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探究
2017-03-23谢梅芳
谢梅芳
(闽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2)
我国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探究
谢梅芳
(闽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2)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由于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贷款方式“小而散”,缺少有效抵押物,客户信用意识薄弱及信贷资金投向的弱质性等问题带来高信用违约风险。为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规避,通过构建合适的信用评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推动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模式及合适的信贷员的培养,走出一条村镇银行独特的信用风险防范模式。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三农;评估体系;担保
一、引言
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既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 412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1 256个县(市、旗),县域覆盖面67.2%,村镇银行的各项贷款中,农户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 933亿元和3 066亿元,合计占比达到92.7%。同时截止到2016年6月末,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突破万亿,资本突破千亿,民间资本占比保持在72.7%的高位。近十年的实践证明,村镇银行已逐渐成为服务中国广袤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服务“三农”,提供更广泛的普惠金融服务,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覆盖率,解决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村镇银行定位不准确、股权结构不合理、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金融资源理论”学说者白钦先教授曾说过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实现金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1]。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风险可控与可承受的前提下实现业务快速发展与利润最大化[2](P89)。所以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将与风险防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最重要的风险
大部分国内专家学者都认为,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祝健等认为,信用风险不仅是村镇银行最主要的风险,而且是一种始终存在的风险[3]。杨祎指出,目前村镇银行面临较为突出的信用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出现了利润下滑、员工流失、不良快速上升等趋势[4]。唐敏等指出,村镇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而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特征、抵质押担保困难等原因,使得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5]。方菊香等认为,村镇银行面向农民、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6]。张吉光指出,个别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高达5%,为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一半左右,容易产生信用风险[7]。
(二)信用风险的原因
刘永威等认为,由于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8]。裴英认为,造成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主要原因:一是贷款行业高度集中于高风险的农业产业;二是贷款投放地域集中;三是贷款缺少有效的抵押物或抵押物变现难;四是信贷风险难以释放;五是信贷风险抵御能力差[9]。傅先义等通过对湖北荆州村镇银行调查发现由于村镇银行面对农村市场,受部分人诚信意识不强、信息不对称等影响,信用风险较高[10]。方菊香等认为,造成信用风险的微观层面成因:一是村镇银行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不健全;二是目标客户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三是客户特质性风险显著[6]。尹晨、凌峰认为,信用风险来源于缺乏可接受的抵押品和存在特质性的源风险与成本[2](P100)。
(三)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刘永威等提出,要在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引入格莱珉银行的农产联保模式,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农村资产、信用较好的农户、工商户为村镇银行提供信息[8]。裴英提出,要采取科学高效、简单的信用评估方法,建立信用评级机制[9]。傅先义等指出,要加强宣传、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改善农村信用环境[10]。唐敏等建议,可通过农业保险业务推广、农村金融政策法规、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等进行防范[5]。方菊香等提出,建立贷款管理制度、改进风险管理原则以及提升员工素质等方式完善村镇银行内部管理[6]。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的专家学者都在重视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对于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民的特质,但对于如何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上却难以提出可操作性、符合农村和农民特质的方法,提出的信用评估体系太过于僵化,应该要看到农村和农民很难提供抵押品,或财务报表等“硬信息”的现实情况 ,所以打开信用借款思路,充分利用“软信息”收集信用数据的方式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再者对于如何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上,理论界目前也缺乏从源头上对于村镇银行人才培养的建议,使得人才培养缺乏一个体系化的建设。
三、风险、商业银行风险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界定
(一)风险的界定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和一定的条件下,资产未来实际收益相对于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和变动幅度。在商品经济下,企业的投资一种是确定性的决策,一种是风险决策。而我们讲的确定性的决策也仅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波动非常小,近似于零,比如国债的投资,但这样的投资在目前的国际社会大环境下,我们看到风险也在不断的凸显,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商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风险是无处不在,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为何总是不相等也就归结于我们对风险的判断不足。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风险,是以商业银行企业为主体的风险范畴,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和大小。随着其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及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风险也不断地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据2010年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划分,商业银行所涵盖的风险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等。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客户(仅指自然人客户)发生违约或信用等级下降给银行带来的潜在损失,包括坏账损失和承担客户延期支付欠款的成本,它应该属于借款人的一种违约风险。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I一直到2010年的巴塞尔协议III,资本协议的框架内容伴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更新中,但无不围绕着银行的信用风险展开思考,可见信用风险应是银行风险中最主要也是最值得关注的风险。而且商业银行是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的特殊企业,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诞生就已蕴含着信用的无限风险。
我们通常会用不良贷款作为银行信用风险状况的核心指标,曾对137家样本村镇银行调查中,发现不良贷款总额达3 501万元,不良贷款均值是25.26万元,还发现西部地区出现不良贷款的比率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成立村镇银行最早,不良贷款暴露的比东部地区早[11],所以随着村镇银行的不断扩张与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地识别、防范和规避村镇银行在成长过程逐渐暴露的信用风险,那么村镇银行的发展将任重而道。
四、村镇银行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缺失或不健全,贷前审查难以规范
所谓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主要针对当银行选择客户时,要从哪些方法进行评估客户的信用,以及给客户进行评级,根据评级结果决定是否提供信贷。一套信用风险的评估体系,不仅能作为对客户贷款的评级依据之一,也能作为整体上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管理的工具,有效保证银行的资金和经营安全。村镇银行面对着信息相对比较闭塞的乡村,面对着“小而散”的客户群,面对着金融服务一直贫瘠的市场,建立一种标准化的信用评估体系实属困难。而信用评估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在审查客户信用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指导意见,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对客户进行调查、审查,容易造成主观而随性的判断;再加上我国村镇银行的信贷员普遍存在专业能力有限、专业素质不足,常常会出现过度地相信客户提供的有关财务信息,也没能及时发现客户的风险敞口所在,据此形成的调查报告,无形中加剧了信用风险的产生。
(二)贷款方式“小而散”,贷中追踪成本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村镇银行只能在其所在县域范围内经营,网点应该渗透到村镇,同时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由于我国乡村的地理位置复杂而分散,这样的市场定位使得村镇银行在贷款执行期间的跟踪贷款去向或风险的成本都极高,有些客户违背当初的贷款协议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或经营出现重大问题,村镇银行由于人员的缺失和成本的高额,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从成本效益角度来说,可能一些村镇银行也会放弃进行有效的追踪,信用风险将难以得到及时的防范。
(三)客户信用意识薄弱,易出现道德风险
村镇银行所面对的客户群是长期以来被金融服务排斥在外的群体,信用意识相当薄弱。
首先,思维定识。由于村镇银行是在政府政策和金融改革的推动下建立的,长期受到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带来的惯识,农户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从村镇银行获得的贷款相当于从财政部门获得的补贴,以为村镇银行是一种扶贫银行,不用归还[12]。
其次,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求抵押品,也就是抵押物能起到信用增进的作用,但村镇银行的客户不管是农户还是小微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极其有限。2016年3月,我国实施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方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可作为贷款抵押物[9](P22)。但是这样的改革,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农户提供的宅基地产权或农地使用权抑或农业生产工具等农户基本的生活工具或生产资料作为抵押物,如果发生信用风险,这些抵押物被没收、拍卖等,农户可再生产的能力就欠缺了,甚至危及到农户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这也将会引起道义上的谴责;再从村镇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可能不愿意接受农户可用于抵押的农地、房屋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等,因而目前还没有形成这些商品的交易市场,而且这些商品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局限性、利用价值的有限性,难以定价也难以交易成功。所以造成了村镇银行的信贷方式主要是信用借款,缺少了抵押物,就难以牵制客户还款,客户赖账现象急剧产生。
最后,羊群效应。由于村镇银行面对的客户相对集中,而且都在一个乡村里,农户之间具有一定的裙带关系,乡村对外是闭塞的,但是内部信息的传播速度是相当的快,所以当一个客户不能及时还款而又没有付出应有的违约成本时,加之农户的知识有限,自我判断能力差,极易形成羊群效应,就会跟风,有能力的也不还款,故意拖欠的状态。
(四)贷款投向弱质性,信用风险必然存在
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主要是服务于我国的“三农”经济,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气侯变化等自然灾害,就会产生农业的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历来农业都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靠天吃饭的行业。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这种自然性影响的生产经营特性所带来的农业风险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以农业产业为主要信贷对象的村镇银行也不可避免地同样面临这一风险因素的困扰,因为农村的生产经营性风险极易转嫁到农村金融体系[13]。同时农户的文化水平低下,对市场信息捕捉的能力欠缺,又没有一定的投资决策能力,无法进行有效地经营决策,导致利用信贷资金获利的能力低下,这些问题都将导致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必然存在。
五、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和转移措施
(一)建立切实可行的信用评估体系
我国目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评估体系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规定做出的,操作要求高,标准化程度高,同时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已积累了数十年的历史经验,对客户的风险类别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村镇银行是一个新型的产物,面对着“小而散”的客户群体,需要有一套适合村镇银行特点,操作性较强又通俗的信用评估体系。由于村镇银行面对的客户群与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有相似之处,所以可以借鉴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如蚂蚁金服所做的“芝麻分“信用评估体系”。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芝麻信用已经为缺少传统征信记录的人群补充了信用评价,超过2 000万用户因此获得了金融机构的授信,其中消费金融授信总额超过1 000亿元;已经识别各类互联网金融欺诈行为超过900万人次,已经帮助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机构减少损失不少于351亿元人民币。那么我们的村镇银行也可以建立一个类似这样的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同时,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不应该成为银行内部的行为,而应该是全社会共同打造的行为,所以必须考虑要公开信用评级的体系和结果,让客户了解信用体系,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等级的群体实施不同贷款额度以及不同的贷款条件来宣传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客户的贷款需要,采用正向激励机制,比如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享受贷款手续便捷、额度提高、利率降低等优惠政策,起到宣传“好信用好生活”的信用环境,以鼓励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继续保持信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鞭策信用较差的客户,提高其信用状况。提高客户信用意识的同时,也能大大降低客户的道德风险。
(二)完善信用数据的征集过程
当然这样的信用评估体系一定是需要一个数据的积累过程,这需要依靠的村镇银行成立一支资信评定小组,建立一套适合农户和小微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借款人的资金需求、家庭收入情况、日常开支、家庭成员构成、教育水平、水费电费支出,甚至每月快递收取量等因素,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同时,要保证信用评估体系数据的收集,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征信系统的数据包括两类,一类是硬信息,一类是软信息。硬信息主要通过一些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电力部门等单位的日常交易中形成,需要形成资源共享模式;软信息是相对于硬信息而言的,是指不能或难以编码、难以用数值量化的信息,是非正式的、推断的、直觉的,村镇银行由于具有地域性特征,有很强的“人脉”关系,软信息的获取相对来说容易,可借助于与农户与小微企业等借款人保持着密切的近距离而有效获得,而且在信息不对称的农村金融体系中,软信息可以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而且当本土化的信贷员与借款人“拉家常”过程中,也能及时的捕捉信贷资金的走向与安全性。
(三)提供贴心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作为商业银行性质的“村镇银行”,它还将肩负着“服务三农”的特殊历史使命。所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
村镇银行有别于在城市中的商业银行,要求金融服务一定要下沉,坚持“走出去”的营销服务,组织上门服务,当发现客户存在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并搓合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协会的建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有农业技术知识的信贷员送技术下乡的活动。当发生客户存在市场信息闭塞的问题,可以通过信贷员的网络知识和市场分析能力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并解惑。信贷员与客户零距离的接触这是村镇银行的特点也是优势所在。这样的服务不仅可以让客户感受到村镇银行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而且还可以收获真实和全面的软信息,达到控制不良贷款的目的。
由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要求,村镇银行只能面对一个特定的区域,就会造成贷款的相对集中,无形中加剧了风险的产生。所以村镇银行可以考虑在贷款产品设置上,不仅仅是生产性的信贷产品,可推行与农户住、用、行、医疗等方面相关的全方面的信贷产品。
从贷款的用途来看,日常支出、子女教育、婚丧嫁娶、建房等消费也是农民生活中刚性的资金需求,尤其是低收入贫困农户,由于农户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匮乏、风险承受能力低、维持生活的意愿高于扩大生产的意愿,所以贫困农户借贷的主要用途是非营利性的生活性用途,特别是基本生活、医疗和教育这些具有很强刚性的支出[2](P59)。朱建芳抽样调查了2007年浙江省300户农户的融资情况,发现浙江省农户贷款的用途中,发展工商业用途遥居榜首 ,占33.6%;其次是涉农用途,占15.5%,孩子受教育费用、建房、看病、婚丧嫁娶等占41.4%。所以可以积极开发这类的消费信贷产品,而对这些方面的扶持与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的防范是相辅相成的,当农户的教育资金得到解决,文化水平得以提高,抗风险以及生产能力就会加强,随之就会降低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
(四)推动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模式
首先,联保贷款作为一种信息识别机制和贷款激励机制由格莱珉银行初创,它的基本形式是一个区域内,比如某个乡村、社区、大型市场组建贷款联保小组,小组人数一般4-6人,小组自愿组成,由于需要彼此承担风险,小组的组建过程事实上是一个风险识别和筛选的过程[14],它在格莱珉银行发展初期不但可以节省村镇银行的信用成本,还可以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也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我国的一些村镇银行也在实践中,而格莱珉银行目前放弃了联保的形式,主要是联保形式逐渐显示出一些弊端,所以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村镇银行的具体情况推动不同的联保方式,对于具有相似的贷款需求的期限和金额,社会关系简单的、个体经济相互依赖的,容易组建小组的乡镇可以考虑积极的推行联保贷款,形成风险共担的模式,小组的成员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村镇银行的风险也能得以减轻和规避。
其次,村镇银行面对的客户群抵押担保难以实施情况下,与其说去动用林权、土地权、宅基地权等关乎农民基本生存所需的,不如推行更为可行的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农业风险分担体系,使得农户在遭遇大规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情况下,风险能够得以有效的分散和补偿[2](P168),这个体系就包括农业保险,如果因农业产业特质性的风险而引发的信贷机构的风险,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农业风险分担体系进行风险的转移,也不致于造成让村镇银行和弱势的农户独自去承担这样不可抗逆的风险。同时,农业保险还具有抵押品的功能,既提高农业生产者进入信贷市场的能力,又能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在形式上,应该大力鼓励村镇银行与涉农保险机构合作,建立在政策补贴基础上的银保合作新机制,一方面鼓励农民投保,进行政策保费补贴和投保者信贷优先的原则,另一方面政策保费的补贴可以考虑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感受到真真实实的政府关怀。
(五)实施本土化的员工培养计划
员工素质的低下,专业人才的匮乏,对风险的鉴别与意识能力不足,都极大的影响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村镇银行要实施本土化员工培养计划。
首先,坚持人才本土化。可通过吸纳本地有威望或有民间借贷经历的人群作为员工,使用本地员工有利于降低成本,且便于维护团队的长期稳定性。我国村镇银行的客户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民,本地员工在地域文化和习俗上不存在差距,又有一定的当地人脉和社会资源,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展业务,后续可通过内部的继续教育活动来提升其专业业务能力。从节约的经济成本和地源性的信任成本来看,坚持本土化是村镇银行人才战略的重点之一。
其次,与地方院校合作。可以利用目前我国的地方院校正在往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方向转变的转型期,可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市场化创新,尝试着有针对性的推行类似“普惠金融”的金融类专业或专项的选修课,甚至可以与本地区的村镇银行合作办学的模式,这样既能解决了部分生源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就业难问题,又能帮助村镇银行培养本土化的高素质的较稳定的员工队伍。
杜晓山提出,“还贷率的高低不在于贷给穷人或富人,而在于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制度执行者的差别。”[2](P88)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机制的设计,只要村镇银行与借款人发生了资金借贷关系,那么信用风险自始至终都存在于借贷运动的全过程,正视和防范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1]陈晓枫,叶李伟.金融发展理论的变迁与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5.
[2]尹晨,凌峰.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89.
[3]祝健,张传良.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对策分析——马克思金融风险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0(12):8.
[4]杨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亟需宽松经营环境[J].中国农村金融,2015(16):43.
[5]唐敏,马丽斌,马纪英.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 ,2014(1):146.
[6]方菊香,尹娜.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析[J].甘肃金融,2014(2):66-67.
[7]张吉光.警惕村镇银行的潜在风险[J].中国金融,2015(20):54.
[8]刘永威,刘详,罗显华.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困境、对策及其未来发展[J].北方金融,2016(03):46-47.
[9]裴英.村镇银行风险分析及防控体系建设[J].黑龙江金融,2016(6):22-24.
[10]傅先义.村镇银行发展与风险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4(12):60-61.
[11]吴少新.基于普惠金融体系的中国村镇银行绩效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88.
[12]雷镇友.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3(1):74.
[13]刘晓波.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设置[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3):82.
[14]李木祥.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174.
Credit Risk of Bank in China's Towns
XIEMei-fang
(DepartmentofEconomicsandManagement,Minjiang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2,China)
Currently banks in China's Towns is in high risk of credit default, which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imperfect of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small and scattered" loaning patterns, lack of efficient guarantee, weakness of customers' awareness in credit, and investment feebleness. To obtain these bank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of risks. In this case, a kind of specific credit preventative mode should be constructed via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fering all-around value-added service, promoting multiple credit guarantee patterns, and cultivating suitable clerk.
banks in towns;credit risk;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evaluation system;guarantee
2017-04-03
谢梅芳(1975-),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普惠金融、企业投融资机制研究。
F830.6
A
1672-934X(2017)03-0089-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