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宣传工作探析

2017-03-23杨斐然

关键词:国统区南方局新华日报

杨斐然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宣传工作探析

杨斐然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始终重视在国统区青年群众中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分析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青年宣传工作面临的处境,介绍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开展青年宣传工作的具体内容,总结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青年宣传工作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宣传动员工作

一、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青年宣传工作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全民族抗日高潮兴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各界民众团体和社会名流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青年学生更是勇敢地走到爱国运动的前沿许多城市的大中学生举行集会游行,发表通电,开展抗日宣传,建立抗日团体。随着东北事态的日趋严重,学生运动的浪潮也俞益高涨[1]。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936年西安事变后,第2次国共合作受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推动了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全国的抗日高潮深入到城乡各个社会阶层,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2]。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37年12月,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新变化,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建立中共中央长江局,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运动。1939年,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指示,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在重庆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

(二)国民党对青年的控制与迫害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国内抗战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日本企图通过调整对华策略的方式扭转战争的形势,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也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后,“政治环境更恶劣了,在这个区域(指国民党统治区)中,首先遭受打击的就是青年国民党顽固派加强了反共工作,掀起反共高潮。”[3]50

为了加强反共工作,国民党加紧了对青年的迫害。国民党相继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处理异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反共文件,并逐步强化其法西斯特务统治,对抗日青年运动进行迫害。国民党对进步青年大致采取暗杀、绑架手段。据1940年6月和7月的材料,仅只几个主要国立大学就被捕去了33人之多:光华6人,川大农大学院3人,金陵大学1人,华西大学2人,齐鲁大学3人,武汉大学13人,唐山工学院5人。他们被关入劳动营(等于法西[斯]集中营)[3]50。国民党顽固派还制造了四川綦江战干团惨案,使得“被残暴杀害及致伤的青年达400余人”[4]。

1940年11月11日,国民党发布了《中央宣传部、中央青委关于反对顽固派反动教育的指示》,旨在加强对广大青年实行思想控制,严格限制青年学习进步的思想,“进步的书籍报纸刊物被禁止了,这使我们教育青年的工作是极端困难的了……思想上的统制更厉害了,国民党采取修改课程教材,大量出版反动刊物,禁止青年阅读进步书报。”[3]50南方各省党的组织由于工作方式还未及时转变,没能很好的贯彻“十六字”方针致使许多青年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甚至不得不被迫疏散。“国统区许多青年爱国团体遭到迫害和解散,大批爱国青年被逮捕、杀害,估计当时被囚禁的男女青年有一二十万人”[5]“公开的青年组织已经解散和转化了,甚至连比较开明的广东青抗先亦遭受压迫与解散了”[3]50。

(三)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在抗战中作用的重视

青年是工农民众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先行者。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虽然往往青年是最先觉悟的,但是,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才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青年人需要通过发动广大的工农大众增强自身的革命力量。“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对于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负很大的责任。希望他们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6]33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青年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重视青年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先锋作用。毛泽东多次强调青年的先锋作用:“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6]691937年10月,在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时毛泽东指出:“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解决。 ”[7]

为更好地开展对国统区广大青年的统战工作,1939年1月16日,南方局建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国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的青年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南方局“青委”更名为南方局统战工作委员会青年组,主要负责在大中学校及各界青年中开展工作。

二、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宣传工作的具体内容

抗战时期南方局坚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前提下开展青年宣传工作,团结国统区广大青年。

(一)宣传抗战团结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青年成分比较复杂,大多数青年对于当前抗战形势以及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了解甚少。南方局利用一切公开合法的方式进行抗战宣传,帮助广大青年了解国共两党抗战方针、政治理念的不同,动员广大青年群众团结一致投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去。

为了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南方局青年组运用报刊这种公开合法的方式,在国统区广大青年中开展抗战宣传工作。南方局青委先后领导了《战时青年》《青年省会》等报刊。1940年,南方局青委还在《新华日报》开辟了《青年生活》专业双周刊,成为广大青年了解时局和中共政策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报刊通过大量报道沦陷区青年遭受的苦难和他们不屈的斗争,坚定国统区青年抗战团结的勇气和决心;刊登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对青年寄予希冀的文章,阐明青年在抗日战争中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青年在反抗法西斯斗争中的英勇表现。国统区的广大青年在《青年生活》的指引下倾听了党的声音,在白色恐怖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前进的路标。《新华日报》也被人赞誉为“为有为的青年阐述真理”[8]“为青年解决了许多问题,不仅理由说得透彻,而且事实也证得很具体”[8]不愧为“青年的导师”[8]。

周恩来等南方局主要领导人也经常利用公开合法身份参加各种群众集会,通过发表关于时局的演讲,宣传抗战团结思想。对于国民党政府主办的各种纪念宣传活动,凡是对开展抗战宣传有益的,南方局都采取积极支持并鼓励青年群众参加。

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严,中国共产党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新闻言论绝大多数都不能公开发表。为了适应这一时期宣传工作的需要,南方局青年组印发《青年人的话》刊载暴露国民党摧残青年罪行的材料;重庆进步职业青年创办的《人民之声》刊载不能公开发表的文章;工人青年还自己创办了油印月刊《学习》和《青年工人》以加强青年工人的思想教育;《新华日报》以努力扩大在各学校及工厂的发行数量为目标,采取赠送、低价零售等方式,扩大报纸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南方局领导下的“据点”积极分子,通过加入公开合法的组织,成为团体主要的负责人或是主要负责人的朋友,从而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团结宣传工作。1939年,部分党员同志主动加入国民党三青团。他们利用合法身份在青年群众中宣传抗战团结民主进步,反对投降独裁分裂倒退,以各种灵活的方式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政策和反共阴谋。曾参加过广西三青团的共产党员陈贞娴回忆道:“在三青团工作期间,我和黄世慈经常抓住各种机会向身边的青年群众进行抗战团结宣传,积极帮助他们认清抗日战争的形势。”[3]375

(二)宣传“三勤”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来,南方各省党组织习惯于公开的工作方式。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为应对新形势的变化,保存革命力量继续革命,中共中央提出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周恩来根据中央指示提出党组织要扎根于群众和社会的“三勤”(勤业、勤学、勤交友)、“三化”(职业化、社会化、群众化)政策。

为把党中央的声音传播到青年中去,引导广大青年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革命的低潮时期坚持在隐蔽中开展学习和工作。南方局青委在《新华日报》“青年生活”专栏对“三勤”方针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南方局青年组组长刘光结合青年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专栏发表了《谈谈交友之道》《谈青年应有的品质和作用》《怎样打破岑寂》等文章,生动具体地向广大青年阐释了“三勤”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中,《谈青年应有的品质和作用》一文提到青年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青年“主要任务是精通本部门的工作和技能”,在交朋友方面“要融合到同学和同事中去”“以合群、友谊、互助、互学的生活代替那孤独和孤僻的学习”[9]。

南方局青年组还指导一批党员与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广交朋友,建立“据点”,通过交朋友,将一批进步学生和大学教授吸引、团结在了党的周围。青年人喜欢组织,这些进步的青年在党员同志的影响、宣传和教育下,革命热情高涨,要求有个适当的组织,以便加强联系交流,开展斗争。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周恩来指示可以建立由三五个彼此相互了解兴趣相投的进步分子组成“据点”。“据点”在南方局青年组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无章程、无纲领,也没有定期的会议。“据点”之间采取单线联系的方式,南方局青年组选择个别优秀分子作为“据点”的核心,核心分子秘密单独地同南方局进行联系,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实现对核心分子的宣传教育。这种座谈会人数上一般不超过5人,举办的次数也是每月最多举行一次,通常以业务知识和常识学习为主,有时积极分子也会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到1945年,南方局青年组联系的“据点”已有48个,通过“据点”联系的积极分子从最开始的20多个发展到了近千人。

(三)宣传知识青年下乡

抗战时期,占全国人口90%的是农民大众,只有把劳苦农民团结起来、发动起来,中国革命才有前途和希望。毛泽东曾指出:“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10]。

1944年9月,国民党号召知识青年入伍,并以优待的条件吸引学生参加。而这实际上是利用青年的爱国热情,欺骗广大青年参军,强化国民党顽固派的独裁统治并为内战做准备。面对局势发生的新变化,党中央指示南方局加强农村工作,在农村建立可靠的根据地。根据中央的精神,南方局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号召大后方30万大中学生到敌后去参加抗战,到各地乡村去团结群众。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南方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发动国统区广大知识青年抵制国民党倡导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宣传动员知识青年下乡。

1944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纪念“一·二九”的特刊上提出了青年下乡的问题;在12月24日出刊的《青年生活》上引用了刘少奇关于学生与工农相结合的论述。南方局指示青年组组织一批可靠的进步青年,去川东、川北边缘地区和反动统治薄弱的地区,以公开职业做掩护,长期扎根农村,在那里建立一个个巩固的据点,为时机到来时发动武装斗争做准备。针对南方局青年工作重心的转变,青年组相应地做出调整。

1945年1月21日,张黎群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出“当前只有几百万学生同几千万工农青年结合起来,才能变为一个有力的青年运动。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11];2 月 18 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林焕成的文章《知识青年的岗位在农村》指出“我们民族的苦难和屈辱的完全解除,就一定要在占我全民族80%以上的农民完全解除了自己的苦难和屈辱以后……促使广大农民觉醒这一工作,又一定需要大批的已觉醒的知识青年去做。这需要大批的知识青年深入到农村里去,与广大农民结合起来,教育他们,组织他们”[12],进一步号召把爱国民主运动推进到农村中去;2月2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知识青年应当到农村去》号召“为了抗战,为了民主,知识青年应当和农民结合,为农民服务。 ”[13]

除了在报纸上进行宣传,南方局还充分发挥“据点”的作用,宣传知识青年下乡。1945年上半年,南方局连续召开多次主题为“到农村去”的座谈会,青年组还组织了3个农村工作研究组,定期讨论有关下乡的问题。到1945年8月“仅由青年组直接动员组织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计有136人,分布在四川27个县区里”[4]260。

(四)宣传和平民主

1944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国民党的腐朽独裁专制引起了广大爱国青年的不满。中国共产党向来反对独裁专制,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南方局适时地引导广大国统区的青年加入到追求和平民主的浪潮中。1944年10月29日,《青年生活》专栏发表社论指出在国家和全民族仍然处于战争的苦难之中,在最后的胜利尚未完全取得之时,需要“用祖国的名义来号召青年起来,一定要用事实证明祖国真是青年和全体人民的祖国”[14]。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广大中国民众即将获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然而,在国内国民党为维护自身的独裁专制,在美国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国内战争。面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南方局青委以“反对法西斯的专制独裁,争取民主思想民生改善为新阶段的主要宣传内容”[3]266,在《青年生活》专栏相继发表《抗击逆流巩固民主》《提高警惕,争取长期和平》等文章。对广大青年积极争取民主以及和平建国,“在广大人民表面沉默、内心焦灼的时候,首先喊出自己欲吐未吐的心声”[15]予以积极的肯定。提醒广大青年在迎接抗战胜利的同时,要对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提高警惕,号召青年要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团结起来一致反击内战逆流。

三、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宣传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宣传工作方式多样,针对性强

南方局根据青年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开展宣传工作。重庆育才学校把学生的艺术实践同抗日救亡结合起来,先后在重庆(原市区)、北碚和合川公演《捉汉奸》《打日本》《三江好》等话剧,通过话剧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唤起青年学生觉醒。

宣传方式上,南方局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对于进步青年,主要通过报刊宣传和学校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对于中间青年和落后青年,则更多的是采用一些吸引其兴趣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和教育。虽然国统区的青年群众在思想上有不同的分类和特点,但是在国统区民主运动进入低潮的情况下,广大青年普遍都处在一种苦闷、彷徨的状态。南方局根据青年人的这一特点,1940年,从《新华日报》创办了《青年生活》副刊,相继发表《写给抗战中的青年》《伟大时代的青年》《为青年的苦闷呼喊》《今日学生的吃饭问题》《一个失业学生的申诉》等文章,通过分析青年人对于时局的苦闷,表达广大青年的诉求,将大批青年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注重启发引导,不搞生硬说教

南方局青年组在针对青年开展工作时,循循善诱注重启发引导,用朋友式的谈心,代替生硬的说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文艺、文娱活动开展。

周恩来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一文中曾经提到“团结群众的基本方法是说服,要使他们不觉得我们在领导他们”[16]《青年生活》副刊针对青年人学习兴趣高、求知欲强的特点发表《新年谈写文章》《几点自学的经验》《我们现在怎样做学生》《谈谈青年的处事教育》《谈写日记》《对学习历史的几点建议》《一个讨论会——关于青年学习问题》《论青年的道德修养》等文章,宣传引导青年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生活》还采用回复读者提问的形式,以朋友的方式倾心笔谈,为读者答疑解惑。例如:《关于青年的几个问题的回复——问题与答复》《谈青年的路——一封最近青年朋友来信的答复》《答复青年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写给抗战中的青年》《如何拯救堕落了的弟弟?》《青年在工作中的弱点》《青年与思想自由》《向读者报告本报一年来的工作》等文章通过耐心的、广泛而又深入的启发,使青年人逐渐了解国民党政府的实质,不断地向共产党靠拢。

(三)运用公开媒介,发挥党媒核心作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是经过国民党政府允许,可以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是南方局直接领导的党媒,起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喉舌作用,对广大国统区的青年具有巨大的影响。

《新华日报》肩负着宣传动员群众的使命。自创刊之日起,就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其中“以学生为最多,占总数的 24%”[17]。1941 年,《新华日报》对投稿作者做的统计显示青年学生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其他阶层,“收到的外稿共有4 600余件……投稿人数在转2 500以上……从投稿者的职业或出身阶层来说,学生约占40%”[8]。这些青年朋友既是《新华日报》的读者,又是《新华日报》积极的投稿者。广大的青年群众将《新华日报》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自发地宣传《新华日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统区南方局领导的青年组织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这些进步青年虽然一时找不到党的组织,但是他们仍自觉地通过《新华日报》学习党的相关方针政策。《新华日报》就像是夜行的灯塔为迷失的青年指明方向,在国统区青年宣传工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四、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宣传工作的历史作用

(一)团结了广大青年,为抗战胜利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皖南事变后,国统区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员人数大量减少,一些大专院校甚至连党员都没有。为应对这种情况,继续实现党对青年群体的引领,南方局青年组通过建立“据点”广交朋友的方式,从刚开始联系的20多个积极分子,逐步增加青年组所能联系和影响的人数。1942年5月25日,周恩来关于南方局青年组工作上报中央青委的文件显示南方局“有非党青年关系150人,已知底细者72人,其中大学生47 人,中学生 8 人……”[3]54

到1945年春,由青年组直接联系的“据点”就有48个,有直接间接联系的“据点”成员近千人。这些“据点”中复旦大学的据点是学校“据点”中最典型的。1945年复旦大学全校学生约2 000人,参加“据点”的进步青年所影响的人数就达到700多人,这样就使得复旦大学真正成了国民党统治区的 “民主堡垒”。复旦大学“据点”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本校,他们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其他学校,将北碚地区的江苏医学院等学校和一些中学的进步青年都联系起来“在重庆九龙坡的交通大学、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也都建立了各自的‘据点’”[18]。 可以说,在党组织被迫撤离、党员被迫疏散的严峻形势下,“据点”实际上起到了秘密党组织的作用,将爱国青年秘密地组织起来,团结了大批青年,为抗战胜利提供力量支持。

(二)积蓄了革命力量,推动了国统区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南方局成立之际,正值国共关系日益复杂的时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反共本质逐渐暴露。南方局在开展青年宣传工作中一改从前轰轰烈烈的工作方式,采取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的工作方针,保存了有生力量。1939年平江惨案后,冯文彬和胡乔木带着“中共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指示召开了南方局青年工作会议。要求南方各省党组织今后开展工作要坚决执行“十六字”方针,将已经暴露的青年干部撤退回延安或者调换工作地点。周恩来要求南方局青年组在开展青年工作时实行“三勤”“三化”,在工作过程中南方局青年组通过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宣传方式积极开展青年宣传工作。

南方局青年组的工作人员以及青年中进步的积极分子,通过坚持“勤学、勤业、勤交友”以及合法的身份作掩护,在广大青年群众中站稳了脚跟,并通过秘密“据点”团结影响了大批国统区的青年。尽管当时国民党通过破坏青年组织、禁止青年阅读进步书籍等方式对青年采用极端的手段进行控制,限制青年的思想。但是,进步的青年力量仍能在南方局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为时机成熟后大后方青年运动的不断高涨奠定了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思想和组织基础。这些进步青年在国统区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战时期南方局开展的青年宣传工作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国统区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35.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68.

[3]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群众工作[G].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G].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中国共青团大事记[EB/OL].(2007-04-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82546/82555/5659614.html.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53.

[8]吴克坚.向读者报告本报一年来的工作[N].新华日报,1941-01-11.

[9]刘光.谈青年应有的品质和作用[N].新华日报,1941-11-02.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9-55.

[11]童式一.70年前重庆知识青年下农村[J].红岩之光,2015,32(1).

[12]林焕成.知识青年的岗位在农村[N].新华日报,1945-02-18.

[13]知识青年应当到农村去[N].新华日报,1945-02-28.

[14]何宓.青年奋起之道[N].新华日报,1944-10-29.

[15]苏荆.重庆学生大游行[N].新华日报,1946-01-27.

[16]周恩来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5.

[17]吴敏.一年来本报与读者的关系[N].新华日报,1939-01-11.

[18]穆广仁.进步青年在国统区的组织形式[J].黄岩春秋,2006,5(3).

K265

A

1673-1999(2017)10-0094-05

杨斐然(1992—),男,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抗战期间党史。

2017-07-10

(编辑:王苑岭)

猜你喜欢

国统区南方局新华日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