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肌肤之亲”

2017-03-23王春艳

教育家 2017年3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文│王春艳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肌肤之亲”

文│王春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肌肤之亲”,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汉字中寻找传统文化之美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它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从形体的变化,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这样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新的课程编排已经将写字纳入其中,充分表明了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好课堂时间,规范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教学时积极倡导“写好字”,更要强调“做好人”。善于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和美的特质:有的字偏旁部首需要变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

在经典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经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让学生找寻 “和谐社会”因子在优秀传统经典中的渊源。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要珍惜时光;从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对生活多维性的理解;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追求的态度。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传统节日中享受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重阳节可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有关习俗,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可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情怀。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是深远的。

在校园文化开发中渗透传统文化之美

学校在墙壁上张贴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黑板报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根据教材选编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抬眼即见、凝神即听的目的。班级经常举行故事会,讲述三字经、弟子规、成语等背后的故事,给学生以知识、梦想、信任、思索,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能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只有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从相识、相知、相爱的升华过程,才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吸吮不竭的养分,迈上更加广阔的舞台。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徐水路小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