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适宜寿自高
2017-03-23
动静适宜寿自高
◎赵德贵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大意是:人欲延年益寿,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的确,“养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长寿。古代养生家强调指出:“神强必多寿。”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在于入静养神。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排除杂念、保持心地纯朴专一,顺乎天理,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他们认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人为什么会衰老、会生病?不论导致它的原因是什么,有一点是共同的:精气神三宝削弱了,甚至濒于竭绝了。这时应珍惜已经衰弱或濒于竭绝的生命力!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生病起于过用。”过用,就是超过了常度、违反动静有常的规律。例如“五劳”“六极”“七伤”即为有动无静、过劳所致,就其中性质来分,主要有三:体力劳动过度;脑力劳动过度;房事过度。其病理机制,是精、气、神的过度消耗所致。而珍惜之法只能是既“节流”,又“开源”!作为有为的动与无为的静,在性质上,动是外向消耗,即大动大“流”、小动小“流”而不是“节流”。与此相反,静则为逆行、内向、从守形到再生,既不流失,更能开源。
养生保健应当做到动静兼修(静为神、动为形),二者不可偏废。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养,以动为主。动与静,二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做到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李梴《医学入门·保养》提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于是,静神与动形就成为中医养生两大原则。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1.心神宜静。心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弱则病,守神则健。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力倡导心神宜静,提出“静为躁君”,认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心静能制约神躁。因此他在《道德经》中又指出:“致虚极,守静笃。”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如能做到心灵虚静、淡泊守神,就能延年益寿。正如老子所说:“人生大限百年,节护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繁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千金翼方·养性禁忌》引老子之语)
《内经》对心神宜静的论述,有句名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医述·医学溯源》)就是说,人能养神,保持神志清静、安宁舒畅,就能“神守则身强”,有利于养生防病,减少疾病的发生。反之,神不藏而躁动不安,则伤神而致病。在此应当强调指出,心神宜静的“静”,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静止。《庄子·刻意》以水之清浊为例来说明养心调神中的动静观:“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实际是“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即是“心静”。心之动,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有益。另一种是心动之太过,能引起脏腑的病变。朱丹溪认为动易而静难,如“夫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欲不妄动,其可得乎”(《金匮钩玄·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若心神失静,则相火妄动引起疾病,这是须引起注意的。古人云:“心静而日充者以壮。”就是说,心神安静,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也随之健壮。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充实,使人长寿。因此,平时要注意调和七情,注重心理治疗与精神卫生,藉静神以保养形体。
2.形体宜动。生命需要运动,形体运动包括劳动和各种体育运动。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通,使气血畅达,提高人体生理的气化作用,有利于气机的出入升降,增强生命力,抗御病邪,却疾延年。孙思邈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千金要方·养性》)明·李梴《医学入门·保养》:“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人徒知久行久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伤人也。”《臞仙活人心·养生之法》说:“常须用力,但不至疲极,所贵荣卫通流、血脉调畅。”适度的“动”(运动、劳动)可以增进健康,有利于养生长寿。“静”是休息,是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的最好方法。但过于静或不适量的休息,都会引起机体活动功能的减退。对人体的能量来讲,动,是耗能过程,要消耗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静,是储能过程,能保存能量,防止精、气的过度消耗。只动不静就是只耗能不储能,将导致衰竭;只静不动,则储能过多,会导致代谢障碍,气机不畅,引起血瘀、痰饮等病症。
因此,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应动静结合,才符合人的健康需要,有利于养生防病。那种过分强调生命在于运动的人,整日忙于运动,不适当的加大运动量,结果疲惫不堪。这种欲长寿而反丧生的实例并不少见。人们应适量运动,主张藉运动形体以养神,也就是动中取静、动而养神。诸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养花、书画等等,都可起到动而养神的作用。例如曹庭栋的《老老恒言》说“行千步是以动求静”“散步所以养神”。
一动一静,中和为度
古代养生学、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子华子》《吕览》为代表的一派,主要是动以养生,重在养形,实质上这些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