教学植根于丰厚的生活土壤。放飞童真,返璞归真,直抵心灵深处,让学生写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从而形成模仿、观察、体验、思考、阅读、表达等要素共同参与的习作机制。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作文训练要以发展思维为核心,思维和语言并重,思维是内部语言,思维与作文的关系密切。写作离不开思维,在低年级的说话和写话训练当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性的思维,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训练学生语言思维的概括性,即审题、立意、谋篇,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条理性,指导学生言之有序,解决说写训练中言之有序的问题。通过小学阶段循环往复,体系化的训练,为学生的读写能力向更高阶段跃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为孩子营造思维想象的空间,为孩子们创设各种生活学习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热情。有效的促进高质量的阅读和高质量的表达,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乐学、乐说、乐写、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最终实现乡村小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语文素养的普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