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教育走向丰富开放的国际舞台—新都一中教育国际化的尝试
2017-03-23刘汉斌
文 | 刘汉斌
让中学教育走向丰富开放的国际舞台—新都一中教育国际化的尝试
文 | 刘汉斌
四川省新都一中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始终秉承“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育人理念,坚持把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在塑造人格教育的目标定位下,以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为载体,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主动关注学生内需,让每一个学生皆有可为,皆能成才。如何兑现学校“人人有理想,有爱心,有特长;天天都快乐,都健康,都幸福;处处能学习,能长智,能成才”的社会承诺?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民族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文件精神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也为学校教育国际化建设工作明确了方向。
清晰定位长远规划
《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开放创新、追求卓越、服务发展”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示范引领、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着力“扶需、扶特、扶强”,促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中心,使成都教育国际化水平达到全国一流。
作为一所市区名校,为满足不同家庭和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并为之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通道,我校在建校之初就与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外学校开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通过十余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具有国际化教育特色的运行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英语特色教育、国际化交流活动、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放大气的办学姿态得到了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在教育国际化学校的建设工作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国际化是与经济全球化相生相随的,是一种客观趋势,势在必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紧跟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赢得发展机遇;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吸收本国家、本民族优秀文化精髓下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应是促进教育民族化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创新。
基于这样的认识,依托学校浓郁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环境,秉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负责的原则,我们将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纳入2014年10月出台的《新都一中实验学校学生三年成长规划实施方案》中,同时将教育国际化建设工作作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来抓。两项方案的出台和试行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教育国际化整体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明晰,办学理念的内涵也越来越深远。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有关精神和《成都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秉承传统、汲取多元、创新管理、高位发展”为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基本理念,以“深化国际理解、吸纳多元文化、实施国际项目、借鉴国际课程”为工作思路,依托现有的国际化教育项目,不断拓展国际化课程内容,开展国际友好学校文化交流等工作。随着教育国际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将办学的最高目标定位为:面向世界,瞄准未来,显特色,树品牌,最终将学校建成区内领先,省内一流,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目标引领整体推进
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将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国际化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围绕“守正创新,高位发展”八个字,扎实有效地整体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工作。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国际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层次挖掘孩子的长处,包容和爱护孩子独特的思维和想法,给孩子最大最合适的舞台;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特长所在,真正快乐地去学,主动地去学,真正让他们融入国际舞台。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功,要相信学生具有成功的潜能。“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教育理念和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异曲同工,都是强调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挖掘和开发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无限潜力。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在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仍然有深厚的现实意义。
实现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传统,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弘扬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教育国际化不等同西方化,不单纯是“引进来”,还要在学习其他国家、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同时把中国文化特别是我们教育的精髓传播出去。因此,实施教育国际化,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高度认同的基础上。没有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支撑,一切国际交往也就失去了根基。要真正理解和接受他国文化,理解差异,谋求沟通,必须有深厚的民族传统作为基础。一旦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在理解吸收他国文化时必将造成对本民族传统的不屑与遗弃。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立足于本土文化,开设了书法、太极课,并将这几项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鉴赏》《对联赏析》等具有中国元素的课程。这几年,在对外国际交流活动中,我们接待了来自加拿大、丹麦、瑞典、英国等国家的中学生,他们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变幻莫测的川剧脸谱、龙腾虎跃地中国功夫、丰富多样的小吃无不令这些异国学生惊喜不已。每当看到这一情景,陪同参观、讲解的中国学生内心也激动不已,民族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
强调态度,注重培养学生“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 国际理解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不分地区、国家、种族能够和谐交往与理解的品质,而并非仅仅是语言知识、他国历史文化知识等识记性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国际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了解国际格局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培养学生的“地球村”公民、“世界公民”的思想观念。如地理教学应当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地球是世界人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问题需要共同努力解决,世界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绝非一国一地区的事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全球公民共同参与的议题。和平、人口、权利等问题更非一国之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各国人民必须摒弃偏见,团结起来共同保护环境,解决能源危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通过市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公民素养的研究》的长期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常态化的学科渗透中,学生的公民素养水平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走进一实校园,人们都会感受到孩子们优雅大气、文明有礼、诚信友爱的一实学子气质。
重视对学生的国际交际礼仪、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掌握一套现代交际礼仪,但言语文明、举止得体等基本礼仪规范教育还是必要的,这也是当代青少年精神风貌的体现。在教育国际化整体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当特别重视加强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将其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使其习惯成自然。我们应当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差,甚至还优于他们,但行为习惯、文明礼貌、交往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着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整体形象,阻碍着世界各国对中华民族认同水平的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我校目前正在实施的《初中生三年成长规划实施方案》将文明礼仪教育、生存技能、主动发展等国际理解教育元素纳入重点研究的项目,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天下,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全球视野、民族意识、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世界公民。
综上所述,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学校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更关注全人的发展,并在课程设置上努力体现这种全人发展的思想,围绕这个理念打造校园文化,设置课程和文化活动。在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学校发展总体趋势的大环境下,我校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打开一扇窗”,给教师和学生创造“向外看”的机会,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国际素质,全面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让教师和学生乘着国际化教育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四川省新都一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