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话蚊趣
2017-03-23楠江
◎楠江
夏日炎炎话蚊趣
◎楠江
炎夏之时,人们对蚊子深恶痛绝。可是,在我国文化中却不时看到蚊子的身影,说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蚊谜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蚊”字,如谜面为“蚊子停眼皮上”,打一古人名(谜底:张飞);谜面为“消灭蚊虫”,打一字(谜底:文)。而有的谜底与“蚊”有关,如谜面为:“细腿尖尖嘴,最爱吸红水”“长脚小儿童,吹箫入洞房。爱吃红花酒,拍手见阎王”,打一昆虫名(谜底:蚊子)。
蚊诗蚊子令人讨厌,这也时常流露于诗人笔端,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生动刻画了为躲避蚊子进入蚊帐,却又不堪闷热而将蚊帐卷起的情景。唐代白居易在《蚊蟆》中吟道:“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痕成。”诗人感受到了蚊子的嗡嗡声不仅让人心烦意乱,被蚊子叮咬后更是瘙痒难忍,挠破了还会变成疮痕,真乃切肤之痒。宋代范仲俺的咏蚊诗:“饱似樱桃重,饥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要问前程。”作者将蚊子贪得无厌的形象刻划得入木三分,尤其以樱桃形容吸饱血的蚊子,可谓生动至极。明代陈大成的《咒蚊》:“白鸟向炎时,营营应苦饥。进身因暮夜,得志入帘帷。嘘吸吾方困,飞扬汝自嬉。西风一朝至,萧索竟安之。”诗人表面是诅咒蚊子,其实是痛斥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
蚊画画家胡佩衡与国画大师齐白石是一对忘年交,有一次胡佩衡到齐白石家中拿出一本册页请老人家画蚊子,齐白石信笔画了只欲跳的青蛙,接着在青蛙的左上端,画了只飞蚊,所画之蚊翅膀瘦长轻挺,触须和腿细而长,活灵活现。老人家将蚊、青蛙画在一起,意指“蚊子是害虫,画蛙来吃它”。打蚊烟,是现代艺术大师丰子恺故乡桐乡的民俗,即用艾蒿和蚊子草放在火炉里烧以熏蚊子。这一民俗触发了丰子恺的灵感,他的漫画中就有一幅《打蚊烟》,画面上一个孩子提着蚊烟,一个拿着扇子在扇,另一个则被烟熏得捂住双眼。艺术大师寥寥几笔,就将孩子天真无邪的童趣描绘得淋漓尽致,别具一种意境。漫画家华君武画有一幅“蚊图”,其画面极其简洁:盘中一巨蚊撑出盘外,旁边有筷一双、杯一只。画旁附有文字以说明某地蚊害甚烈:“七八个蚊子能炒一盆菜。”
蚊联明代大画家唐伯虎曾为商人写对联,曰:“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但该商人胸无点墨,认为此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没有把发财的意思点出来,要求另写一副。于是,唐伯虎稍加思索,给该商人又写了另一副对联:“门前生意,好似夏日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犹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该商人看罢此联,顿时眉开眼笑,连连叩谢。其实,唐伯虎撰写的后一副对联语带讥讽,暗中将此商人市侩般的庸俗和贪婪,刻画得剔骨见髓。
蚊喻以蚊为题,多以其凶、贪、毒的象征,借题发挥、讽喻寄意,如作家周晓枫将蚊子比喻成黑暗中一针见血的刺客,可谓形象生动;清代诗人袁牧把蚊子比喻成贼:“蚊虻疑贼化,日落胆尽壮。啸聚声蔽天,一呼竟百唱。”冯梦龙编的《挂枝儿》卷八有一首咏蚊小曲讽喻的是惹是生非之人:“蚊虫哥,休把巧声儿在我耳边来搅诨,你本是个轻脚鬼,空负文名,一张嘴到处招人恨。说甚么生花口,贪图暗算人。你算得人轻也,只怕人算得你狠。”有的将蚊子喻为清客,如明崇祯四年进士左懋第劝其姑父远离一伙靠奉承巴结取利的清客,并写道:“入耳皆雅奏,触面尽深机。吸饱飞飏去,主人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