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7-03-23饶燕婷

大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指标体系专业

饶燕婷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厘清地方普通高校的“地方性”特点和专业设置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的逻辑结构,然后再依次建立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一、地方普通高校的“地方性”

地方普通高校是指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院校之外的,由地方政府财政划拨办学经费、属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为地方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以下中心城市所属高等院校。这类高校由于“地方管理”“办在地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源的地方化。地方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招生的数量占全国招生总量的1/3左右。这些高校由于普遍得到所在省市的财力、物力支持,如拨款、拨地等,因此在招生地域上受地方政府的限制,一般只能在本区域(省、市、区)招生。这使得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所在省市,担负着为本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

二是毕业生就业的地方化。地方普通高校生源的地方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的地方化。虽然高等教育统招统分的时代已经过去,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已实施良久,地域之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也越来越大,但是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毕业后还是继续留在本地工作。这就意味着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来大多要进入本地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三是服务面向的地方化。地方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方性,其价值定位在于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全方位地为地方服务。除了人才培养之外,地方高校还要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培训等服务,将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辐射到地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既是地方高校的责任所在,亦是其生存之基,发展之本。

四是资金来源的地方化。资金来源的地方化是地方高校与部署高校的一个重要差异。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分为中央财政为主和地方财政为主。地方普通高校在管理上以省为主,在经费来源上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的特点。这种财政拨款制度决定了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地,结合地方所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方向

专业设置是地方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地方普通高校能否较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是重要一环,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避免在省域范围内低水平重复建设

地方普通高校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其专业设置要避免在省域范围内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地方普通高校在传统专业上比不过“211”“985”等重点高校,要想拓展发展空间,就需要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需要,开设其它院校没有的专业,开办特色专业,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设置战略。此外,还要注意与同地区的其它高校“错位”发展,尽量避免在同地区所设专业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会挤压相互的发展空间,还会导致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失调。

(二)要强调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向性

地方普通高校与部属重点大学不同,主要是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所以,地方普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当主要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才市场等社会需求,使所培养的高级人才在本地区能够“适销对路”,为地区社会经济所吸纳,这样才能很好地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否则,所设专业偏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向性,培养的毕业生本地区用不上,就会带来大学生就业难和地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三)要确保基本办学能力

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条件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院校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都存在经费短缺、办学资源和条件不足等问题。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在设置专业方向、开展专业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和条件能否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实验设备和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确保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如果一味求大求全,以规模和数量换质量的话,不仅达不到建设目标,甚至会影响后续发展。

三、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的逻辑结构

根据以上对地方普通高校的地方性及其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不难看出地方高校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地域性”特点,其专业设置也有特定的内在规定性。因而,在对地方普通高校的专业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这类高校的特点和专业设置的内在要求。此外,作为高校的专业,不论是地方普通高校的专业还是部属重点高校的专业都有共同的要素、内涵和特点。对“特性”和“共性”的兼顾应当成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的逻辑起点。

首先,地方普通高校的“特性”要求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作为评价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地方普通高校的特性来看,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这个办学定位要求地方普通高校的专业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学科布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使专业的规模和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地方普通高校的特性决定了其专业设置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以及给地方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即“地方服务程度”是评价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的一个观测面,也是能凸显地方高校及其专业设置特点的一项内容,应成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的重要一维。

其次,专业的“共性”要求将“举办力量”和“质量水平”作为评价地方普通高校专业优劣的两项内容。从专业的共性要素和特点来看,但凡一个专业要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包括人、财、物的支撑。它们是专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其办学条件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地方普通高校的专业评价中,有必要对这些硬件条件进行考察。它们是专业评价的基准,反映了专业是否具备最基本的办学力量。此外,专业评价也离不开对其质量水平的考察。如果说举办力量是硬指标的话,那么质量水平则是衡量专业的软指标。它是反映专业办学绩效和水平的一项通用指标,也是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以上分析,对普通高校专业的评价可以由反映地方普通高校特色的“服务程度”,以及反映专业共性特征的“举办力量”和“质量水平”构成一个三维评价结构。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专业只有举办力量好,才有可能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质量地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如果硬件条件不达标,举办力量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科研需要,那么该专业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效益就很难有保证。另外,如果举办力量好,质量水平高,但是与地方社会服务能力差,培养的人才适销不对路,那么该专业则很难说是一个好的专业。相反,如果社会服务能力强,但是办学质量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欠佳,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的专业。 因此,“举办力量”“质量水平”“服务程度”是逻辑联系紧密的三个评价维度,能够全面、综合地体现一个专业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

四、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模型的构建

以上对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逻辑结构的分析为下一步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举办力量”“质量水平”“服务程度”作为评价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的三个相辅相成的观测面,可以共同构成一个三维评价模型,对普通高校的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图4-1)。

图4-1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三维评价模型

在该模型中,X轴表示对质量水平层面的评价,Y轴表示对举办力量层面的评价,Z轴表示对服务程度层面的评价。原点值为0,各轴最大值分别设为Xn、Yn、Zn。点M(Xn、Yn、Zn)称为最优点,表示三个维度的评价都为满分。以各坐标取值范围的中值将得分范围划分为两个等级,相应的三维评价空间就被分成了八个区域。将这八个区域分为四类,最接近原点的区域IV称之为“败犬空间”,表示三个维度的评价都很差;最远离原点的区域I称为“金牛空间”,表示三个维度的评价都很高;其余六个区域分为两类,区域II表示有两个层面的评价位于中值线之上,一个位于中值线之下,称之为“潜力空间”,意指尚有潜力可挖;区域III表示有一个层面的评价位于中值线之上,两个位于中值线之下,称之为“问题空间”,意指存在问题较多。

此三维评价模型可以将专业在三个维度的总评分作为某个点在三维坐标的空间中标注出来,清晰呈现专业在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结果,便于比较和问题查找。综合评价最好的专业最接近M值,评价最差的专业最接近原点。如果该点位于“金牛空间”,表示该专业举办力量强、质量水平高、服务程度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该点位于“败犬空间”,表示该专业举办力量弱、质量水平低、服务程度差,有被淘汰和限制招生的危险;如果该点位于“潜力空间”或“问题空间”,表示该专业在某一个或两个方面有欠缺,需要加强建设和整改,争取进入“金牛空间”。

除了便于对专业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之外,该三维评价模型还可以同时将所有参评专业的评价结果标示于同一个三维评价空间内,利用之前定义的最优点M,计算出各专业与最优点之间的空间距离d,以此距离为标准对全国地方普通高校的专业进行综合评价排序。

五、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构建地方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服务于从实证角度评价各地方高校具体专业发展现况这一目标,因此均选取量化指标,未考虑定性指标。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构建地方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遵循一系列设计原则,除一般性原则如目的性、科学性、层次性、完整性外,还应考虑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简明性与有效性

应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典型指标,尽可能以最少的指标包含最多的信息,力求指标体系简洁易用,编制方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同时选取的指标能真正反映地方高校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潜在问题。

2.可行性与可靠性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时间、成本、人员与技术等方面的配合情况,以确定其可行性。此外,指标资料的收集渠道必须考虑现实数据资料的可支持性。尤其在目前国内教育指标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相关统计信息还相当缺乏的情况下,指标发展的可行性与指标资料来源的可靠性是构建指标体系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

3.规范性与比较性

建构的地方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内涵和操作型定义明确清晰,指标的变化,必须能明确解释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指标统计口径要利于不同专业间的比较。

4.全面性与概括性

专业评价的概念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描述地方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又把握关键要素,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领域划分、各领域维度的确定,以及各维度下指标选取等环节上,都应尽可能全面而概况地反映专业发展内涵的各个侧面。

(二)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地方普通高校专业三维评价模型,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 9个二级指标构成(表5-1)。指标体系说明如下:

表5-1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1.举办力量维

举办力量维反映了某专业的开设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主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衡量,包括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经费三个二级指标

(1)教师队伍:对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考察,包括教师数量、质量及结构三个方面。其中,教师数量用生师比指标来反映师资充裕度;教师质量用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这两个指标来考察;师资结构用专业教师与实验(实践)教师的比例反映。

(2)经费: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师均科研经费支出两方面考察。其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反映了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师均科研经费则反映了专业教师科研经费多寡,是教师科研活动和能力的体现。

(3)教学条件:从硬件与软件方面对专业的教学设施和条件进行考察,其中,硬件指标从生均用房、图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方面观测;软件指标主要从课程方面观测,包括教学实验(实践)课开出率、专业选修课门数及比例。

2.质量水平维

该维度重点考察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对专业办学效率的评价,包括“声誉”“专业实力”“人才培养质量”三个二级指标。由于质量水平越高的专业声誉越高,实力越强,人才培养质量越高。因此,如果能对某个专业的“声誉”“专业实力”“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测评的话,将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专业的质量水平。

(1)“吸引力”:通过考察专业对学校外部的生源、师资、捐赠收入、学术等的吸引力,以及专业设置的重复率,间接反映该专业的办学质量、特色和水平。其中,对生源的吸引力通过录取率来观测;对师资的吸引力通过专任教师中的杰出人才数来体现;对捐赠收入的吸引力通过社会捐赠收入占经费总收入比例来测量;对学术同行的吸引力通过举办、承办学术会议的次数来体现。

(2)“竞争力”:通过考察专业的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直接体现该专业的质量水平。其中,专业实力主要考察被评专业已有的竞争实力和优势,具体细化指标包括被评专业是否特色专业,以及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名师的数量;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教育的产出——毕业生质量来衡量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包括毕业生获奖情况、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就业情况;科学研究水平是对专业学术水平的评价,侧重从科研科研经费等来体现专业的学术竞争力。

3.服务程度维

该维度考察的是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的办学效益,具体来讲,就是评价地方高校专业与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而这三大职能具体是通过专业体现出来的。基于此,我们从人力资本提升、科研服务、产业结构匹配度三个方面来考察地方本科高校专业的社会服务程度。

(1)人力资本提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更是肩负着为所在地区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主要体现在为本地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同时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也要能够为本地区服务。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校还应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力量,例如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培训等。为此,从地方高校招收的本省生源学生所占比例、毕业生在本省市/区域的就业率,以及地方高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人次三个方面来考察地方高校专业为其所在地的人力资本提升做出的贡献。

(2)科研服务。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强调应用性,在科研上更应如此,地方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动技术创新、拓展科学技术的应用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为此,我们通过以下8个指标来衡量地方高校专业的科研服务的情况,具体指标如下: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数、研究咨询报告/科技服务项目数采纳数、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数、孵化企业数、技术转让合同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专利出售数、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

(3)产业结构匹配度。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这为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为了解现有的专业是否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设计了以下3个指标,即区域支柱产业人才供给率、区域高技术产业人才供给率、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率。具体来讲,对地方高校专业进行评价时,首先判定其是否属于区域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范畴,判定其是对应于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抑或是第三产业,然后用该专业培养的人数除以该产业所需要的人数,即得到相应产业的人才供给率。据此,可以基本了解到一所学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指标体系专业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