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抗战动员

2017-03-23雷冬艳吴仁明

关键词:参议会陕甘宁边区边区

雷冬艳,吴仁明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抗战动员

雷冬艳,吴仁明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连接民众的纽带。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主持召开两届参议会,老一辈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议案,推动了政府的抗战工作。边区参议会把民众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团结抗战的局面,调动民众踊跃投入抗战洪流。动员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于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召开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并连续召开三届,第三届是在抗战胜利后召开的,故此处不再赘述。谢觉哉作为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为中国革命倾入了大量的心血,为延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说:“这是一个不平常的会议,是近百年来爱国人士前仆后继,不知流了多少血而没有得到的会议;是全国人民日夜想望而迄今没实现的会议”。目前,学者对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会议本身的地位、性质与历史意义等,少有对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的系统探究。文章算是抛砖引玉之作,其中错讹罅隙之处,还望各位方家斧正。

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的背景

只有把全边区乃至全国民众都动员起来,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对民众的抗战动员有着特殊的背景,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一)国内时局的变革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号召实行全国人民总动员,只有“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才能指导中国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同国民党加强合作共同抗战,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指出“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1]。面对中国大片土地的沦陷,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动员全国民众武装抗日的旗帜,于8月以满腔的热情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旗帜是讨日令,在停止内战旗帜下一致抗日”[2]。最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团结全民族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动员民众最有力的武器和载体。

(二)陕甘宁边区的特殊地位

陕甘宁边区的前身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产生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具有优良的民主传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敌后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全国抗战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广州、武汉失守后,陕甘宁边区的地位更加重要;日寇不断侵蚀鲸吞我国的大西北,陕甘宁边区作为西北国防的最前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陕甘宁边区还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出发点,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推动抗日战争的全面发动,“将开始以中国工农红军为主力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阶段”[3];同时陕甘宁边区作为抗战的指导中心,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制定一系列的作战计划,并且及时传达全国各个根据地,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边区在军事上来说,它是绾毂华北与西北的战略支点”[4]。并且陕甘宁边区还是敌后战场的大本营,不仅为全民族抗战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同时积极进行生产,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极大的物资支援。

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的途径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从抗战动员和抗战民主两大方面对民众进行动员,抗战动员和抗战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顺利开辟敌后战场的保障,是取得抗日胜利不可缺少的两条腿。1937年洛川会议颁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不仅实行“全国人民总动员”,而且要“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

(一)抗战动员

1.宣传鼓动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文件,对民众进行宣传动员加入抗战之中,继续发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世界上爱好和平、民主、自由的国家和民族,已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摧毁法西斯势力。

高岗在第二届参议会开幕式中明确提出:“边区的施政方针是:团结西北人民,积聚我们的力量,保卫西北、保卫全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4]132。中共中央大力倡导认真落实《边区五一施政纲领》,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中华民族发展史告诉我们:团结就有出路。不仅要实现中共内部的团结,更要实现全国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蒋委员长的“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与“精诚团结”的号召,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边区参议会特别注重新闻的宣传,大力培养地方新闻干部,发展边区新闻事业,使边区参议会的宣传动员更加广泛。

2.经济动员

中共中央意识到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陕甘宁边区通过召开两届参议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在土地、生产运动、财政税收、经济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经济动员,使边区人民在吃饱饭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抗战之中。

陕甘宁边区实行土地私有制。边区人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完全支配的权利,这样就增加了人民使用土地的灵活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边区政府坚持优待在边区境内而没有土地的退伍抗日军人,积极动员这些退伍军人向县政府递交申请公地书。边区参议会通过制定多种宽松的土地政策,唤起与激励边区人民的生产热情,积极动员边区人民实现粮食自给、蔬菜自给,鼓励边区人民兴办合作社,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持久抗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战略,为了保证抗战供给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颁布《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案》,大力发展生产,通过各种方式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提高边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边区参议会希望政府实行开源节流的原则,加强生产、发展经济、厉行节约,减少各方面的开支,以解决战时财政经济的困难,严格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以保证工人的合法利益。在财政方面,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主张实行与晋西北货物相统一的进出口税,政府应该按照军事第一的原则,整理财政税收,用来保证军费的按时供给。在经济建设方面,边区参议会主张通过改良农具、种子,兴修水利,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了保证军服自给,大力发展妇女纺织业,对于交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

3.军事动员

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辟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边区参议会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机构,在军事上对民众开展了广泛的抗战动员。

《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壮丁与牲口条例》中明确规定:“凡年龄在16至45岁的男子,每年均有为公服役三天之义务,由政府按年统筹使用”[4]234。边区参议会积极进行加强抗日地方武装力量,发展与健全人民抗日自卫军、抗日少先队,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上的训练,进一步增强抗日力量,把“动员适龄青年全员加入自卫军”作为重要的军事提案。边区政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让他们学习现代化的军事技能,在延安专门设立军事干部训练学校,为抗战提供正确的军事策略,边区政府通过边区参议会,请求国民政府能够对抗日部队坚持平等的原则,加强内部的团结合作,进一步消灭日寇。在军民关系上,郭化若提出“深入战争动员,加强密切军民关系案”,使军民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4.文化教育动员

陕甘宁边区作为全国落后的地区之一,边区政府特别重视对民众的文化教育,以扫除文盲为中心、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为目的而展开文化教育动员,注重抗战人才的培养,从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到社会教育都有对相应民众的一系列动员。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提高边区民众的警觉性,以防汉奸,实现精诚团结、互帮互助。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颁布了著名的《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为了发展边区的社会文化生活,边区政府普及免费的国防教育,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从小培养优秀的中华儿女。边区参议会不断提议扩大与改进小学教育,加大优待小学教师的力度,并且扩充教育基金,还颁布“消除文盲、破除迷信,提倡新生,深入人民对于革命的民族民主认识,为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案”[4]145,认为进行教育的基点在于消除文盲,设立一些夜校,以提高边区成年人的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发展干部教育是边区参议会重要的文化教育动员方式,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工学、女子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行政学院等,为全国抗战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抗战干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人才保障。边区参议会为了丰富边区的文化娱乐,建立边区历史博物馆、设立县文化俱乐部,以娱乐化的方式来达到边区民众思想上的统一与团结。

(二)抗战民主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充分发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让边区民众积极参与边区的事务管理,实现精诚团结。

1.发扬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遗产,边区参议会以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为原则。毛泽东评价参议会的目的就是要“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即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中国”[5]。

民族主义。第一届边区参议会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其中对民族主义做了阐述,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坚持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爱国人士,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胜利而战。林伯渠在第二届参议会的《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上届参议会的施政纲领进行总结,边区政府严格实施民族主义,经过三年的发展,边区政府不断成熟、日寇处境不断恶化,民众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民权主义。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坚持发展民主政治,健全民主集中制,突出人民的地位与作用,保证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徒与通信的自由,实行男女平等的原则。经过边区政府的不断发展,陕甘宁边区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选举制度、便利人民的司法制度,提高了边区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民生主义。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边区参议会制定私人财产所有制,承认人民经土地而获得的正当收入,并且对个体的一切合法财产给予承认与保护。对于老弱孤寡者,边区政府给予一定的救济,避免流离失所,进一步实现人民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2.推动“三三制”政权的发展

“三三制”,即在政府人员与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边区参议会关于“三三制”的建立做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定,积极倡导参议员发言并通过立法保障,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在乡市以及边区选举中,按照“三三制”的原则进行,做到了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某些地方甚至还少一些。足以可见,政权是全体边区民众的,包括各抗日党派、民族和阶级,民众有权来监督与批评政府的工作。《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闭幕宣言》中总结第二届参议会最大的成就之一,即“改进了边区政府并选出了本届参议会的常驻委员会,在十八个政府委员当中,和九个常驻委员当中,共产党员都只有三分之一,真正符合‘三三制’原则”[4]162。“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及实施不仅团结了党外人士,凝聚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力量,而且加强了党的领导。

3.维护民主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民主政治的模范地区,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新的选举原则,即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的投票选举制,选举边区、县及乡三级参议会的参议员,组成边区、县及乡参议会。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极大地维护了民众的选举权。民主还体现在选举资格、人员比例等方面。边区参议会规定:在边区境内,凡是年满18周岁者,都有选举与被选举权;此举保证了民众的基本政治权利,是民众参与政权的重要途径。在选取人员比例方面,边区参议会颁布选举条例:边区每五千名居民,选取一名边区参议员,参议员每一年改选一次,因此,参议会的议员任期为一年,设立专门的选举委员会。这样比较完善的选举制度是顺利实现选举的基础,进一步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地主、绅士、资本家的公民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以恢复,使不同的阶级自觉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所有力量去保卫国家和民族。

三、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的特点及历史启示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在对民众动员的实践中,形成边区民众大团结的局面,具有显明的特点,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执政及发展有一定的历史启示。

(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的基本特点

对民众进行抗战动员要关注动员对象的利益诉求,这是抗战动员成功的根本因素。走群众路线、物质动员与精神动员相结合是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的显著特点。

1.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边区参议会对民众的利益进行全方位的维护。首先是经济利益,边区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并且减租减息,这样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是政治利益,边区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民主制度,与群众的拥护是分不开的,边区政府给予群众多种政治权利,使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边区的事务管理,增强了群众在边区政府政治运转的存在感,肯定了群众的政治价值。再次是社会文化利益,边区参议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弱势群体,对特定的人群给予一定的救助。同时大力发展边区的文教卫生事业,并且成果显著,使边区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为边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在民族政策上,陕甘宁边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区参议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并且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尊重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取得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相反,国民党在统战区奢靡的生活方式把自己搞垮,不信任群众,完全忽视群众的各项权利,当然,最终历史和群众也没有选择国民党。而边区参议会关注民生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最广泛群众的支持。

2.物质动员与精神动员相结合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对民众进行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抗战动员。物质动员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边区政府认识到民众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是动员民众全身心投入抗战的根本,所以边区参议会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土地条例,解决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边区参议会在发展其他产业如金融税收、优待军人等方面同样制定发展策略,解除民众参加抗战的后顾之忧。精神动员主要集中在对民众的思想教育宣传方面,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强调,每一位参议员都承载了抗战建国大业的委托,都有神圣的民族使命,而且参议员有加强边区全体同胞及全国同胞团结的责任,加强对边区民众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抗战的精神觉悟。物质动员与精神动员二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的历史启示

梳理抗战时期的边区参议会抗战动员工作,总结成败得失,对于当今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1.发扬团结民主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没有民主,人民的权利没有保障,群众团体没有发展的基础,全国的优秀人才不能发挥他们的力量,那么,也就不可能形成能够震撼敌人营垒的全民的团结”[6]。边区的抗战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决贯彻者、执行者,在抗战动员中坚持抗战动员与抗战民主并举,两条腿走路,通过抗战动员进一步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边区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是抗战动员得以胜利的前提和基础。张志强评价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是“延安时期民主团结的典范”[7]。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必须实行广泛的全民动员,凝聚全民力量,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让大家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洪流中;同时,要充分倾听各阶层、各界民众的意见、建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诉求,调动一切因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

2.认真落实会议政策

陕甘宁边区之所以成为革命的模范根据地,重要之处就是认真落实边区参议会的各项政策,不断探索实践的真理。第一届边区参议会召开结束之后,陕甘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边区参议会的各项号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边区社会得到整体的发展。《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闭幕宣言》对边区政府的工作进行总结,边区最大的成就是实施“五一施政纲领”,即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严格执行蒋委员长及国民政府的昭示及国策。边区政府依照参议会的会议精神,对民众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动员,发展壮大了边区及地方各级的武装力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对边区进行开发大生产,保障抗战的物资需求、为全国培养众多优秀的抗战干部。张宪文评价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为中国共产党实践其民主思想的基地”[8]。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必须严格落实中共中央的各项政策,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的责任,动员、团结广大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党员发挥模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在陕甘宁边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先进性。边区参议会主张边区实行“三三制”,党员率先做出榜样,自觉与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加强民主合作,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及以下,给予非党员以充分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大民主的范围、加大团结的力度。边区参议会为党员制定铁一样的纪律,严格要求党员,并且提议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提高党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发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极大地增强了党员抗战的使命感,为边区乃至全国输送大批优秀的抗战人才。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期,必须加强广大党员的高觉悟和表率性,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使广大党员自觉投入到各行各业并且为之奋斗。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4.

[2]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04.

[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8.

[4]编委会(陕西人民出版社).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史料汇编(上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7.

[5]梁星亮,杨洪,姚文琦.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229.

[6]林伯渠.林伯渠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143.

[7]党史资料从刊编辑部.党史资料丛刊:一九八五年第四辑(总第二十五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8.

[8]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三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391.

编辑:黄航

The Council of War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Shanxi-K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LEI Dongyan, WU Renming

(Institute of Marxism Chengdou,Chengd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ou Sichuan 610059,China)

The shanxi-k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ouncil is several revolutionary bases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connect people. The shanxi-k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chaired two sessions council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outstanding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document, promoted the anti-Japanes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The border region council put the power of the people together, form a unity Anti-Japanese War situation, to mobilize people to input current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finally achieved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Mobilize people to unite and work together to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society.

the shanxi-k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council;the war of resistance;mobilization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5.015

2016-12-15

2016年度成都理工大学廉政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一般资助项目(2016UTLZB012)

雷冬艳(1990-),女,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吴仁明(1973-),男,四川安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K265.1

A

1672-0539(2017)05-0082-05

猜你喜欢

参议会陕甘宁边区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从参议会提案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底色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1946-1949年杭州市参议会组织构成、职权限定及其评价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议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初探
——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为视角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考察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