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
2017-03-23赵玲玲曾力宁
赵玲玲,曾力宁
(1.长沙理工大学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2.湘潭大学 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习近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
赵玲玲1,曾力宁2
(1.长沙理工大学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2.湘潭大学 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文章阐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及机遇;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行相关分析论证,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兴农”思想,提出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科技创新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新体现及应用,是文明要素的不断成长、壮大、成熟、衰落和退出的过程,是各国相互学习、比学赶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1](P157)
一、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及机遇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解决好粮食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稳定地解决13.7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P158)
(一)农业现代化关系到粮食的战略安全
农业现代化是各种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重要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得到了较有效保障,农业面临的是结构性矛盾,但是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需要依靠科技化解风险,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习近平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2]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中国粮食安全是个持久的问题。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要在有限的水土等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必须靠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
(二)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农业在不断的改革创新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仍然滞后。2015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62 144万吨,比上年增加1 441万吨,增产2.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5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4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3]。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业自然灾害频发,有些地方靠天吃饭;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经营主体以妇女、老人为主,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大而不强,主要农产品成本高、价格高,农产品加工度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国际竞争力弱;农村居民平均综合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5 575万人生活在国家规定贫困标准以下,农业现代化依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1](P157)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机遇
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2016年,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要求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要求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供给量,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国内社会资本已经注意到农业的这一重大变化,并积极谋求进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涉农主体和资金支撑。
二、重点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4]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是解决农业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和农产品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统一。农业产业横向拓展是保障农业生产供给的同时,发展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如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农业纵向延伸是指延长产业链,拓宽增值空间。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时指出,“闽东的农业综合开发,一是寻求大农业的广阔阵地,实现农业的多层次开发,二是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向农业的深层次进军。”[5](P184)我国通过农业规划调整,构建了“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初步形成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的布局和生产。2015年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3,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休闲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3]。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足不出户,生冷的、加工的农产品均可送货到家。但是,我国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农产品地域定位不精确、地域资源利用不合理,粮经饲统筹不够、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不足、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畅、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第一,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加牛羊肉、牛奶供给;发展水产业和水产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园艺,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发展有质量保证的品牌农业,精细化农业。
第二,优化专业生产格局和优势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建设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带,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广、综合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第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动粮食、小麦等主食加工发展,加快农业产业链条的前伸后延,突出增值化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功能,依托农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正如习近平书记所说:“农业,一要搞大农业,走农业科技化工业化道路,还要考虑碎片化的一家一户的农业,因地制宜。”[6](P92)着力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体系,以产品为依托,发展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成本,激活农产品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以产业为依托,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与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建设一批农村三产融合先导区和示范基地。
(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通过运用先进生产手段、先进生产工具、先进技术等,重点解决农业发展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推进农业发展从高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三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良种覆盖率超过96%[7]。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手段有待提高,良种良法配套不够,产量高、质量优的新品种仍然偏少,中低产田仍占相当比重,资源环境约束紧,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任务重而紧。
第一,要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注重农机适用性、经济性,当前,中国农业用工成本提高迅速,机械的采用缓解了这一负担,南方的水稻通过机械化收割,节约了成本和工时,家中没有男劳力也不用发愁。注重不同产品农机装备研发与推广,新疆摘棉花、摘苹果的机器供给是短板,南方摘桂圆、荔枝也急需机器的使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降低农业自然风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及机械使用率。
第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选择,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产地品牌认证的建设,鼓励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第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公共性属性,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人民身体健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降低农业污染,广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成功解决了甘蔗渣的污染,湖南湘中通过种植红高粱成功降解土壤有色金属含量。通过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前,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8]
近年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有大学生发起的公益组织,有企业家、农村能人,返乡农民工积极投身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合作社越来越受农民喜爱,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仍然滞后、扶持政策不健全不到位,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严重不匹配。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第一,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黑龙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了17万个,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亿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
第三,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指出,“推进闽东大农业的进程,必须以科技为导向,实行配套服务。要建立健全农村四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并聘请一批农民技术员充实乡村技术队伍。”[5](P188)上述讲话精神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力指导。农机承包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是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服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勇挑重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深化农业科技进村落户行动,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优化农技推广环境,形成全方位为农民提供有效技术服务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技术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站点网络。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基础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力量。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第一,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第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节约要素的投入。第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第四,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5](P186-187)。
(一)坚持把“强种”作为强农的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发展民族种业,抓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6](P94)“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湖南的隆平高科是全国种业领域的一面旗帜,但是与国际大型种业企业相比,我国种业企业“小散低”、品种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的问题依然突出。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重大工程。做大做强种子企业需优化种业发展创新,加大激励力度,在品种选育、农业保险、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深入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鼓励种业科企合作、联合攻关,鼓励科研人员依规到企业开展创新服务,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潜力。
(二)重视农业技术体系配套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8]农业生产是多方面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农业涉及水、土、肥、密、种、保、工、管、光和气,农业生产过程就是技术集成的过程,需要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围绕种业创新、农业土地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机装备、农产品保鲜、储藏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有影响的务实研发、创新平台。科技部和农业部于2016年11月3日共同签署了“科农协同”工作机制合作协议,双方就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平台体系建设等方面合作内容达成共识。“科农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合力,对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技术配套体系的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多元主体投资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充分整合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模式工程。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基地,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农民跟随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传播扩散、开花结果。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成果的信息发布、通过价值比较,引领农民加入新成果采用的大军,增加农业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
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入农业主战场。要挤出资金,大力轮训农村的实用技术队伍,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造就一代新农民。”[5](P188)习近平在福建省级领导岗位上,及时发现和推广了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的“南平经验”,这一经验后来成功移植到浙江和其他一些省份。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到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帮助,在金融上给予优惠,在服务上给予照顾,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加分支持。引导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承包各种技术产业和生产项目,放大科技兴农典型示范效应。效应的扩散关键靠农业人才的跟跑、模仿,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将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为农民的培育提供良好场所和环境。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11-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39115.htm.
[3]韩长赋.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05-18.
[4]习近平.习近平在小岗村主持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4-29.
[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8]习近平.习近平在山东省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29.
Study on Xi Jin ping's Thought 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ZHAOLing-ling1,ZENGLi-ning2
(1.SocialGovernanceInnovationResearchCenter,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410000,China; 2.SchoolofBusiness,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key of key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 this paper,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opportuniti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elaborated; related analytic demonstration have been done to promot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bout the desired construction-three-major-systems of "industry system, produc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haves been advanced in accordance with secretary Xi's thought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apply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three-major-systems of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17-03-2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SH063)
赵玲玲(1966-),女,湖南湘乡人,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科技与社会研究; 曾力宁(199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国民经济学研究。
S-0;F320
A
1672-934X(2017)03-0047-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