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灸法中的温度因素

2017-03-23薇覃波雷茹雪尹海燕余曙光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灸法艾叶艾灸

周 薇覃 波雷茹雪尹海燕余曙光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2德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灸法中的温度因素

周 薇1覃 波2雷茹雪1尹海燕1余曙光1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2德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温热刺激是艾灸发挥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认为艾灸具有的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功效都离不开其温热特性。其中,温度包括了燃烧温度及艾灸中穴位局部皮肤温度两方面因素,且影响因素众多。在研究中应注意综合考虑,以期提高艾灸疗效。

艾灸;温度

灸法,作为中医学的瑰宝—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早在《灵枢•官能》篇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说文解字》中“灸”为“长久当灼”之意,也就是说艾灸其实是用火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灸法产生效应的众多作用成分中,温热刺激是艾灸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1,2],其中,温度又是温热刺激不同程度的量化形式,因此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灸法中的温度因素包括了燃烧温度及艾灸中穴位局部皮肤温度两个方面的内容,影响因素较多,且变化各有特点,具体如下。

1 艾条或艾柱的燃烧温度

借助于镍铬-镍硅热电偶,汪国华等[3]用ΧCT-101型调节式测温计记录测定的温度,研究了清艾条点燃和燃烧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不同燃烧部位(燃烧区、热分解区、蒸馏区、预热区)温度变化不同。岳公雷等[4]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质量的艾柱灸进行研究,发现艾炷燃烧的温度最大值及其时刻、艾灸时间,与艾炷质量成正相关。20世纪90年代,梅全喜等[5]采用GR3500型氧弹式热量计测定了湖北蕲春、四川资阳、河南汤阴和河北安国艾叶的燃烧放热量。结果表明,用蕲艾制作艾条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将比其他产地艾叶制作的艾条要高,热穿透力更强。这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艾的描述“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不谋而合。日本学者用热电式温度计测定了0.1g艾绒燃烧的温度,发现日本产艾绒提前50s 达到最高温度,且燃烧时的最高温度比中国产艾绒高13.5℃。另外,他们还比较了经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的燃烧温度/时间曲线。结果显示,提取后的艾燃烧较困难,且从点燃起至温度上升到最高点所需时间显著延长。

2 艾灸中穴位局部皮肤温度

对于艾叶而言,蕲艾一直是公认的道地药材[6]。戚曙光[7]对比了不同年份蕲艾理化效应差异,发现1年陈艾对穴位局部皮温升高最快,3年次之,5年陈艾升温最慢且升温至最大值所需时间最长。对比隔姜灸和悬灸,路玫等[8]得到人体不同穴位对隔姜灸和悬灸各阶段的热感温度有一定的差异,隔姜灸的热感温度耐受阈高于悬灸。董新民等[9]观察了四种不同的灸法,得到隔姜灸、直接灸、悬灸、聚光灸对穴位皮肤、皮下及肌层温度都有明显影响,且四种灸法的皮肤温度高峰值之间无显著差异。针对于高脂血症大鼠,卢明香等[10]研究了不同灸量隔姜灸穴位局部温度影响,发现6壮组和9壮组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均比3壮组高。而林静等[11]同样观察了足三里、神阙两个穴位,探究了其接受5、10、15min温和灸前、中、后局部温度的变化,也得到了不同的穴位表面温度上升后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不同的结论。Zhou Jun-mei等选用无烟小鼠用艾条(4mm×120mm)测试,发现距离分别为2mm、3mm和4mm时,最高温度为(47.37±0.25)℃、(42.62±2.05)℃和(35.50±0.40)℃。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温度”是艾灸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该温度。其中,艾灸燃烧温度主要与灸材灸量有关,而艾灸中穴位局部皮肤的温度则受灸材、灸法、灸量、灸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我们认为艾灸的燃烧温度是相对恒定的,在一定环境下,艾叶的质、量一定时,其燃烧温度基本一致。艾绒点燃后,热量直接传导至作用穴位局部,到达机体后再通过生物传热机制等最终发挥效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影响艾灸燃烧温度的因素基本都能影响艾灸中穴位局部皮肤的温度,反之则不然。在今后的灸法的温度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影响温度灸材、灸法、灸量、灸距等多方面入手分析,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1]吴璐一,杨玲,周次利,等.艾灸温度影响因素及与疗效关系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3,6(04):309-313.

[2]卢圣锋,尹海燕,唐勇,等.瞬时感受器电位及其与艾灸温热效应机制研究结合的思考[J].针刺研究,2012,37(02):151-154,160.

[3]汪国华,张凌,张文惠.清艾条燃烧特性的研究[J].中药材,2000,23(09):569-570.

[4]岳公雷,杜广中,张磊.不同质量艾炷灸温度时间曲线变化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1(10):704-706.

[5]梅全喜,王剑.不同产地艾叶燃烧放热量的比较[J].中药材,1994(09):46-47.

[6]靳然,孟笑男,赵百孝.灸用艾叶的道地药材及加工标准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0,30(01):40-42.

[7]戚曙光.不同年份蕲艾的理化效应差异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8]路玫,张丽繁,袁晔,等.隔姜灸、悬灸对不同穴位各时段热感度的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03):232-235.

[9]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等.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9(01):22-26.

[10]卢明香,王耀帅,王士超,等.不同灸量隔姜灸对高脂血症大鼠穴位局部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2):21-23.

[11]林静,王耀帅,王士超,等.不同灸量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大鼠穴位局部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2):257-259.

猜你喜欢

灸法艾叶艾灸
端午佳节话艾叶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艾叶飘香
艾叶挥发油对HBV的抑制作用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