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撸起袖子,提高初中语文语感训练的有效性

2017-03-23福建省德化县鹏祥中学林两进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感新课标想象

福建省德化县鹏祥中学 林两进

撸起袖子,提高初中语文语感训练的有效性

福建省德化县鹏祥中学 林两进

音乐有了乐感之后,就打通了“任督二脉”,你对音乐就行云流水、水乳交融。语言有了语感之后,就打开了“水龙头”,你对语言就“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语感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新课标的精神和两位语文界泰斗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还说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力度、撸起袖子提高初中语文阶段语感训练的有效性。因为初中语文在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夹缝间生存,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语感训练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说一说对这一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要有效,就要先把握语感之根——诵读

如果把语感的学习过程比作一棵树,那么深埋在语言土地之下的根就是诵读。一切语言语感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正如一棵树,从种子长到树苗,茁壮成长,最后到枝繁叶茂之时。这一过程始终要从根汲取营养。所以说,诵读是最常见、最有效训练方法,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

1. 用“4+1”确定诵读内容。诵读,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诵读就要在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下功夫,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逐渐增加其难度。笔者在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就制定了学期诵读计划。每周早读课诵读一篇文章,诵读内容上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不同。总的来说采用“4+1”的方式,即教师推荐制定“4”、学生推荐“1”。 “4”包括一首诗词(古代+现代)、一篇经典文言文、一篇记叙类美文、一篇写景抒情类美文。“1”由学生按语文学习小组依次推荐,同时小组成员要动笔写推荐的理由。到初二年适当增加论述类文章,初三年时记叙类、抒情类、论述类文章轮换诵读。

2.诵读形式要多样,提倡个性化。为了不让学生产生诵读疲劳,诵读形式除了集体读,还可以采取分组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不同类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适合集体诵的就集体诵读,适合分角色读的就分角色。

3.诵读方法要到位。从以下方面要求学生:发音要正确、清楚;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语速快慢要合适;语气、语调要恰当。同时要纠正表演式诵读,过度地、夸张地表演,把好好的诵读糟蹋了。当然,可以大胆地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理解,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获得诵读的快乐体验和成功愉悦,做一个真正的朗读者。

二、要有效,就要插上语感的翅膀——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当你阅读时,没有联想和想象,你就触及不到文章的灵魂。有了联想和想象,学生就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学生对语言就没办法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初中语感训练时,要让学生插上这一双翅膀,这样才能在浩瀚的语言海洋翱翔。

比如笔者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先诵读,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场景:一是瑟瑟秋雨的夜晚,诗人手中拿着妻子的书信,站在涨满水的池塘,在想什么呢?想要说什么呢?二是如果能回到妻子身边,在西窗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这时诗人回想巴山的时光,此时作者是怎么的心情呢?让学生进入情景之中,把自己当成是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这一过程,学生要脑洞大开,身临其境,就可以进入到诗人的心中。诗意、诗情、诗境就豁然开朗了。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要“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语感训练就要通过这双翅膀,将抽象的语言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同时还可以运用对比、补充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等形式,对文章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联想和想象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这就提高了语感训练的有效性。比如,笔者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学生诵读多次后,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再现诗中的九大意象图片。再让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也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这个情境,轻轻地、慢慢地再次朗读这首诗。音乐、图片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断肠人”及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

三、要有效,就要品味语言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语言也是如此。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有时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即一听到、看到就能对语言文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这时就要细心地品析、揣摩作品的语言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细节的揣摩。只有在语言细节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有效。揣摩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语言、主题等,使作品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增强了语感,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笔者在教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叫学生细细揣摩诗中的六个“她含着笑”。笔者设疑,让学生揣摩。一是苦难的大堰河为什么能“含着笑”呢?二是诗人对大堰河“含着笑”有什么用意?三是从修辞手法入手,揣摩这六个“她含着笑”的表达效果。这一揣摩的过程,就是加深学生对作品体验和领悟,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与主题。

因此,要充分利用语言细节,让学生切身体验,感悟意蕴,获得真切的语感,提高语感训练的有效性。

四、要有效,就要把握实践这一真谛

歌德有句名言:“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语文本身就是实践性的课程,语感的训练更是要综合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所以,语感要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会说出来,会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动完口,就要动手写。以读促说,以说促写。

如何说呢?笔者采用“3+1”的形式,“3”包括课堂说5分钟、课外说10分钟、口语交际一节课,“1”是教材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其中课堂说5分钟可以演讲、故事、感悟、时事、生活等多方面内容,课外向父母说10分钟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或自己对一些事的看法。如何写呢?笔者采用“三写”的形式,即仿写、改写、创造写。比如教学《十五从军征》时,要求学生运用合理的想象动笔写出诗中的几个场景,之后把场景与情节连缀成篇。

总之,要构建语感教学新体系,提高初中语文语感训练的有效性,就先要有“撸起袖子”的态度,更要讲求方式、方法。只要语文语感形成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语感新课标想象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快乐的想象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