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2017-03-23郑章云李智念冉瑞莲张明海任杰群

蚕学通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子囊果桑桑椹

郑章云 李智念 冉瑞莲 张明海 杨 义 任杰群

(1.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 4041551;2.万州区新田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40272)

果桑的桑叶用于养蚕,桑果又名桑椹、桑枣、桑实等,主要用于鲜食或加工。桑果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医药著作中对其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具有较高评价,因此桑果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果桑在蚕桑综合开发中表现出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果桑在全国各地得到迅猛发展,如: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研究发展中心建桑果基地380hm2,年产桑果汁4000多t;宁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建果桑基地870hm2,四川南部县2011年建果桑基地333hm2,计划果桑面积达到3333hm2[1]。果桑已成为传统栽桑养蚕业下的一支新兴产业。

桑椹菌核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2-3),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重庆地区),越冬菌核抽生子囊盘,子囊盘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桑树花期通过气流传播到桑花上侵入花柱,危害的桑椹呈白色,微有臭味,该病害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上海、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山西、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果桑种植区发生危害,发病率高达30%-90%[4-11]。特别是中国南方多湿地区,该病发病尤其严重。据调查2007年上海种种园林公司近333hm2果桑园内发病率在80%以上,严重的地块高达100%年,四川南部县2012年果桑菌核病严重地块病果率在70%以上[1]。桑椹菌核病严重影响了桑椹的产量与质量,成为制约果桑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对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三年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供大家参考。

1 研究概况

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称桑椹为“葚”,《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叶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可以说明果桑自古以来就有栽培,桑果在古时候被视为救荒之物。唐、孟洗《食疗本草》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药书上对桑椹的功能,特别是药理功效具有详细记载。桑椹虽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但从古至上世纪末一直被视为蚕桑产业桑树采叶后的副产品,未被人们重视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完全是自生自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1993年桑椹被国家卫生部首批列入“药食同源”的名单中,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食品”。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在蚕桑产业综合开发中,果桑得到了快速发展。据2012年有关报道,中国果桑种植面积已达1.5万hm2[12],随着果桑面积扩大,桑椹菌核病不断蔓延,危害程度愈来愈重,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李培民等在2003年在《福建果树》最先报道了“果桑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之后在有关期刊上对桑椹菌核病发生及防治的研究报道较多。 2012年蒯元璋等在《蚕业科学》上对桑椹菌核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报道,探明了椹菌核病的发病规律、浸染途径,在此基础上,对桑椹菌核病实施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近10年来,桑椹菌核病防治试验报道中有用红外高温热敏杀灭桑椹菌核病子囊孢子[13],用中草药提取物抑制桑椹肥大型菌核病活性[14],利用除草剂草甘磷防治桑椹菌核病[15]等。目前,桑椹菌核病防治主要还是化学药剂防治,众多蚕桑科研工作者开展了药剂筛选、防治时期及防治方法,栽培措施对桑椹菌核病的影响的试验。这些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为桑椹菌核病防治提供了技术贮备。

2 关键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本着环境安全,技术有效,经济可行,生态无害的原则,达到果桑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采取自然控制和人为防治措施相结合,以果桑生态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桑椹菌核病生物特性、发病规律及浸染途径,制定最佳防治策略。对已有单项技术进一步改进提高,根据病害程度和经济阈值实施动态防治,组建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体,配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2.1 果桑品种资源材料抗性鉴定

不同果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抗性大小,不仅与果桑品种花期是否与桑椹菌核病分生孢子发生期同步有关,还与不同材料果桑品种抗桑椹菌核病遗传因素有关。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通过对目前生产上推广使用较多的35个果桑材料开展田间抗性鉴定[16],二年鉴定结果得出,目前生产上主栽和引进品种的综合抗性较差,个别品种对桑椹菌核病害表现抗性免疫。例如台湾长果桑二年无菌核病发生。红果1号、陕西甜桑、12-1二年桑椹菌核病发病率在10%以内。嘉陵30号、白玉王、大十、云3号、奥玉果桑等品种发病率20%以上,红果2号、日本甜桑等发病率在35%以上。选栽抗病性强的果桑品种,能有效地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控制桑椹菌核病害,也是控制桑椹菌核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采用各种措施改变某些环境因素, 创造有利于果桑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桑椹菌核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降低桑椹菌核病病原基数,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菌核的萌发、失活和切断子囊孢子传播,从而达到有效防治桑椹菌核病的目的。农业防治措施是一连贯技术措施的集成,需要常年连续实施,防治效果不能很快表现,是逐年体现和相对稳定的。农业防治措施避免了农药的滥用而产生生态破坏的不利因素,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

2.2.1 摘除病果

桑椹菌核病病原在桑椹花期侵入感染,在谢花期后陆续发病,病果主要集中在桑椹始熟期前后一周,利用这一时间组织人员集中收集病果,并远离桑园深埋。摘除病果是降低次年桑椹菌核病病原基数的最有效办法。

2.2.2 田园清洁

桑椹菌核病的病果掉落在地上,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铲除田园杂草,桑树夏伐和冬季断稍后及时清理桑枝、落叶等进行集中烧毁。2015-2017年,通过淘土收集园区菌核进行培养,采取园区清理菌核次年的活性为5%-10%,自然条件下,菌核次年的活性为15%-30%。

2.2.3 冬季深耕

冬季深耕是将桑园株行间翻耕,深耕15-20cm,有利于桑树根系生长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同时将部分桑椹菌核病的菌核翻入土壤深层,使之菌核不能长出土表。根据调查:桑椹菌核病的菌核在土层0.5cm左右易萌发伸出子囊盘,1.0-3.0cm菌核能萌发长出子囊盘,5.0cm子囊盘不易长出,8.0cm长不出子囊盘。

2.2.4 栽培措施

一是合理栽植密度,栽植密度过大,形成园中荫蔽,光照不足,通风不畅,则使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偏高,易诱发真菌病害的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栽植密度过小,影响亩桑产量,降低其经济收入。实践证明:果桑栽植密度200-350株/667m2为宜,每667m2留条数4000-6000条,养成低中干树型。二是加强桑园肥水管理,包括合理施肥和疏通沟渠。合理施肥做到及时施肥,增施有机肥,注重氮、磷、钾的配合施用,改善桑树的营养条件,提高抗病害的能力;设置排灌系统,提高应对灾害性天气的排和灌能力。

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即采用物理的方法消灭桑椹菌核病病原或阻隔其侵入桑花的一种方法。西南大学吕蕊花等采用红外高温热敏对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囊盘进行照射[13],结果表明:照射60s其温度上升为125℃不仅能使子囊盘明显变形皱缩,而且可以有效地杀灭子囊盘内的子囊孢子。生产上采用较多的还是地膜覆盖,2月下旬(重庆地区)桑树开花前,对整个果桑园区地表进行地膜覆盖,可以控制园区杂草生长,同时能有效隔离桑椹菌核病子囊孢子的传播。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现代农业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针对桑椹菌核病开展了生物防治的相关报道较少。近年来,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开展生物制剂防治桑椹菌核病田间试验[17],筛选出了一种木霉菌生物制剂对桑椹菌核病防效达80%以上,与化学药剂腐霉利防效相当,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验证,防治效果较好。

2.5 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桑椹菌核病研究较多,农药种类也多。从生态效益出发, 兼顾社会、经济效益,按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要求,,协调化学防治与其它措施间的矛盾。根据上年桑椹菌核病发生程度及当年天气、防治措施等情况,预测菌核病发生情况开展针对性药剂防治。化学防治时一是选择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腐霉利等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二是科学用药,按照具有较好药效的最小量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污染;三是控制施药次数,据调查桑椹菌核病防治最佳时期是初花期和盛花期,抓住这两个关键时期用药,桑椹成熟前20d以上停止用药。

3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在研究桑椹菌菌核病病害规律、单项防治技术、品种抗性及病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以果桑生态区为研究对象,以防治桑椹菌核病为主,组建“三防”、“三治”及选栽高抗品种和农业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三防”为化学、生物、物理防治,具体为化学药剂、木霉菌、地膜覆盖防治方法。“三治”为园区内防治桑椹菌核病、园区外对100以内挂果桑树防治桑椹菌核病,园区内、园区外一起防治桑椹菌核病的作法。连续三年在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进行了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示范,取得良好效果,已使综合防治策略从开始立项前选取以化学防治桑椹菌核病为研究对象发展以果桑生态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多种防治方法协调控制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增强了有效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可行性和技术的规范化。

[1] 黄传书,唐小平,雷霆.不同果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抗性差异的研究[J].蚕学通讯,2012(9):10-12.

[2] 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66-176.

[3] 吕蕊花,赵爱春,王茜龄,等.桑椹缩小型菌核病病原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J].蚕业科学,2012,38(4):603-609.

[4] 浦冠勤, 毛建萍, 朱引根, 等.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治理[J].中国蚕业, 2008, 29(3): 51-54.

[5] 朱引根, 杨佩华, 王铭, 等. 几种农药对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试验[J]. 蚕业科学, 2008, 34(4): 734-736.

[6] 鲍善尧. 大10果桑菌核病防治适期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8):186.

[7] 朱敏华, 罗志芳, 吴其龙, 等.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园艺, 2008(7): 29-30.

[8] 陆飞, 唐燕梅, 曾森, 等. 桑椹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 广西蚕业, 2011(3): 24-26.

[9] 彭云武, 楚渠, 胡必利. 果桑肥大性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陕西农业科学, 2006(4): 168.

[10] 卢艳春, 韦持章, 周婧, 等. 广西西南地区果桑菌核病感病情况及综合防控措施[J]. 中国热带农业, 2012(5): 54-55.

[11] 刘莉, 王西锐.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陕西农业科学, 2008(5): 201-202.

[12] 蒯元璋,吴福安.桑椹菌核病病原及病害防治技术综述[J].蚕业科学,2012,38(6):1099-1104.

[13] 吕蕊花,丁珠玉,王茜龄,等.红外高温热敏对桑椹菌核病菌子囊孢子的杀灭试验[J].蚕业科学,2013,35(6):10-14.

[14] 梁杨, 徐立, 马晓敏, 等. 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具有抑制活性的中草药筛选[J]. 蚕业科学, 2011, 37(2): 0187-0192.

[15] 吕蕊花, 赵爱春, 金筱耘, 等. 利用除草剂草甘膦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初步试验[J]. 蚕业科学, 2011, 37(5): 0907-0913.

[16] 郑章云, 杨义, 张明海, 等. 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性评价[J]. 蚕业科学, 2015, 41(6): 1011-1016.

[17] 郑章云, 杨义, 任杰群, 等. 2种木霉菌制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J]. 蚕业科学, 2016, 42(1): 0168-0170.

猜你喜欢

子囊果桑桑椹
桑椹
红心曲来源Thermoascus aurantiacus QH-1 的生长代谢特征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桑椹(外一首)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桑椹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