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的起承转合 实施语文的有效教学
——浅谈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3-23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张 蕾
关注课堂的起承转合 实施语文的有效教学
——浅谈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张 蕾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正确把握“有效教学”的实质开始,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 起承转合 有效教学
当广大一线教师将关注与研究的焦点都聚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上时,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衡量的标准又有哪些?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
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只需在把握“教学有效性”实质的基础上,坚持将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则有效的课堂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
1.一个隐喻,认清“有效性”的实质内涵
关于有效性,企业界的一个隐喻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得多;
第三,要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就企业而言,以上三点即可表述为:速度、收益和安全。而对于一线教师站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上来看,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演变为: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这三点构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内涵。
2.三个关键,把握“有效性”的实际操作
(1)学习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节约学习时间,(本文中特指课堂教学时的学习时间),提高40分钟单位时间里的学习质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2)学习结果,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所获得的进步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具体到每一节课上,学习结果就应该细化为: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发展了哪些思维……
(3)学习体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感受。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次教学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学生都会伴随有不同心理体验的感受,这种因人而异的感受虽为隐性的,但并不能被忽视,它也必须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向度。
3.和谐共进,保证“有效性”的具体落实
显然,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理想的状态下,最短的学习时间内,显现出最佳的学习效果,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最愉悦、最积极的学习体验,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完美的体现。
二、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散文,更应该是一首动人的诗,所以,应该讲究“起”“承”“转”“合”,并且关注到“起”“承”“转”“合”每一环节中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的落实,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起——节约时间,明确目标,情感铺垫
对于一堂课来讲,“起”就是导语。通过导语把本堂课要学的内容、要完成的目标导出来。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委婉含蓄;可以是记叙描写,也可以是议论抒情;可以朴实简洁,也可以生动形象,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具体的课文而定。但都必须遵守一个准则,那就是节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明确课堂上学生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并且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好必要的铺垫。
2.承——紧扣目标,适当展开,渐入佳境
“承”就是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适当展开,从而使得学生在情绪方面渐入佳境。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执教者在简单的导入之后,立即口述了一段时代背景,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这种良好的情感基调让学生渐入佳境。同时,这也是一种听辨能力的训练,学生从简单的互动中感受到了特殊的时代赋予了课文中人物特殊的情感。接着,执教者再以参议员心态变化作为切入点,全面铺开教学,实现了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的和谐共进。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及的“承”,与诗歌创作理论中的“承”不尽相同,应该把它理解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就是紧扣预设目标,由浅到深的,由简单到复杂,一个环节又一个环节的推进,扎扎实实地走向目标达成。这些环节,可以预设,也可以临时达成。其最终目的,是使预设目标成为达成目标。
3.转——充分展开,高潮突兀,情绪激昂
这里讲的“转”,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潮。当然,包括高潮出现前的预备和高潮出现时最为精彩的“一刹那”。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常常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灵动地生成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一篇名为《慈母情深》的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课文中关于母亲的辛劳有一处特别动情的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课堂上,教师结合这段动情的外貌描写展开了教学,引导学生对比、诵读,逐步形成了高潮。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进一步真实而饱满起来,不断“生成”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课堂教学变得十分有效。
4.合——课虽有尽,适当延伸,余音绕梁
所谓的“合”,应该是总结,应该是最终的“大团圆”,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的结尾中,巧妙地运用文本空白进行补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于课文的插图进行了深层次的延伸与再创作,最终谈迁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内化成为了学生自己的感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各个环节中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体验三要素的重视是必须的,但教师也应该视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服务于有效性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