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对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17-03-23赵芝香唐迎红肖可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闭塞性溶栓脑梗死

赵芝香 唐迎红 肖可喜

·专科护理·

综合护理对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赵芝香 唐迎红 肖可喜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栓溶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牛津残障量表评分、舒适度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OH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综合干预应用于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机械碎栓;动脉溶栓;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护理对策

脑血液供应系统出现障碍,致使脑部出现障碍,出现脑梗死[1]。由于老年人群的机体功能较弱,身体的恢复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而疾病具有病情危重、治愈难度大等特征,因此临床在给予患者溶栓治疗的同时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效果非常重要。我院为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且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70例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69.83±7.62)岁;1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0患者伴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研究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63~82岁,平均(70.02±7.98)岁;1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8患者伴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为患者进行溶栓前的检查,为患者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如为其测敏、建立静脉通道、备皮及留置导尿管等;溶栓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对其饮食及生活习惯进行调节[2]。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溶栓前 由护理人员接待患者入院,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及医院相关规章等告知患者或家属;向家属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况,针对家属的阐述及时密切观察,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护理人员加强与家属及患者的沟通,缓解其负性心理;为患者开展溶栓前的适应性训练,将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栓溶治疗的目的、方法、流程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与家属,提升其认知及依从性;护理人员需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药物测敏,同时提前准备溶栓治疗所需器械、仪器及工具等,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1.2.2 溶栓中 协助患者取正确且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患者需要进行穿刺的部位,将溶栓过程中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对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理,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主治医师;为患者调整体位时可以使用弹力绷带固定其四肢,避免因躁动对治疗产生影响;随着溶栓时间的延长,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恢复情况,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时给予患者安抚。

1.2.3 溶栓后 对患者溶栓穿刺口及动脉插管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地监测与记录,加强对患者足背部动脉搏动的情况的观察,避免患者出现肢体坏死的情况,若溶栓穿刺口未出现出血的症状,则可引导患者开展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将患者的锻炼情况及机体的恢复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根据记录结果为其制订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加强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出血与凝血时间的观察;保持病房内环境的整洁与安静;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以此对患者实际的需求有所掌握;将医学常识向患者传播,为其开展为期半年的随访,避免疾病复发。此外,护理人员应在随访过程中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以巩固溶栓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牛津残障量表评分、舒适度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由医者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

牛津残障量表评分(OHS)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分值为1~5分,其中1分表示患者死亡,2分表示患者处于植物状态,有心跳与呼吸,偶尔出现睁眼、吮吸或哈欠等反应,但是没有意识;3分表示患者伴有严重的残疾,患者有意识,但是其认知与语言及躯体活动能力出现残疾,需要在他人的照顾下生活;4分表示患者有中度残疾,患者有轻度的偏瘫、发声困难及共济失调等情况,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5分表示患者恢复较好,患者经治疗后可回复至正常的生活,但是伴有轻微后遗症。舒适度评分是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对住院环境、躯体的舒适度等进行评分,分值为5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舒适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1)为t值,2)t’值

3 讨 论

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栓溶是临床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该项治疗防方案可以对濒临死亡的脑部组织进行有效救治,具有安全、疗效显著等特征[3]。选择溶栓治疗适应症是提升溶栓成功概率的关键,此外临床中科学有效护理措施亦是影响溶栓效果及患者身体恢复的关键。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措施较少且缺乏针对性,护患缺乏沟通[4]。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未加强与患者沟通,无法及时完善护理措施,从而极易延缓患者身体的恢复,甚至会使得患者出现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因此常规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欠佳。

综合护理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为患者实施溶栓前、溶栓中及溶栓后的相关护理措施,通过合理护理,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5]。其中溶栓前的护理即溶栓准备护理,是溶栓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包括为患者备好溶栓工具,为患者进行测敏,加强对患者与家属的宣教等,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式的认知程度,不仅可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可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为后期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6];溶栓护理中主要包括患者在溶栓过程中的体位护理即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正确且舒适的体位,不仅利于溶栓治疗得以顺利完成,同时可保证溶栓效果,维持呼吸道的畅通,对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有利于避免患者出现憋气的现象,保证其生命安全[7];溶栓后护理是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通过结合患者身体的恢复状况及速度,为其制定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以此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同时通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患者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及时制订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其身体的恢复。该项护理措施亦可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8]。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同时患者的OHS评分、舒适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进一步表明,为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情况,可有效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对提升护理满意度亦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1]姜长春, 李月春, 王宝军,等.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1):60-63.

[2]齐 立, 李慎茂, 俸军林,等.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3):180-184.

[3]宋 军, 史万超, 苏志国,等.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3):314-317.

[4]王 涛.机械碎栓结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4.

[5]李水仙, 郑维红, 林 威,等.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40(6):336-340.

[6]唐永刚, 齐 立, 俸军林,等.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6):872-873.

[7]宋存峰, 杨 磊, 隋玲玲,等.机械碎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3):34-36.

[8]张 兆, 张 千, 李先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内科,2014,9(4):383-385.

(本文编辑 刘学英)

510317 广州市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导管室

赵芝香:女,本科,主管护师

※内科护理

2016-10-14)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2.015

猜你喜欢

闭塞性溶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